專家觀點 硬科技 AI gpgpu 硬科技:淺談GPU到底是什麼(下):走向汎用化的GPGPU GPU通用運算大致上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1999-2006年「醞釀期」:微軟DirectX 8制定的著色器架構型 (Shader Model),讓GPU具備可程式化能力,也讓當時不務正業的NVIDIA,在NV30踢了大鐵板,平白送給ATI趁勢崛起的機會。但不可否認,NV30的CineFX的確算是其後來GPGPU的濫觴,依舊不能不肯定其價值。 2006-2009年「開創期」:微軟DirectX 10的統一著色器架構 (Unified Shader) 強化了GPU的使用彈性,並以NVIDIA G80為起點,GPU均走向兼具SIMD與MIMD部份優點的SIMT運算架構,千絲萬縷的執行緒灌入被拆散的龐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技應用 硬科技 intel AI Intel 處理器 ai人工智慧 硬科技:Intel邁向人工智慧晶片的一小步:Knights Mill Intel針對高效能運算 (HPC) 市場量身訂做、與NVIDIA為首GPGPU打對台的「多核騎士團」MIC (Many Integrated Core) 產品線「Xeon Phi」,源自於2006年在某學術研討會意外流出的「x86處理器顯示卡」Larrabee計畫,堪稱「x86義和團之亂」的最高潮。 Intel也曾在2008年的Hot Chips 20發表Larrabee的技術細節,野人獻曝其「兄弟獨有之創見」之「100%可程式化純軟體3D繪圖管線」,相信這場演講結束後,台下觀眾大概多半都會掛著劫後餘生倖存者的表情,附贈顫抖的眼皮與抽緒的嘴角,並帶著當機的大腦。 後來Larrabee這天馬行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技應用 硬科技 AMD amd vega 硬科技:AMD的Vega到底改進了什麼 自從2012年3月22日發表的GeForce GTX680,NVIDIA「Kepler」微架構首發GK104上演「中駟痛扁上駟」的歡樂劇場,在繪圖市場,AMD就一直陷入一路被NVIDIA毆打的困境,至今已近六年,還曾在2014年獨顯市占率一度衰落到「十八趴」的歷史低點,後來才因GCN第四代「北極星 (Polaris)」和第五代「織女星 (Vega)」,與莫名其妙的挖礦熱潮,才略有起色,但距離要回到跟NVIDIA平起平坐的地位,仍相當的遙遠。 這拉開差距的四年,也剛剛好是獨顯雙雄一起「黏」在台積電28nm的製程遲滯期,考驗著雙方在產品設計的定位與取捨,例如要不要為高階專用應用開發獨立晶片,或著需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技應用 硬科技 nvidia AI nvidia volta 硬科技:一窺NVIDIA「真正人工智慧」Volta的執行單元細節 畢竟是享有IEEE這響亮品牌「加持」的研討會,加上坐在台下的聽眾多半又不是呆頭呆腦的「諸多媒體先進」,諸多在Hot Chips趁機宣揚國威並現場隔空較勁的晶片廠商,多半都會講些和技術行銷簡報「很不一樣」的深度內容。 NVIDIA這次公佈了「人工智慧最佳化」GPU微架構Volta (GV100) 的執行單元細節,頗有看頭,平日很難得看到繪圖晶片廠商願意打開「黑盒子」給大家品頭論足,尤其是扮演著GPU關鍵靈魂,也就是NVIDIA從Fermi一路改名SM SMX SMM再改回SM的「多執行緒SIMD (或SIMT) 處理器」,過去大家都在亂猜一通,現在總算有機會一窺其廬山真面目。 「分而治之」的NV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技應用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下) 從原始K10設計案被否決,耗費整整十年光陰,直到AMD決心把研發資源梭哈在Zen微架構,讓早從2012年進行開發作業的Zen家族處理器,總算可以準時在2017年 (即使是Intel,全新x86微架構的時程也差不多需要四到五年) 成為可上市銷售的產品。 但AMD「重返榮耀」是一回事,「做對的事情」遠重於「把事情做對」,如何制定正確的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避免做出像AMD早期APU這種市場不需要又賣不動的「高科技結晶」,集中資源砸在鎖定客戶群最重視的刀口上,並削減「不必要成本」,比檯面上的技術規格更加的關鍵,這才是科科們事後諸葛回顧歷史,最應細心觀察之處。 產品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眾多不同領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中) 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不僅生產製造設備投資,開發產品當然比照辦理,團隊規模越大、研發時間越長,燒掉的金錢當然更多,所以正常的企業都不可能提供無上限的研發預算,也會尋求最低成本的產品設計路線,營運成本超級高的x86處理器大廠,當然不能免俗,而「Time To Market」更是參與市場競爭時,最該念茲在茲的課題。科科們務必牢記在心。 即使錢多多的Intel,在選擇「後NetBurst時代」的設計方向,也有志一同的挑上「最低工程開銷 (Least Engineering Cost)」,才讓逆轉戰局的Nehalem走回強化P6的老路。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難理解研發資源遠不及Intel的A 痴漢水球 7 年前
新品資訊 硬科技 AMD amd zen 硬科技:回顧AMD Zen微架構和EPYC (上) 2017真的是AMD在x86處理器市場谷底反彈、鹹魚翻身、重返農藥... 呃,榮耀的關鍵一年,在Hot Chips議程中也留下了邁向復興之路的足跡,尤其重返高獲利的伺服器市場,更是重中之重。 2016年:”A New x86 Core Architectu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ing” 揭露「Zen」微架構的技術細節,AMD總算從推土機家族「走音工地秀」的惡夢中醒來了。 2017年:”The Next Generation AMD Enterprise Server Product Architecture&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安全漏洞 漏洞 intel漏洞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下) 現在也差不多是各位科科們該好好瞧瞧Google Project Zero公佈的「幽靈 (Spectre)」和「熔斷 (Meltdown)」的時候了。 還是一句老話,一個簡單的比較表,總是勝過千言萬語不著邊際的廢話。 天底下所有的技術,終究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碰到的問題,關於這兩個命名看起來很恐怖的攻擊手段,也自然可以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目前網路上已不乏諸多「文科生」的野人獻曝,同樣文組背景的筆者,參考了某些頗具創意的解釋,自己也來掰一個。 看來依然無解的「幽靈 (Spectre)」 小明每天固定都在同一間金拱門... M記... 算了,不重要,買一樣的漢堡,他的愛慕者小強也想知道他吃哪種漢堡,所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安全漏洞 漏洞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中) 這次Google Project Zero引爆的深水炸彈,也意外的讓「預測執行 (Speculative Execution)」、「非循序執行 (Out-Of-Order Execution)」和「分支預測 (Branch Prediction)」這些歷史悠久的計算機結構專有名詞,再度成為網路論壇的熱門關鍵字。 為了方便各位科科瞬間理解上面三個名詞的關係,請記得以下恆等式,不必謝我。 「預測執行 = 分支預測 + 非循序執行」,根據分支預測的結果,先斬後奏賭博性的執行指令,再藉由非循序執行引擎維持指令執行順序的一致性,與回復當預測錯誤時的處理器狀態,各位只要知道這些就夠了。 如果一時之間還搞不 痴漢水球 7 年前
科學新知 硬科技 intel 處理器 資安 硬科技:被Intel處理器漏洞嚇傻前 科科們要先知道的事(上) 最近數天內實在歡樂異常,拜Google Project Zero計畫背書之所賜,持續「炎上」火勢越燒越大,還一路延燒「好厝邊」AMD和ARM的Intel處理器漏洞事件,應該是資訊業界時下最夯的熱門話題,為嶄新的2018年打響了擾人清夢的第一砲,而Intel執行長在這極度敏感的心裡關鍵時刻,將手上的持股出清到公司董事會規定的低標,所引發的爭議,更是跳到太平洋也洗不清,反正現在太平洋也沒多乾淨。 總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路觀察下來,真正有看懂Google那篇官方部落格文的媒體,恐怕僅為鳳毛鱗爪,但惟恐天下不亂大肆散播恐慌,東拼西湊出一篇篇看似連筆者都看不懂的「有字天書」報導者,絕對有如過江之鯽, 痴漢水球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