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有位讀者醫生為 Pokemon Go 玩家平反,惹來不少討論。當晚有一位職業是專業分析員的讀者來信回應,經編輯部討論后,覺得信內最好看的是他對遊戲的分析,所以決定刊出跟各位網民分享一下。
聲明:以下文字不代表本網立場,純屬讀者的個人意見,也與本網站無關。
「我職業是一名專業分析員,我自己從Gameboy時代的紅藍綠黃版本一直玩到N3DS X·Y版本,應該都稱得上是寵物小精靈的愛好者」!
先說說,我職業是一名專業分析員,工作中使用大量的腦細胞去分析,從數字中預測將來或者建議改善方向。
我這種職業,大腦每時每分都運作兼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去細味嘴嚼每一粒數字,所以每日放工后都意外地累。但放工后我都會打機,因為打機是我的興趣。
但有兩樣東西我是無法接受的 :
(1) 寵物小精靈改名做精靈寶可夢
(2) Pokemon Go 是一個值得投資心機或時間去玩的遊戲。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第一點我覺得不需要再多解釋。第二點我想補充的是我有玩過Pokemon Go, 由它未正式上架之前偷跑時就已經有玩。
正式上架后當然都有在玩,但玩了一兩日後很快就覺得冇樂趣,亦覺得這game很快會「收皮」。
以下是本人的個人意見與分析:
這Game為什麼全球瘋狂在玩?是因為(i)免費,(ii)易上手 (iii)新鮮感。
但亦因為以上三個問題,這game會和line rangers走上同一命運。
(i) 當你過了 lv.10,你會發現精靈捕足難度增加,精靈球使用量超過免費取得量。最後需要花錢去購買精靈球。直接打擊非金錢玩家 (第一波)。
(ii) 如果圖鑑冇突破,捉來捉去都是波音蝙(蝙蝠),哥達(老鼠),波波(雀仔),精靈最大CP又卡住在瓶頸。又或者某一類專業玩家儲齊所有小精靈,發覺到完成率已經達到八八九九,但又等不急兩個月後的更新檔。最後卡關/高完成率玩家間接離場(第二波) 。
(iii)新鮮感再簡單不過。拍拖前送人回家,拍拖后180度大轉變,熱戀期只有三個月的朋友應該心同感受。當第一波和第二波過後,Pokemon Go再不會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 第三波就會出現。
最後剩下的就真的對Pokemon很有熱情,不停更新不停玩的玩家,但又會有幾多個?到最後2016年11月出N3DS 太陽·月亮版,又會有幾多之前第一,二,三浪的人去玩回兩個不同玩法的太陽.月亮版?
所以我大胆假設:
Pokomon Go 如果沒有重大改變的更新,就只得3個月命。以一個遊戲來講,三個月Product Cycle是超短的。所以如果你想消磨時間,從遊戲中尋找成功感或快樂,我不會阻止你。
但你問我Pokemon Go是否一個好的遊戲值得去玩? 我會答:」不是 !」
Pokemon Go 玩法單一化, 而且缺乏互動性,你不會起在電話看到其他Player或者朋友間的排名榜。嚴重缺乏Social Game的核心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依靠回本身的network和其他通訊軟體, 所以Pokemon Go最多只能成為一個關鍵詞.
但反觀Pokemon Go成功的地方是結合AR技術, 讓遊戲和現實世界出現重疊感, 但這會衍生出遊戲過份影響現實世界的情況(因捉怪而過馬路不看路, 上班時捉怪影響工作..等等)。以上情況最慘的不是玩家本身,而是無奈被連累的觀眾。
最後,有很多人說這些觀眾是鍵盤戰士,站在道德高地來批評玩家這樣那樣。
我想講的是任何事物都會有正評負評。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很正常, 只在乎閣下的觀點與角度。
你雖然覺得Pokemon Go好玩, 但不能夠排除某部份觀眾覺得Pokemon Go無聊。但如果閣下連其他人的批評/意見都接受不到,覺得是班觀眾亂標籤, 這樣的話看來你只適合一個人去荒島生活。
(本文經UNWIRE HK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