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根本就是用詞不當

by stoneip
2016.10.19 07:33PM
是「百年一遇」?根本就是用詞不當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

今天的黒色暴雨警告後,政府伴隨而來的說法應該是「100年一遇 / 200年一遇」這樣的字詞。

有人說這是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字詞,不應該用。

這樣的說法多少有點情緖化,仇恨中國的心有點重,也許我們就轉到比較理性的角度,看看到底什麼是「200年一遇」「100年一遇」「50年一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

hongkongflooding_2017_b

「望文生義」讓我們理解錯了!

什麼叫「100年一遇」?按字面的說法,這代表每 100 年才遇到一次。

不過,無法預測的暴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這「100 年一遇」實際上 根本不是 代表時間,不代表 100 年才遇到一次。這裡說到的「100 年」根本與我們理解的「100 年」這個時間數值沒有任何關係意義上的直接連結。「100年一遇」只是一個統計學的說法,說的其實是一個「頻率」的概念。

「100 年一遇」的英文是「100-Year Flood」,

代表的是「1 年內只有百分之一發生概率的事情」,

英文是「 A 1% Probability Of Occurring In Any Given Year」

也就是說昨晚的黒色暴雨並不是 100 年才發生 1 次,而是從統計學來說,這是一件 1 年內有 1/100 機率才會發生的事情。注意,這不能理解為「1 年內連續 100 次下雨,只會有 1 次出現的機會」下文解釋)

因此,我們縱使昨天遇上了「200 年一遇」的暴雨,200 年內也還是可以再遇到「200 年一遇」的暴雨、100 年內還是有機會遇到「100 年一遇」的暴雨、50 年內還是有機會遇到「50 年一遇」的暴雨。這暴雨下的時間並不會因今天降雨了,未來的 100 年就不會再降雨。

按地區而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這裡說的「100 年一遇」並不是說全球的機率,而是按地區的機率來說,所以香港昨天下的「200 年一遇」暴雨,在「撒哈拉沙漠」可以是「千年一遇」「萬年一遇」的級別,兩者降雨量雖然一樣,但由於平均降雨量不同,所以其水災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如果我們再跨張一點的說,荃灣的「100 年一遇」,跟觀塘的「100 年一遇」或銅鑼灣的「100 年一遇」在統計學上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三地的平均降雨量應該是不一樣的,只是我們並沒有這麼仔細的數據,只會歸類成一個香港,所以這些地方昨天都是遇到「100 年一遇」的暴雨。

「百年一遇」的歴史由來

「100-Year Flood」這個說法源於 1960 年代,當時的美國政府選擇採用 1%,也就是「 A 1% Probability Of Occurring In Any Given Year」的說法來表達水災的程度,以判斷「在百分之一概率事件下,工程項目的可靠性」,而這個說法主要是為了工程設計時使用的,說明的全是頻率的東西,與「年份」沒有直接關係。

真的 100 次才遇到一次?

那麼,我能把「100 年一遇」理解成「1%」或「100 次才發生 1 次」嗎?

不可以,因為其 100 年出現的機率達到 63.4%,也就是每 100 年有可能發生 63.4 次(這只是數學,別擔心~)。

如果 1 件事在 1 年內發生機率是 1/T,不發生的機率就是(1-1/T),連續 N 年不發生的機率就是(1-1/T)^N,N 年裡至少發生一次的概率就是 1-(1-1/T)^N。若要計算 100 年內發生「100-Year Flood」的機率,那麼 T = 100、N =100,答案也就是 63.4%。不過,若把它換成 10 年內發生的機率,答案也就變成 9.54%;換成 1 年的發生機率就是 0.99%,出現的機率會大大降低。

因此,「100-Year Flood」的事情在 1 年內其實發生的機率大約有 1%。(這只是數學假設,與真實有別)

100-year flood

「100 年一遇」改成「百次一遇」?

既然根本不是「100 年才發生 1 次」,那麼請改變過來,別再誤導市民吧!

這樣的想法很正確,但也許僅適合在新聞報導上,而不是專業範疇。這個來自美國的用字「100-Year Flood」是一個專業用語,背後代表的東西有特定的數學依據、理由與歴史,所以在翻譯上用上「百年一遇」這樣的字眼可算是在直譯的基礎上很合理的把專業意思做到。

不過,一般觀看的新聞報導的人根本不是專業或相關行業,使用「100 年一遇」這樣的字眼很容易讓人誤解。在考慮到大眾的理解上,新聞報導在使用有關字詞時應該作出調節,把「100-Year Flood」更改成「百次一遇」的說法,更貼近於大眾的理解範圍。

當然,你也可說「百次一遇」不太正確,因為「100-Year Flood」代表的不過是機率,並不代表「100 次才發生 1 次」,而且一年發生的機率也僅有 0.99%,但這相對於「百年一遇」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字詞好了很多,至少在大眾不會再把機率與時間混為一談。

(好吧~ 我知道說了這麼多以後,還是不會有人改的。)

「百年一遇」這個字詞因直譯英文「100-Year Flood」而出現的中文式笑話到底有沒有一個更好的說法呢?也許我們該找一些中文更好的人來想想。


另外,補充一下(來自辛尼):

現時香港設計雨水渠,工程設計師大多都會跟從大英帝國標準(BSEN),以50年一遇的暴雨 (130mm/hr)這個標準計算雨水渠可承受的流量,作為設計街道去水渠的基礎。

而屋宇天台的去水渠則有不同的標準,想慳材料的工程師會同樣用50年一遇的標準,想保險一點的會用「150年一遇」(145.5mm/hr)的流量作為標準。當然,如果想更保險的說話,當然可以用更高的標準,「五百年一遇」、「一千年一遇」、甚至係「二千年一遇」。當然,數字愈高,你條渠咪愈粗囉,一分錢一分貨,亦都要愈多位安裝。

HisTrend.HK 限時褔利品:USB Type-C 轉接頭 HK$30 四枚

http://u.histrend.hk/1NF9Z


金霸王電池組合:8800mAh + 1800mAh + iPhone 充電線 $268

http://u.histrend.hk/1dtnW

是技術名稱:RFID這篇文章的首圖

Related Posts


【此文章刊載於 石先生部落;標題: ;本篇文章為贊助內容;強制廣告: HisTrend.HK 給你不一樣的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