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詩文影響兩岸三地的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在今天(12/14)早上10點04分過世,享壽90歲。在中國南京出生、遷至台灣定居的余光中其作品不管在台灣或中國都有其一定的影響力;而他於1954年與鍾鼎文、覃子豪、夏菁、鄧禹平、司徒衛、辛魚等人一起創辦的「藍星詩社」更在台灣文壇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1953年2月1日,詩人紀弦獨力發行《現代詩》詩刊,後來與葉泥、鄭愁予、羅行、楊允達、林泠等人共同宣告「現代派」與「現代詩社」正式成立。紀弦主張「新詩乃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力主詩的現代化。而藍星詩社的崛起部分即源於對紀弦的反動;藍星詩社的詩人較注重「縱的傳承」,較關注傳統。
大約在1972至1974年,關傑明、唐文標等人撰文批評台灣詩壇過度模仿西方現代詩時,因為措詞嚴厲,引來余光中、楊牧等人的抨擊,引發一場「現代詩論戰」。雖然藍星詩社初期對現代派提出很多質疑,但後來一些社員又對現代派做了些解說與宣傳。
現代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為台灣近代比較重要的三大詩社;相比於現代派,藍星詩社不標榜任何主義與流派,創作觀較為自由,重視抒情。
不畫界線、不盲目崇外、不呼口號是藍星詩社的風格;相較於現代、創世紀較為安詳穩重。
余光中是藍星詩社的重要人物,1957年余光中任《藍星週刊》主編,隔年停刊;1958年《藍星詩頁》創刊,由夏菁、余光中主編,至1965年停刊;1984年藍星詩社成立30年,《藍星詩刊》創刊,余光中任發行人,1992年停刊。
余光中曾總結藍星詩社的特點,說藍星詩社成員沒有以集體的名義喊出什麼口號或主義,以文學運動而言較無號召力、不易形成潮流,但也因而社友的創作較能自由發展,風格較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