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是要學科技新知:柯 P 洩 35 萬學童個資給 Google? 是誰在說夢話

2016.10.19 08:02PM
是硬是要學科技新知:柯 P 洩 35 萬學童個資給 Google? 是誰在說夢話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

今天一篇由《鏡傳媒》發表的「貪谷歌免費帳號惹禍 柯文哲害35萬學童個資外洩」(連結)報導因為觸碰到敏感的網路隱私問題,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討論,各界對於參與該篇報導的記者未明查便先斬後奏、殺人式下標法感到不以為然。

好手在早上已經針對這個議題做了簡單條列式討論,目前在《INSIDE》、《風傳媒》也有更多的討論,本文就延續做更進一步的討論及說明。

網路服務對兒童隱私的限制

無論是 Facebook 還是 Google,對於兒童申請帳號皆有明確的限制:基於美國在 2000 年生效實施的「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 (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of 1998, COPPA)」法案,對於蒐集 13 歲以下兒童個資如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等資料都有嚴格的規範,需取得父母或法定監理人的同意才可進行蒐集、使用。

根據 GoogleFacebook 的規範,目前這兩大網路服務的處理方法都是禁止 13 歲以下兒童申請帳號,台灣也適用相同規範,但本次事件的主角「G Suite for Education」(報導中使用舊名 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 則因與教育單位合作不受此限制。

Google 如何使用 G Suite for Education 內的資料?

該篇報導指出:

收集學童個人資料後,再轉賣或運用在廣告上謀利;而台北市政府除了隱瞞家長,將學生個資免費提供給Google外,更糟糕的是縱然事後家長得知實情,卻無法刪除早已被官員上傳的個人資料。

這段話可拆出兩個問題,我們就一一來破解:

問題一:Google 分析並出售使者資料予廣告廠商

因為使用 G Suite for Education 各項服務與一般 Google 帳號在操作介面上基本上雷同,因此 Google 常常被冠上罵名。但事實上這兩者適用的服務規範並不同。在 G Suite for Education 的常見問題頁面中,明確對電子郵件資料的運用做了說明:

(前略)... 系統會以全自動方式掃描帳戶收到的所有電子郵件,以提供各項產品功能,但「不會」基於廣告目的而掃描 G Suite for Education 電子郵件

問題二:教育單位未經家長同意,擅自將孩童個資上傳至 Google 系統

這部分 Google 也做了說明:

是的,我們以合約形式要求使用 G Suite for Education 的學校必須按照《兒童線上隱私權保護法》的規定,先徵求學生家長同意,才能使用我們的服務,而且使用時必須遵循兒童線上隱私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

教育單位使用 G Suite for Education 帳號需要哪些資料?

對於比較重視個資的父母來說,一定會擔心教育單位使用 Google 的服務以後,那些資料會被「上傳」到 Google。

下圖是好手就讀學校使用 G Suite for Education 服務內的個人資料,其中電話還是好手自行輸入才有的,因此可以得知 Google 拿到的資料其實非常有限 (但仍然可能落入個資法認定 "可識別" 範圍內)。

image
而根據網友 Tsuna Lu 的說法,其就讀的小學在民國 96 年就與 Google 簽訂合約,學校代辦申請帳號時提供給 Google 的資料包含學號、生日、姓名等資訊。

北市教育局尚未與 Google 完成介接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在報導刊出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教育科科長陳素慧也出面澄清:「6月時北市府初步和Google Apps for Education談妥,堅持學生的資料放在教育局機房內,不會提供任何資料下才介接,但需要3至6個月克服此技術問題。」

在學生資料的使用上,陳素慧也說明:「和Google的合約中有規定不可以有廣告、學生資料不可有任何用途、帳號由學校申請管控,使用資訊和上課、學習相關,只做教學用途,且資料都存在學校。」在學生資料方面,台北市政府提供給 Google 的資料僅有姓名、帳號、密碼三個欄位。

「數位廣告」真的如此侵犯隱私嗎?

數位廣告是基於「數據資料」所產生出的廣告模式,以 Google 或其他廣告平台的技術,可以透過大量的資料分析來剖析使用者的樣態,並進而配對出適合的廣告,也因為精準度較傳統廣告高,許多人便認為自身隱私遭到侵犯,甚至誤以為個資遭到販售。

1. 現在的技術不需要「你填的」個人資料,從行為分析準確度更高

首先我們先反問自己:申請網路帳號時,除了電子信箱、電話可能輸入正確資料以外,其餘欄位你輸入了多少正確資料?

大部分都輸入假資料,你知道,Google/FB 可能不知道?

那廣告平台又如何配對精準的廣告給你?我們來看看 Facebook 蒐集了那些資料;

  • 您的行為和所提供的資訊
  • 其他用戶的行為和所提供的資訊
  • 您的人脈網路和關係鏈
  • 付款方式的相關資訊
  • 裝置資訊
  • 從使用我們服務的網站和應用程式取得的資訊
  • 第三方合作夥伴提供的資訊
  • Facebook 企業

而 Google 由於服務範疇更廣,蒐集的資料更多,包含三大類 (詳細可看這):

  • 您的活動 (線上行為 / 真實世界移動)
  • 使用 Google 帳戶建立的內容
  • 你的身分識別資訊

看到了嗎?對 Facebook 來說「你輸入」的資料只不過是八大來源其中一項的一半,以數字來說是 1/16 呀!若說 Google/FB 比你爸媽、枕邊人還了解你,真的一點都不過份

所以,放寬心吧!在網路平台上,「你填的」資料價值不高,更有價值的是其他資訊來源。

2. 不需要你註冊帳號,只要是同一個裝置,都能有效追蹤

目前廣告平台間的資料交換都是「去識別化」的。白話一點來說,廣告商只知道有一個人代號是 784533,但僅止於此,87 分,沒有更多了。廣告平台間可以透過「交換代號 784533 的網路行為」作為配對廣告的依據,但並不包含您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和付款資訊等敏感資訊。

在電影院門口發送電影 DM 宣傳,吸引人們關注該電影資訊,在行銷上就已達到對於「會看電影」這群人的行銷目的,但也不需要知道他是誰。對吧? 就是這種感覺。

3. Google 和各大廣告商都有「遺忘」機制可使用

其實,想要被數位廣告世界「遺忘」,機制都有,只是藏得比較隱密,或者大部分人根本不在意。

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資料如何被運用,以及如何除去不想看到的廣告 (零廣告就別妄想了,除非你願意付費),Google 整理了詳盡的說明,並且提供許多選項可供設定。

image

Google 廣告運作方式說明

Facebook 也提供了類似的廣告設定功能,可以控制網路活動資料的使用範圍。

image

Facebook 廣告設定頁面

對於網路服務隱私問題的討論,在國內外也有許多專業意見對於 Google 的說法持保留甚至質疑的態度,友站《Rocket Cafe》在「免費的真的最貴?從教育現場使用雲端服務的資安爭議,談隱私面臨的各種威脅」一文有更深入的討論,硬是要學也做過相關報導,這些討論在此議題都是必須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觀看。

其他值得討論的議題

在這次的事件裡面,好手還提出幾個可以討論的議題,在這邊與大家討論:

問題一:教育部的資安水準、系統穩定性、伺服器信賴值和 Google 比起來誰比較高?

政府單位因為體制、預算、技術上的限制,此類大型系統的建置通常委由外包商來進行,但 Google 面向的是世界級的威脅規模,教育部外包廠商是否能有同等的能力因應,答案應該不言自明。至於是否還有承包商接了政府專案後,又將系統建置於 GAE、AWS 等雲端平台...那就是另一個討論的主題了 XD

問題二:GAE 上面要的「個資」,欄位可能只有教育部系統要的十分之一不到,假若兩個系統同時發生資安事件,誰的損失大?

這次北市府和 Google 的合作,提供給 Google 建立帳號的資訊僅有姓名、帳號、密碼三個欄位,同樣是 87 分不能再低了,反觀若是要申請政府單位的帳號呢?個人猜測學校、班級、學號、性別、生日這幾個欄位恐怕都跑不掉。若再加上舊有要一堆資料的習慣,在假設發生資安風險機率相同的狀況下,誰的損失大?

問題三:現在有多少學童在用 email?

這是最貼近現實的問題,學校提供的 E-Mail 對於學生來說,多半是課堂教學、交作業繳報告、暫存檔案 (那個空間.......消音) 使用,在課堂後的使用機率非常低,把此議題擴大解釋實在不符合比例原則。

結語

對於網路隱私的問題,好手、硬是要學與大家都非常關注,也贊成社會應以更高水準的力道要求網路平台、網路服務業者應對於使用者資訊的運用機制有更透明化的公開,也應該透過法令來規範業者應盡之責任與義務。

想說、該說的都在文章中提到了,好手也並非數位廣告的從業人士,只是剛好有一些淺薄的研究,希望藉由這篇文章來把事實的真相告知給大家,盡《硬是要學》在網路上的一分心力。

沒有人能強迫你交出私密資料,自己的隱私自己顧,更多隱私、資安相關教學、資訊,歡迎持續關注硬是要學的隱私相關議題。

硬是要學網友討論

首圖來源:Pixabay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22 個小時前
文化創意
田宮模型董事長田宮俊作逝世 享耆壽90歲
Chevelle.fu
15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65W快充、11合1集線器、100W充電線加起來699元史上最便宜 沒看過這麼划算的組合包
Tandee
18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近4萬鋁殼小電腦 華碩NUC 15 Pro+評測 安靜小巧是賣點 還有些許擴充性
Chevelle.fu
22 個小時前
新品資訊
全新高效能筆電與掌機亮相!MSI 打造《龍魂城解鎖行動》實境互動體驗、週末限時登場等你來挑戰!
癮特務
11 天前
Xbox Game「Lips」Model
stoneip
16 年前
開箱評測
Anker「輸出可視化薄型充電站」很適合在書桌周邊使用
Gizmodo Japan
17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iPhone 16原廠保護殼果然才是最正確的 操作手感和安全感都非常出色
Gizmodo Japan
19 個小時前
新品資訊
Google確認Pixel 10系列將在8月21日發表 Pixel 10 Pro外型神似Pixel 9 Pro
Chevelle.fu
21 個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