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

2017.07.28 01:20AM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在今年 Ryzen 處理器的推出, AMD 終於有讓人憶起當時率先完成 AMD64 指令集而以 Athlon 系列處理器意氣風發的年代, Ryzen 的 AM4 插槽搭配使用的全新晶片組的規格也終於有跟上時代的感覺;雖然現在距離 Ryzen 處理器上市已經有一陣子的時間,不過自 Ryzen 推出到現在,台灣也才正式有 AM4 的 ITX 主機板可用。

雖然多數硬體測試為了使硬體達到最佳化成績,多以裸測方式達到最佳成績,不過為了達到趨近一般使用者的情境,故此次直接將 PCIe SSD 作為主要硬碟,並將機箱測蓋關上,希望達到比較接近正常使用下的硬體水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圖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6圖

這次所使用的組合是 AMD Ryzen 5 系列最入門的 Ryzen 5 1400 ,搭配稍早在台灣剛上市的 Gigabyte GA-AB350N-GAMING WiFi ITX 主機板,記憶體為 CORSAIR VENGEANCE LPX 8GB DDR4 x 2 ,以及 WD BLACK PCIe NVMe SSD 。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2圖

由於 AMD 有好一陣子在 CPU 沒有太搶眼的表現,加上 ITX 的市場相對小眾,所以此次 Ryzen 推出之際,僅有 BIOSTAR 率先推出基於 B350 還有 X370 晶片組的 ITX 主機板,不過台灣並未正式引進,直到最近才又新添技嘉以及華擎個別推出基於 B350 還有 X370 各一張 ITX 主機板,從定價來看, B350 算是經濟實惠的。

 

此次使用的 Gigabyte GA-AB350N-GAMING WiFi 是採用 B350 晶片組,在假想敵方面可說是鎖定 Intel 的 B250 ,零售價方面也與技嘉 B250 的 ITX 晶片接近,不過相較 Intel 的晶片組策略, AMD B350 可說提供較多的可玩性,畢竟 Intel 僅原生提供 Z 系列晶片組可超頻的能力,不過 AMD 的 B350 只要搭配 Ryzen 5 以及 Ryzen 7 都可直接超頻。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5圖

由於 ITX 先天的限制,在這樣的環境中 B350 與 X370 的差異又被縮減得更不明顯,畢竟 ITX 僅有一條 PCIe x16 ,也不可能提供雙顯卡功能,加上也鮮少會提供 4 個以上的 SATA , X370 的相較之下比起 B350 多的功能也等同無用武之地,選擇 B350 也算相當夠用了。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6圖

從技嘉的命名方式來看,這張 Gigabyte GA-AB350N-GAMING WiFi ITX  所隸屬的是中高階的 Gaming 系列,內建有 Intel 的 WiFi +藍牙網卡搭配 Realtek 的有線網卡,另外在主機板上具備 Gigabyte RGB FUSION 支援,並可透過兩組 RGB + RGBW 擴充燈條接頭額外搭配更多燈條或是具 RGB 的 AMD 幽靈扇使用。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7圖

主機板的 Layout 則是將主要電源輸入、 SATA 6Gb 插槽、前置面板插槽、擴充用 USB 3.0 插槽等配置再與 PCIe x16 相反側,而主機板 I/O 則與記憶體插槽相對;這樣的配置對於多數兩側可開啟的 ITX 機箱不會產生困擾,不過如筆者此次所選擇的 Micro-ATX 機箱則會遇到由於 SATA 、擴充 USB 3.0 與 SATA 介面等位置被配置到機頂而較難牽線的問題。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3圖

至於 Ryzen 5 1400 是這次 AMD 的 Ryzen 5 系列最入門的處理器,鎖定的目標是 Intel 的 i5-7400 處理器,同樣為四核心架構,不過卻具備雙執行序,同時也誠如先前所述, Ryzen 系列全系列採用不鎖頻,基本時脈為 3.2GHz , Boost 為 3.4GHz ,而 XFR 擴展則為 3.45GHz ,不過不得不說單純就投資報酬率則不及 1500X 以及 1600 ,這部分後續會談到。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20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0圖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2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2圖

筆者這次嘗試比較原廠的幽靈扇 MAX 以及 Noctua U12S 兩款風扇在執行測試軟體的最高溫表現,在機殼關上側板個別以執行 3DMark CPU 滿載溫度為基準,可看到搭載 12 公分風扇與大型化散熱片的塔型 Noctua U12 的溫度表現較理想, CPU 高負載下有著約 8 度的溫差,不過若是以多數 ITX 機箱的設計, Noctua U12S 15.8 公分的高度較不易安裝,此外考慮到包括 ITX 機箱內主機板上元件的散熱,下吹式散熱器會是比較保險的選擇。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7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4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5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6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7圖

這次所搭配的 WD Black PCIe 3.0 x4 NVMe SSD 為 512GB 版本,採用 SanDisk 15nm TLC 顆粒,搭配 Marvell 控制器,理論值可達 1800MBps 讀取以及 800MBps 寫入;由於 ITX 主機板的 M.2 只能配置在背面,加上 ITX 較為緊湊, PCIe SSD 容易被加溫導致性能無法徹底發揮,以這條 SSD 作為主硬碟得到的數據如上,大致還落在原廠的容許值內。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8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9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0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1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2圖

目前這套系統測試出來的成績如上, CPU Z 的測試可看到在單核心性能相較 Intel i5 近似級距的處理器表現不惡,多核心表現由於可支援雙線程,故多工性能相較僅單線程的 i5-6600 則有明顯的領先,對於有多工需求的使用者是相當有幫助的。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3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4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5圖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6圖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7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8圖

然而 Ryzen 5 1400 較可惜的是基礎時脈與 Boost 後的時脈落差較小,僅由原始的 3.2GHz 提升到 3.4GHz ,故在一些未對多核心最佳化的應用會比較不利,畢竟對多核心支援不佳的情況下,時脈越高還是越有利。在此類的應用,還是 Boost 幅度更大的 Ryzen 5 1500 比較有利一些。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9圖

在 AAA 等級遊戲方面恐怕還是 Ryzen 有待與開發商更深入合作的地方,同樣使用 NVIDIA GTX 1060 , Ryzen 5 1400 在 GTA V 的表現相對筆者先前的 Intel i5-6500 搭配 Z97 的平台 frame 數略為落後,而 GeForce Experience 的建議設定也明顯以順暢度為優先,甚至還是以 Full HD 解析度做為建議,不過實際上調到 2K 解析度並沒有像 Full HD 那樣明顯的落後,從實際表現來看應該還可將效果再調高一些,推測可能是 GeForce Experience 目前還未抓出對 Ryzen 處理器的最佳化設定。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0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1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2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3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4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5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6圖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7圖

在解析度調整到 2,560 x 1,440 的解析度,並將 GeForce Experience 的設定調整到約 80% 的設定值,得到的表現如上,大概會落在 50-70frame 之間。至於主流的 MOBA 如 LOL 、暴雪英霸與 Over Watch 還有多款網路遊戲,以 Ryzen 5 1400 搭配 GTX1060 這樣的組合也已經綽綽有餘了。

 

對於 AMD 的愛好者來說, AMD 在歷經多年後,終於有機會可與 Intel 處理器更直接的競爭,不用再依靠搭配內建 GPU 後的加總性能作為比較基準,而能以純 CPU 運算力一較長短,加上 AMD Ryzen 都可開放超頻(只要搭配 B350 與 X370 晶片組),也讓 AMD Ryzen 有更多可玩性,同時以玩家的需求,雖然 Intel Core i 處理器內建有 GPU ,但勢必會搭配外接 GPU 使用,也等於用不到,而 Ryzen 目前未整合 GPU 對玩家影響也不大。

是重返處理器榮耀的開端, AMD Ryzen 5 1400 搭配技嘉 ITX 平台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8圖

不過以遊戲玩家針對價格與競爭力來說,以同為 Ryzen 5 系列不超頻的前提下,入門級的 Ryzen 5 1400 是較為尷尬的,若有較重度遊戲的需要,筆者會建議選擇 Ryzen 5 1500 或是 Ryzen 5 1600 投資報酬率更高一些,尤其 Ryzen 5 1400 與 Ryzen 5 1500 價差並不大,但基礎時脈與 Boost 時脈都較為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