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

2017.09.14 03:15PM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現在 SSD 已經成為多數電腦玩家首選的主要硬碟,不過隨著新遊戲容量越來越大,對於大容量 SSD 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 WD集團在今年 Computex公布了全新的平價 3D NAND SSD 產品也在近期於台灣推出,並以旗下雙品牌 WD 與 SanDisk 推出,唯一稍稍不同的地方是僅有 WD 版本提供 M.2 2280 規格,兩個品牌的產品技術與規格都是相當的,都提供 250GB 、 500GB 、 1TB 與 2TB  四種規格;這次也借到 SanDisk Ultra 3D SSD 與 WD Blue 3D SSD 1TB 進行簡單的測試。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圖

無論是 SanDisk Ultra 3D SSD 或是 WD Blue 3D SSD ,兩款 SSD 都是採用主流的 2.5 吋 7mm 包裝,採用 SATA 6Gb 傳輸介面;兩款 SSD 的 PCB 都是相同的,僅在裝上電腦後得到的品牌識別不同,所以這次就僅拆 WD Blue 的外殼,畢竟曾聽同業朋友表示 PCB上沒有做任何標示,拆裝後不小心把兩張 PCB 裝到錯的外殼上...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圖

可看到 PCB 將所有的元件位於同一面, 1TB 的版本由 8 顆 3D NAND 顆粒構成,控制器則是 Marvell 所提供,而 WD 集團所採用顆粒是採用 64 層,強調 MTTF 可達到 175 萬小時,至於理論連續讀寫為讀取 560MBps 與寫入 530MBps ;雖然兩者的結構相同,不過畢竟硬體識別不同,兩者需要分別透過各自的管理軟體進行韌體升級,至少在筆者預載 WD SSD Dashboard 的主機上是無法在軟體內看到 SanDisk Ultra 3D SSD 的。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4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5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6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7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8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9圖

以上為 SanDisk Ultra 3D SSD 的測試結果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0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1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2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3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4圖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5圖

WD Blue 3D SSD 測試結果

兩款 SSD 的測試結果如上,使用的平台是先前筆者的 ITX 主機,使用 AMD Ryzen 5 1400 ,主機板使用技嘉  GA-AB350N-GAMING WiFi ITX ,搭配 CORSAIR VENGEANCE LPX 8GB DDR4 x 2 ,而測試時 SSD 直接放在機外並未鎖入機殼。基本上兩款 SSD 的效能是一樣的,畢竟是孿生品,消費者可按自己對品牌、保固模式以及市場價格(剛剛看了一下線上購物平台兩款產品有一些價差)等偏好擇一即可。

是3D NAND 與 1TB 大容量的誘惑, SanDisk Ultra 與 WD Blue 1TB 3D SSD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6圖

雖然有大容量需求的消費者,相較傳統硬碟目前 SSD 的價格仍高出不少,不過 SSD 所能提供的傳輸效率是傳統硬碟難以望其項背的,同時 SSD 的容量也逐漸增加,無論是對於遊戲玩家,或是影音創作者做為內容處理時使用,都能提供比傳統硬碟更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