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畢業自台大經濟系,後至倫敦大學進修碩士學位。畢業後余宛如擔任親民黨立委謝章捷的法案助理,以此為契機發覺台灣的農業困境,後來余宛如十分關注有機農業、生態等領域的議題,也對台灣的青創、社企、電商、金融科技等方面相當關心;對金融新創產業十分重要的監理沙盒制度自是余宛如希望能導入台灣的新觀念。
余宛如除了提出自己的監理沙盒草案進財委會審查,也時常對政府、社會提出一些建言。
台灣政府沒有整體的戰略思維
余宛如參加KNOWING新聞的直播節目「立院小食堂」時表示,台灣政府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沒有整體的戰略思維;為了因應產業的問題與需求,立委們設計監理沙盒去解決爭端。爭端主要在於科技業可不可以做金融業?如果可以,需要什麼樣的標準與條件才能進場?
監理沙盒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
余宛如指出,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過去的監理思維是依產業別分開監理,但很多新創是跨產業的;尤其現在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有資訊流的地方可能就會有金流,而政府要怎麼利用這些資訊流?這是監理單位最大的挑戰。
余宛如曾赴新加坡考察,與新加坡相較,她認為台灣的新創還處於萌芽階段;一方面大家對投資的接受度不高,一方面台灣的市場不夠大,法律也如芒刺在背,使新創業者不敢放手一搏。另外,余強調,當台灣的新創團隊還在成長時國外的業者可能就會進入台灣競爭了,威脅一直來自國外。
政府能做的有限
余宛如認為,法規的部份政府責無旁貸,該修的要去修;但很多地方是政府無法管到的;比如民間要怎麼做才能增加願意創業的人?且談到金融科技還須顧慮資安問題,又如何將國際上的資金帶來台灣?
余宛如強調,政府能做的有限,雖然花了很多的精力改善新創的籌資環境,但台灣的大企業不大願意投資新創,那良好的環境要怎麼建立?余認為這是文化上的問題,台灣要怎樣改變文化,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家?這個部份需要很多人一起參與討論。
(圖片取自 余宛如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