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取自pixabay)
昨天(12/29)下午金融監理沙盒法案終於三讀通過。其實朝野早有推動沙盒的共識,但之間仍有很多扞格。比如,25號晚間民進黨針對實驗案件評審的外部委員是否應該「不少於1/2」有所疑慮,再度召開協商,最後三讀通過的結果為「高於1/3,不多於1/2」。對此一些國民黨立委不甚滿意;曾銘宗立委認為,如果限縮專家在審查會中的人數低於一半,這監理沙盒法案的意義可能不大。
顧立雄在接受KNOWING的專訪時曾表示,台灣引進英國的監理沙盒,最關鍵的不是參考其法規,而是關注英、星、澳、港等國實施監理沙盒的實際執行面,比如在監理沙盒裡所要求的規範事項、規模、如何確保資安等等。
監理沙盒三讀通過只是個開始,重點是沙盒正式上路後,監管單位會遇到哪些須要權衡利弊的兩難,比如:
外部人員的審查人數比例是否該佔二分之一以上?
所謂外部人員是指政府官員之外的專家學者,原先朝野達成共識,外部人員應「不低於二分之一」,但最後民進黨團因幾點疑慮而修訂至「高於1/3,不多於1/2」。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表示,這個折衷的修訂是考量到,第一,使責任政治的權責明確;第二,避免特定領域的專家不足所遇到的遴選彈性問題;第三,外部專家不受公家規範,如果外部人員時有外務而無法出席審查會或相關會議,會阻礙審查的進程。
余宛如又指出,在遴選評審時要很小心,因為一些FinTech專家很有可能是某金融機構的顧問,那與該機構有利益衝突的新創團隊進沙盒審查時可能會有所顧慮。
國民當立委曾銘宗則認為,如果外部專家沒有超過二分之一,超過半數以上的官員沒有FinTech的專業,由他們主導審查成敗實為不宜;且專家沒有超過二分之一並不利於創新。
穩私權與區塊鏈
身為FinTech最有發展潛力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有去中間化、開放追蹤的特性,也因而有穩私權疑慮。中央銀行業務局襄理謝鳳瑛昨日參加國民黨立委許毓仁主辦的「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公聽會」時表示,因為區塊鏈可受他人追蹤的特性,所以目前以非金融的應用比較多。
隱私是消費者十分重視的權利,台灣在發展區塊鏈創新服務時,必定會受到相關的困擾。
是否願意開放數據?
未來是大數據與AI的時代,但數據的開放牽涉到隱私權問題;余宛如提到,開放數據要顧慮個人授權認證的問題,以保護隱私。事實上這方面的兩難是全球最近都在熱烈討論的。歐盟雖然最近開放了許多金融數據,但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也推出最新的個人資料保護法,違反者最高可罰至2000萬歐元。
另外,一些由金融業者成立的單位,比如聯徵中心,也只開放給銀行成員,這對金融新創業者來說也是個發展阻礙。但余宛如指出,政府要以公益的目的推動金融業者開放數據與服務確實須要努力。CherryPay執行長湯化德接受KNOWING專訪時談到,泰國的聯徵中心是政府佔50%股分以上的公司,開放給所有人使用,這點或許是台灣可以學習的。
對新創業者的保護可能引發不滿
金融業是管制行業,須要一定的法遵,有繳保證金、考證照等成本。如果經由沙盒進場的新創業者豁免一些法遵成本或程序,難保不會受到既有的相關業者對之做出差別待遇,或是向金管會各局處投訴。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臧正運曾做相關的表示,監理沙盒不僅是短期豁免金融科技業者對法令遵循的要求,更須長期強化業者對法令遵循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