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C宇宙中,小丑一直是最讓蝙蝠俠頭痛的反派角色,在所有目前的英雄電影中,小丑的戲份一直都比不上主角,直到《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由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讓此角色變得有深度之後,觀眾才開始把焦點放在英雄電影中的反派角色上,也就有了《自殺突擊隊》等以反派為主角的電影。
如果說希斯萊傑的小丑讓人感覺到不寒而慄的話,那瓦昆菲尼克斯所扮演的小丑則是充滿無可奈何,一連串悲劇與必定會觸發的事件導致這樣的角色,「反派」的標籤變得很模糊,在這部電影中,一直都是代表悲劇英雄的韋恩家族,變得不那麼悲劇,湯瑪士韋恩在電視上的富人嘴臉反而更貼近反派的定義。以下將討論小丑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劇情推進速度緩慢但是細節豐富
講解劇情之前,你可以先知道本片沒有片尾彩蛋,但電影中還是有許多經典台詞,甚至是小時候的布魯斯偉恩,如果是DC影迷應該可以找到不少彩蛋。
電影背景發生在80年代的高譚市,就如同漫畫中設定的一樣,高譚市的犯罪率以及髒亂程度已經到達危險的標準,男主角亞瑟原本只是普通扮小丑討生活的小市民,每天上工前都要化小丑妝,第一幕正在化妝的亞瑟一邊流著眼淚一邊把自己的嘴角往上拉,就像一般在苦中討生活的老百姓。
隨著畫面推進,亞瑟拿著店頭的招牌看板開心的跳著小丑舞蹈,但是一群年輕人小屁孩可能因為吃飽太閒決定搶走亞瑟的看板,亞瑟拖著奔跑不方便的小丑裝,奔跑在高譚市街頭,卻沒有人願意幫忙擋住小屁孩,一夥人跑進暗巷中,亞瑟就這樣被這群人暴打了一頓。
切換到了亞瑟面對心理諮商師的畫面,這時候男主角才說了整部電影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問題,還是這個世界變得太瘋狂?」,諮商師翻著亞瑟帶來的筆記本,裡面記載著想到的脫口秀笑話,其中一句用粗筆寫著「我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男主角變成小丑的心境轉折
公司的老闆因為亞瑟被店家投訴工作時間消失以及弄丟看板,脅迫要扣薪水,同事蘭尼聽聞亞瑟被搶後,給了他1把槍希望他保護自己,這把槍卻打破了亞瑟與小丑這2個身分的界線。在兒童醫院工作時槍枝不小心掉出來,老闆接到投訴變怒氣沖沖地將亞瑟解僱,心灰意冷的亞瑟在搭地鐵圖中遇到3個囂張的白領上班族,理智的扣子好像被解開,亞瑟就這樣把這3個人以處決的方式射殺了。
新聞媒體將地鐵槍殺案以「小老百姓仇富」為噱頭做了一系列報導,早就生活苦不堪人的市民在這時候好像有了出口,開始崇拜這名為窮人出一口氣的小丑作為,並且開始配戴小丑面具,沒想到原作中蝙蝠俠的爸爸湯瑪士韋恩又說了一句話暗指社會階層低下的人都是小丑,讓整個社會風氣又發酵的更加猖狂。


亞瑟媽媽的謊言是關鍵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媽媽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每天回家亞瑟第一件事就是打開信箱查看信件,媽媽不定時都會寫信給湯瑪士韋恩,雖然至今都不曾收到回信。直到有一天亞瑟忍不住將媽媽的信件打開,發現信中寫著湯瑪士韋恩是自己的爸爸,亞瑟很生氣於是找了時間,偷偷跑去韋恩豪宅想與湯瑪士面對面質問,沒想到先遇到未來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
沒遇到湯瑪士的亞瑟某一天,潛進上流社會尋找湯瑪士,湯瑪士韋恩毫不避諱的將真相說出來:亞瑟媽媽只是妄想症患者,曾經住過精神病院,而他根本也只是被收養的養子。亞瑟去了一趟精神病院,搶走了媽媽的病歷表,事實證明湯瑪士韋恩說的都是真的。病歷表中也顯示了他小時候也因為被媽媽的男友毆打導致頭部受損,因而造成總是忍不住大笑的疾病,亞瑟心中有一部分開始崩壞,這個時候的亞瑟已經離正常人很遠了。
媽媽因為警探造訪家裡得知兒子可能殺人導致中風住院,亞瑟在知曉所有真相之後,在醫院中便以枕頭悶死了自己媽媽。在家中化著妝,準備要前往他一直以來很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莫瑞秀的邀約,這時栽贓他又假意關心他的同事藍尼前往探訪,他一直都對藍尼很耿耿於懷的情況下,就蓄意地用剪刀將藍尼刺死了。


小丑成為革命的象徵
小丑的身份這時候也算是正式佔領了亞瑟所有的心靈,在前往參加節目的路上,忍不住手舞足蹈的亞瑟,遇到了2位追捕他的警探,奔跑進了地鐵中,地鐵車廂滿滿的都是準備參加抗議遊行的小丑們,這時候的小丑打扮就像是電影《V怪客》中的反抗人民,代表的是一種左派的勢力,原本一開始被路人笑、被欺負甚至暴打一頓的小丑,變身成為一種革命的標誌。
警探因為在壅擠的車廂中無法順利追到亞瑟,於是舉起槍打算用暴力讓市民屈服,但沒想到一個擦槍走火意外射死了一位市民,讓車廂滿滿的小丑變得非常激動,小丑們憤怒的全部湧到警探身上,並且拖出車廂暴打了警探一頓,這時候的市民意識已經到達暴動的臨界點,亞瑟則是高興的跳著舞經過一個又一個前來支援的警探身邊。

莫瑞秀的告白也讓小丑身份趨於完整
躲過警探追捕的亞瑟在莫瑞秀開始之前與主持人莫瑞見面,握了手之後,要求主持人莫瑞介紹他時不要稱呼本名,請叫他「小丑」,這時候大反派高譚市惡名昭彰的小丑正式誕生。節目一開始小丑以黑色笑話作為開頭:「敲敲門,是誰?我是警探,你兒子剛剛被酒駕的人撞了,死了。」,在觀眾一片噓聲之下,小丑開始自首地鐵的3個白領上班族是他射殺的,在話說完之後,又說了「在社會底層生活的人被當成垃圾之後會有什麼結果」,手一舉起,便射死了主持人莫瑞。
小丑在警車上準備移送時,路上滿滿的都是暴動的市民,市民們都以小丑打扮作為革命象徵,一群人砸碎車窗、放火燒房子,開車撞了載著小丑的那輛警車,並且協力將小丑拖出車外,就在小丑逐漸清醒時,人群圍繞著小丑歡呼,高譚市的國王就在火焰與滿滿包圍著警車的小丑面具中登上國王寶座。就在這時候畫面帶到了湯瑪士韋恩與妻子還有布魯斯韋恩,帶著小丑面具的一名市民落下狠話之後射殺了布魯斯韋恩的爸媽,就在同一天,蝙蝠俠也誕生了。
電影最後一幕,雖然結局還是亞瑟被關進了精神病院,正在接受心理諮商師的詢問,但相較於電影一開始願意百般配合治療服用藥物的亞瑟,現在的亞瑟已經不願意配合這個社會與任何人。畫面一切,滿腳沾滿血的亞瑟走出房間,開始準備逃離精神病院保全的追捕。


片中滿滿的經典台詞
整部電影劇情的走向其實很平鋪直敘,中間穿插了不少主角的經典台詞,每句話都代表著小丑每階段的變化,男主角就像我們這種一般市井小民一樣,相較之下湯瑪士韋恩就像是有錢大怪獸一樣左右著整個高譚市的風氣。
雖然電影中親情的著墨不是特別深,但每一次的小事件都讓男主角精神狀況變得往更不可收拾的方向前進,觀眾會因為男主角細膩的演技逐漸累積成巨大的同情,這跟我以往在英雄電影中看到小丑時的心境非常不一樣。
在觀看電影之前就已經大概知道小丑集結了社會邊緣人與精神病患者,但是以往我們看英雄電影時出現的小丑,已經是進化完成的反派,反而壞得很扁平,就是作亂並且發神經,讓觀眾很難帶入任何小丑為何搞怪的情緒,不過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往後看DC的英雄電影,對於小丑的出場應該會有非常深的感觸。對我來說,與其說是看高譚市小丑的生平,或是期待DC宇宙的彩蛋,不如說我是進電影院看瓦昆菲尼克斯的演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