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沙羅週期,每個地區發生日食的時間間隔都不相同,前一次台灣可以見到的日環食在2012年,而若是錯過這次2020年6月21日的日環食觀測機會,下次則要在將近200年後的2215年才能遇見台灣的日環食了。本次日環食從非洲內陸橫跨西太平洋,幾乎整個亞洲都在日環食的可見範圍內,台灣將在6月21日下午14點之後,從金門到台東各地陸續出現日環食,其他地區也可以見到日偏食景象。本篇介紹2020年6月21日日環食的起訖時間、觀賞地點、線上直播位置,也提醒民眾在觀測太陽時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以免造成眼部永久性的傷害。
2020年台灣日環食 6月21日下午14點後開始
台灣位於2020年日食的環食帶上,且本次全台日環食食分皆超過0.92,也就是說,雖然不一定能看見日環食,不過幾乎全台都可以觀測到大面積的日偏食。以台北為例,本次日環食食分為0.937,可以看到遮蔽面積達91.7%的日偏食,另外中南部部分地區,也可以觀測到遮蔽面積達97%以上的日偏食景象。
至於日環食,可觀測到的地點包括金門、澎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花蓮、台東部分地區,其中嘉義市相當接近中心帶,嘉義市政府也推出了系列活動推廣觀光旅遊。本次台灣日食時間為2020年6月21日,以嘉義市為例,開始時間為下午14點49分,結束時間為17點25分,至於最重要的環食部分時間在16點13分至14分之間,不到1分鐘就會結束。
▲各縣市日食開始的時間會有細微的差異,詳細時間表可至網路天文館查詢。
日食必定在農曆初一發生 過程可分為5階段
日食的成因是太陽、月亮、地球連成一線,當月亮恰巧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月球遮蔽了陽光,陰影落在地球表面上而發生了日食。日食的發生必定在農曆初一,不過因為月球公轉的白道面與地球公轉的黃道面之間存在著5度左右的夾角,因此並不是每個初一都會發生日食。另外,月亮繞行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就算連成一線,月亮和地球的距離會有遠近的差異,再加上觀測地點的影響因素,進而造成日食有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等種類發生。
根據月面與日面的接觸狀況,日環食可以分為初虧、環食始、食甚、環食終、復圓5個階段。若是日全蝕的話,第二步驟環食始會改為食既,也就是太陽完全被月球遮擋,而第四步驟環食終則會變成生光,意即月球東移,背後的太陽光露出來了。日偏食則缺少環食始與環食終的步驟,只有初虧、食甚、復圓3個階段。
日食過程(以日環蝕為例):
- 初虧:月面與日面第一次外切,月面碰到日面,日食正式開始。
- 環食始:當月面與日面第一次內切,月面遮掩住大部分的日面,邊緣與日面相切。
- 食甚:月面與日面中心最靠近的時候,日面呈現一個光環。
- 環食終:月面與日面第二次內切,代表環食結束,日面不再是完整的光環。
- 復圓:月面與日面外切,也就是月面離開日面,日食結束。
▲日食一定發生在朔日,即農曆初一。此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圖片來源: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泛科學的日食介紹影片。
不可肉眼直視 可使用減光濾紙、專用日食眼鏡
太陽光非常強烈,雙眼若曝曬在陽光底下容易造成眼部傷害,因此觀測日食時不可用肉眼直視,也不可以依賴一般太陽眼鏡,需使用專業日食眼鏡。如果沒有日食眼鏡的話,觀測前也可以先購買太陽觀測用的減光濾紙,多張加疊觀測。
而在搭配器材肉眼觀測之外,觀測時也可以使用投影法,利用樹葉縫隙、鑰匙上的孔洞投影光線到地面進行觀測。如果有攝影拍照的需求,也切記不可直接鏡頭對準太陽,再用肉眼觀看,想要拍攝日食必須要搭配減光鏡、減光濾紙、太陽濾鏡,記得每次拍攝或觀測時間不可太長,約10至20秒就要讓雙眼休息,以免損害視力。
▲如果手邊沒有可用來觀測日食的器材,也可以使用投影的方式,將孔洞對準太陽,觀看投影成像。(圖片來源:NASA)
▲日食拍攝器材介紹。
台北天文館YouTube頻道將進行日環食直播
如果想要在家觀看日環食的話,台北天文館YouTube頻道將進行日環食直播,到時候也會與各地天文機構合作,分享不同地區的日食景象。2020年6月21日日環食的環食帶難得大範圍覆蓋台灣,下一次日食會發生在2023年4月20日,屆時台灣僅能見到食分約0.15的日偏食,不像這次擁有理想的觀測狀態。6月21日當天台北天文館、嘉義市也將舉辦系列活動,有興趣的民眾可至網路天文館、2020嘉義市日環食系列活動網站查詢。
▲台北天文館日環食直播位置。
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