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直立式ITX風冷機殼評測,超小占地面積能容高規格系統的精緻機殼

2025.05.07 06:00PM

Cooler Master酷碼在2024年推出採用垂直風道、帶有訂製120mm AIO水冷與預裝V SFX Gold 850W ATX 3.0電源供應器的Coolermaster NCORE 100 Max機殼,雖然整體設計出色,且水冷、電源線長度經過精心設計,能夠幫助玩家在組裝過程省下許多事情,但對於DIY玩家而言也少了組件選擇的彈性;Coolermaster循NR200P Max散熱電源套裝機殼轉換為NR200P空箱的模式,在2015年推出風冷導向的Coolermaster NCORE 100 Air。

垂直配置降低佔地面積

▲NCORE 100 Air外型雖類似NCORE 100 Max,但由於取消頂部整合120一體式水冷故更低矮些許

▲頂部的金屬網為立體造型

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是以Cooler Master NCORE 100 Max為基礎的空機箱設計,然而為了使使用者在安裝與配置更為方便,Coolermaster NCORE 100 Air不僅只是把Cooler Master NCORE 100 Max的內建水冷拆除,還進一步針對空冷設計調整結構,就是讓DIY玩家能夠因應組件的搭配組合更容易安裝使用;具體而言,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由於卸除一體式水冷,整體更為低矮,加入底板可移動設計便於玩家安裝主流的下吹式水冷。

▲主機板位於底部、I/O檔板朝後,僅有顯示卡的影像訊號線需要90度轉向

▲由於腳作相當高、留給顯示卡訊號線的空間充裕,不需使用L頭訊號線也能順利安裝

NCORE 100 Air的設計是採用緊湊的垂直直立配置,等同把整個系統翻轉90度後盡可能減少底部投影面積,把機殼空間向上發展,在預設設定僅需佔用155x212mm的空間,且即便加上底座與頂部,尺寸仍僅有16.7公升大;同時在設計上主機板的背板仍朝向後方,僅有顯示卡的排線須自底部轉90度安裝,加上利用增高的底座,即便使用非90度轉向的HDMI或DisplayPort排線也不會過度凹折。此外也針對桌面右手側擺放,把開關與前面板I/O配置在左下角。

可變GPU艙空間足以容納高階顯示卡

▲一般緊湊式ITX垂直機殼多靠頂部散熱,不過NCORE 100 Air則有頂部與後方兩個風扇

▲後方的風扇能夠提供額外的排熱

即便NCORE 100 Air的空間極為緊湊,但Cooler Master的設計團隊仍在有限的空間安裝了兩組可將熱氣排出的風扇,包括頂部與後方分別配有兩個Coolermaster的120mm CS120 PWM風扇;由於安裝的風扇為通用120x120x25mm規格,也許是考慮到安靜採用保守的1,200rpm低轉風扇,但使用者也可自行更換其它風扇增強排熱效果,或是選擇RGB風扇營造光效。

▲黑色版本為黑色骨幹搭配黑色側板,另外白色版本為白色骨幹搭配銀色側板

也許是為了與黑色骨幹搭配撞色鋁板的NCORE 100 Max區隔,NCORE 100 Air雖然延續以開孔鋁面板的柱狀造型ID設計,NCORE 100 Air則是選擇黑色骨幹搭配黑色面板、白色骨幹搭配銀色面板的配色,不過基本的設計感、面板的開孔方式、塗層等都是相同的設計,並未因此偷工減料。

底板四段位置產生不同CPU散熱器GPU容納尺寸與整線空間

▲兩側L鋁板與頂部金屬蓋都是採用快拆扣

▲兩側的L板以一水平、一垂直兩組快拆扣固定

▲主機板一側的L板針對電源供應器、CPU散熱器風扇的位置有額外的防塵網與開孔

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的外觀由兩片L型的快拆鋁合金面板組成,並採用一側扣具與機身平行、一側扣具與機身垂直的方式,是把面板的一側插入機身的快拆扣後、再將另一側壓合的固定方式;拆開兩塊面板後,就是作為核心的骨幹骨架,值得注意的是位於主機板一側前方的支架也是採用快拆設計,只要把上下兩個固定器轉向,即可把前方支架卸除,也更容易安裝主機板與整線。

▲底板可因應散熱器調整高度,散熱器高度也會影響可安裝的GPU尺寸

▲底板共有四段位置可調整,像筆者安裝在最深的位置可容納最大70mm風扇高度

▲若要調整底板位置需卸下頂部120mm風扇的支架,頂部有兩顆螺絲需調整

NCORE 100 Air採用緊湊式ITX機殼常見的三明治結構,主機板與顯示卡利用PCIe延長線轉向,有效使整體體積更為縮減;由於為了容納多元的空冷散熱器,NCORE 100 Air使底板能在四個位置進行調整,可相容50mm至70mm的散熱器高度,雖然還是無法安裝主流的側吹散熱器,不過至少容納針對ITX環境的下吹式散熱器多半不成問題;調整背板則須拆卸螺絲重新移動背板的位置,不過也許是考慮結構支撐強度,拆卸背板需要使用螺絲起子而非快拆。

▲如果要擴增GPU艙空間,需使用螺絲起子拆卸腳座向外移

▲GPU一側的支架也同樣要向外安裝,此側並無快拆設計同樣需使用螺絲起子拆卸與安裝

▲腳座並非快拆,需使用螺絲起子卸下後重新安裝

▲若要擴增GPU艙容量,也須把頂部金屬網換成包裝裡面加大的頂部金屬網

▲雖然看不太出來、不過這是增加GPU艙空間後的樣子

▲盒裝說明書特別針對顯示卡的配線連接有額外說明

NCORE 100 Air也同樣保有與NCORE 100 Max的顯示卡可擴充機構的擴展模式,需使用螺絲起子拆卸安裝顯示卡一側的支架、底部底座,並將底座與支架向外移動,能夠進一步使顯示卡增加17mm的安裝厚度,加上顯示卡的長度擴充機制,以50mm以下的散熱器,最大足以安裝357x79x180mm的顯示卡,若為了散熱效率最大化搭配70mm以下散熱器,仍舊可安裝357x59x180mm的顯示卡,即便是旗艦級的高階顯示卡也能順利裝進。

能夠容納中高規格ITX配置

▲筆者這次搭配的零組件

筆者此次搭配的零組件是以手邊既有的資源搭配,由於AMD的ITX主機板已有它用,故選擇使用Intel Core Ultra 5 265K處理器,搭配華碩ROG Strix Z890-I GAMING WIFI,散熱器搭配Thermalright利民AXP120-X67,記憶體搭配美光Crucial Pro DDR5-6400,SSD為美光Crucial T700 PCIe Gen 5 SSD,顯示卡為NVIDIA GeForce RTX 4070創始版,電源為Coolermaster V750 Gold一代搭配原廠3轉1顯示卡電源線。

▲SFX電源供應器安裝在支架上,雖需使用螺絲起子但僅需拆裝一顆螺絲

▲電源供應器支架另一側使用卡扣方式,要留意如果沒正確裝進去會剩下螺絲一側受力

先提一下組件的選擇,考慮到下吹風冷散熱器的解熱能力,倘若沒有超頻相關的設定能力,筆者會推薦盡量選擇65W TDP的Ryzen 5、Ryzen 7或Core Ultra 5、Core Ultra 7等級的處理器,雖然選擇Ryzen 9或Core Ultra 9在正常情況應該可用,不過在需要PL2階段可能普遍低於70mm的下吹散熱器還是不足以維持處理器的峰值效能。

選擇散熱器需在解熱能力與主機板、記憶體干涉評估

▲倘若選擇像Thermalright APX90 X67一類大於CPU區塊的下吹散熱器,要評估是否會與記憶體、高階主機板子卡等干涉

此外,雖然不少高階ITX玩家會考慮使用X870或Z890晶片的頂級ITX主機板,但除了在緊湊空間的機殼難以發揮旗艦晶片可超頻的優點外,較複雜的機構設計與散熱片也容易造成與其它組件的干涉問題;像是筆者在使用AXP120-X67搭配ROG Strix Z890-I主機板時,除了鰭片干涉問題導致散熱器僅能安裝一個方向,也與安裝前面板I/O的排線安裝的FPS子卡發生干涉,但如果搭配B850或B860晶片的ITX主機板就不用擔心干涉問題。

若非得要使用這類旗艦ITX主機板或較高的記憶體時,另一個做法就是在散熱器的解熱能力妥協,可使用65W處理器盒裝的散熱器,或是如ID-COOLING IS-40X、Thermalright AXP90-X53、Noctua NH-L9x65等鰭片未超出處理器周圍的散熱器,不過比較直接的影響就是處理器的溫度以及可搭配的處理器等級,但從筆者的觀點,高階主機板與散熱器的干涉應該算是金字塔頂端玩家才會遭遇的煩惱。

快拆支架便於安裝組件與整線

▲靠主機板一側的外支架可在安裝時利用快拆設計拆下方便安裝與整線

▲打開固定器後沿著機身迴旋即可拆下支架

在安裝的程序方面,筆者建議可先把處理器、散熱器、記憶體、主機板主要供電排線、顯示卡供電排線等先安裝到主機板後,再行把主機板安裝到機身骨幹的底板,其中像是筆者搭配這類會遮蔽面板I/O母座的下吹散熱器的情況,也建議先把面板I/O排線插上;值得注意的是NCORE 100 Air的面板I/O排現為預先配好母座的一體式設計,使用相當方便,而且除非使用的主機板年代較為久遠,否則現行主機板前面板I/O的定義應該都是同一套位置。

▲由於內部格局大致沿用NCORE 100 MAX,不相容SFX-L電源供應器的電源艙空間搭配零售SFX電源整線空間有些緊湊

▲筆者的電源並非原生12V-2x6(12VHPWR),搭配CM原廠轉換線有點過長

▲簡單整線後線材還是有些不太受控

▲建議不要搭配L轉向的12V-2x6、12VHPWR插頭,否則會嚴重轉向...

此外,由於NCORE 100 Air不像NCORE 100 Max預裝電源,故搭配市面上SFX電源時,盒裝的電源線由於並非針對NCORE 100 Air規劃,普遍還是會有偏長的情況,不過筆者實際安裝後認為機身內部都還有充足的藏線空間,加上安裝前勢必會先拆下主機板一側具有快拆的支架,把支架安裝回機殼骨幹後就能把主機板一側的電線安置在框體空間內。

▲NCORE 100 Air搭配的PCIe Gen 4延長線偏硬,如果選擇70mm CPU高度位置有些不好凹折

筆者認為NCORE 100 Air實戰安裝時比較繁瑣的問題應該是出在與顯示卡相關方面;由於NCORE 100 Air的PCIe Gen 4排線使用較硬的材質,像是筆者為了搭配67mm的散熱器時,排線的凹折幅度較大、有些不容易整線;另外由於目前NVIDIA在中高階顯示卡強制要求使用12v-2x6連接器,筆者也要提醒倘若搭配功率較高的GeForce RTX 4080、RTX 4090、RTX 5080或RTX 5090顯示卡時,也要留意避免12v-2x6排線有過度的扭曲。

空氣對流效果出色,並未因為緊湊影響排熱

▲以Intel XTU內建測試驗證穩定性,搭配利民X67大致可使Core Ultra 5 265K維持在一定效能

▲此類純CPU壓力測試大致上可控制在85度左右

▲Cinebench測試最高溫約81度

▲附帶一提在新版BIOS與開啟200S Boost加持下的效能比起舊版BIOS有些許改善

▲Steel Nomad壓力測試,CPU低於50度、GPU為76度左右

▲Speed Way測試也是差不多

在搭配上述的組合後,BIOS開啟XMP與Intel 200S Boost功能,筆者試著以3DMark的遊戲耐久性模擬測試、Cinebench R24基本測試與Intel XTU的20分鐘可靠性測試模擬負載,在CPU高負載的情況下,仍可將CPU控制在90度以下,而模擬實際遊戲情況則可維持在CPU 50度以下、GPU約75度的情況,顯示NCORE 100 Air在配有兩個排氣風扇的情況下,能有效地維持系統內部的溫度。

相較NCORE 100 Max,NCORE 100 Air提供在零組件選擇更好的自由度,同時相較原本採用的120一體式水冷,選擇高階的120風冷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而且還有助能為ITX主板上高性能的M.2 SSD提供額外的散熱,畢竟ITX緊湊的設計也使得M.2 SSD不易散熱,若使用水冷散熱往往容易造成M.2 SSD的發熱無法被帶走,容易導致M.2 SSD發生過熱離線保護措施,反而使用下吹式水冷能夠確保為CPU及周遭的元件提供額外的風流。

外型細緻獨特、也兼具出色的散熱能力

▲雖然無法相容水冷,不過以當前新一代CPU表現也足以搭配到Core Ultra 7或Ryzen 7等級處理器

由於極度緊湊的設計且無法安裝240mm水冷,考慮到下吹式風冷多半只能處理180W TDP的CPU發熱,NCORE 100 Air並不適合用於建構超高規格配置的硬體系統,不過幸好當前新一代的中階處理器改善發熱問題,加上若選擇AMD平台還可自BIOS限制CPU的最高溫度,選擇中高階CPU也能夠維持一定的CPU性能。

以組裝一套能流暢執行熱門遊戲、佔地空間小的系統而言,對比類似設計機殼有更好散熱配置的NCORE 100 Air是相當好組裝的;不過筆者還是有兩個建議:如果能進一步使電源供應器能相容SFX-L尺寸會更好一些,不過筆者的重點不在於使用SFX-L電源供應器,而是保有更多的整線空間,畢竟NCORE 100 Air不像NCORE 100 Max提供客製化的電源連接線,一般電源供應器的隨附線材還是較長,另外是頂部若能相容更大的140mm風扇也有助提升對流。

▲高階下吹式風冷散熱器不見得比起120一體式水冷性能來的遜色

此外由於NCORE 100 Air具備可擴增GPU艙的設計,在50mm以下CPU散熱高度足以容納最多3.9槽高性能散熱設計的高階散熱器配置的GPU,同時Cooler Master亦提供110W白金認證的V 1100 SFX電源供應器,在搭配Core Ultra 7、Ryzen 7等級的CPU,理論上仍可搭配像是GeForce RTX 5080等級的旗艦級獨立顯示卡使用,不過由於筆者手邊沒有合適的電源供應器可評估實際散熱狀況,若以筆者個人偏好,應該最多會選擇GeForce RTX 5070 Ti或Radeon RX 9070 XT等級的顯示卡。

▲NCORE 100 Air仍維持主機板I/O向後,不會像一些垂直機殼把主機板I/O檔在機頂上蓋

相對包含一體式水冷、電源供應器的NCORE 100 Max,NCORE 100 Air透過結構的微調整使其能相容風冷散熱的中高階ITX硬體配置,同時維持緊湊的優點,且實際搭配中高階規格硬體也能保有出色的散熱效果,只要事先評估風冷散熱器與CPU,即可活用NCORE 100 Air打造一套優雅、高性能的小型PC系統,加上主機板I/O仍維持原生向後,也不會如一些垂直主機板的後I/O被頂蓋遮住使用不便,此外由於採用通用的120mm雙風扇配置,玩家也可自行更換其它同規格風扇進一步提升排熱性能。

▲倘若桌面空間緊迫,垂直向上發展的NCORE 100 Air

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預計在2025年5月左右於台灣上市,文章完成時還未公布價格,不過考慮到售價近1.3萬元的Cooler Master NCORE 100 Max包含的V SFX Gold 850電源供應器零售將近5,000元、普遍120mm水冷零售價約2,000元的前提下,以及美國亞馬遜第三方供應商報價約150美金的價格,筆者推估Cooler Master NCORE 100 Air的建議售價可能落在新台幣5,000元至6,000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