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 系列在上周正式推出,筆者也藉著周末時間減短快速的帶著兩款手機外出拍照與體驗,以筆者個人的立場而言,情感上仍不會考慮 iPhone ,但不得不佩服蘋果在軟硬體整合以及以使用者為本的概念,縱使在部分規格看似不及 Android 的特定旗艦機種,卻可提供簡單易懂的使用體驗,以一個長期的 Android 使用者身分仍不得不佩服蘋果。
先前已經以外觀與帳面規格簡單比較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故此篇就不再做重複性的介紹,會以實際拿在手中操作的感想為主,另外,由於筆者除了未曾長時間使用過 iPhone 外,亦是以 Windows PC 為工作環境,後面也會提到在沒有預先安裝相關軟體遇到的檔案傳輸問題與簡單的解法。
關於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的快速開箱與規格比較可見先前文章:同尺寸蘋果iPhone 13 、 iPhone 13 Pro快速開箱動眼看、硬體規格比較
▲左邊的 iPhone 13 Pro 可在原生的系統與 app 提供更順暢的 120Hz 更新,另外在戶外亦有達 1,000nits 持續最大亮度的優點
在握持體驗部分,雖然兩款手機的螢幕規格與官方的長寬高相同,不過由於材質與相機模組、電池等差異, iPhone 13 Pro 顯得相對沉重,若單純以握起來的手感,筆者會比較喜歡 iPhone 13 一些。
兩款手機的螢幕尺寸與規格乍看相同,不過支援 ProMotion 高更新率的 iPhone 13 Pro 在原生 app 於畫面捲動的順暢度仍比較好,只是現階段似乎還未開放第三方 app 支援高更新率,超過 120Hz 更新率普遍 Android 高階機種則是成為主流配置;至於 iPhone 13 的螢幕就相對一般,且若原本就是使用近兩年中高階以上具備 90Hz 更新率的 Android 機種,又會覺得 iPhone 13 的捲動較不流暢。
另外, iPhone 13 Pro 另一個優勢是具備更高的 1,000nits 恆定最大亮度,此功能對一般消費者感受不見得明顯,不過若像是外送、快遞或是習慣使用手機充當機車導航的使用者,較高的恆定最大亮度有助於在強光之下的可視性,且縱使是 iPhone 13 ,其 800nits 的恆定最大亮度仍優於 iPhone 12 系列。
▲ iPhone 13 Pro 整體性能還是略高
處理器部分,蘋果向來在處理器的帳面配置方式看似不及 Android 的高階處理器,然而從最終的表現卻仍遠勝同一年份的頂級 Android 處理器,關鍵仍是由於蘋果掌控系統、結構設計與處理器架構規劃三大自主帶來的優勢,雖然從開放的角度蘋果等同使 iOS 成為封閉的生態環境,不過對照當前 Android 陣營高階處理器的失控發展,蘋果的 A15 Bionic 卻展現更優秀的整體表現。
▲ iPhone 13 的安兔兔表現
▲ iPhone 13 Pro 的安兔兔表現
A15 Bionic 是一款具備最多 2 大 4 小 CPU 搭配 5GPU 與 16 核 AI 加速器的處理器,在蘋果的自主架構之下,雖然 CPU 底層仍為 Arm 指令級,總數也只有 6 核心,但整體性能卻超越不少 Android 陣營的 8 核心 CPU ,關鍵仍是由於自主架構與考慮到手機設計的整體均衡性,反觀 Android 高階處理器則由於一味的提高時脈與堅守 8 核心,導致處理器難以維持穩定的峰值性能,且同樣的處理器在不同機種還會由於散熱設計有顯著的性能落差。
▲ iPhone 13 的 GeekBench 純 CPU 得分
▲ iPhone 13 Pro 的 GeekBench 純 CPU 得分仍略高
▲ iPhone 13 的 GeekBench 運算力得分
▲ iPhone 13 Pro 由於多了一核 GPU ,整體運算效能較純 CPU 測試項拉大與 iPhone 的差距
而在尺寸相同的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當中,兩者使用的雖都稱為 A15 Bionic ,不過帳面規格部分, iPhone 13 封印了一顆 GPU ,故進行測試時,在圖形部分的效能比起 iPhone 13 Pro 會有一定程度的落後,在部分 AAA 遊戲可能幀數會有比較差別,但如果本身並非重度手遊玩家,則影響日常體驗較大的 AI 加速部分一刀未剪,扣除如相機模組的區別外,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的日常體驗區別不會太明顯。
▲單純就規格不少 Android 高階機都有出色的帳面數據,但回到使用體驗又是另一回事
相機部分,單純看規格 iPhone 13 系列的鏡頭配置若對照高階 Android 機種顯得相對一般,目前 Android 旗艦機已經有多種高規的相機技術,有些是在光學部分表現優異,有些則是具備更大的畫素面積或是超高畫素,除此以外, Android 旗艦機的長焦鏡頭則是老早就導入潛望變焦或是可變焦段技術。
▲拍完的照片可透過 AI 方式幫助使用者選出精選照片
但如果是回到最根本的操作體驗,恐怕就是 Android 旗艦機當前的弱項, iPhone 在先前就已經導入雙鏡頭同時運作的概念,在使用標準鏡頭時,會同步啟動超廣角鏡頭,並在取景畫面的外框提供超廣角鏡頭額外的視野,除了可協助使用者評估與選擇合適的焦段外,若是為了拍攝動態主題時,還可預先看到主體何時可能會進入取景視野。
▲ iPhone 13 拍攝的樣張
此次在超廣角鏡頭具備 2 公分微距拍攝模式 iPhone 13 Pro 更善用雙鏡頭協作的特性,一旦取景進入微距的範圍時,將自動切換到微距鏡頭進行拍攝(畫面會出現快速的閃爍),使用者不需要手動切換到微距鏡頭,且三個鏡頭的焦段皆具備相同的機制,若是為了拍攝超近距離的題材,則可在 3x 的焦段進行微距。
▲ iPhone 13 微距拍攝的表現
在 3x 焦段進入微距模式時,使用的元件實際上並非 77mm 焦段,而是以超廣角搭配超清晰變焦的方式拍攝,只是若是在 3 倍焦段進行微距,切換時的取景區塊會由於鏡頭配置並非在同一軸線,加上偏向中焦段的成像區塊,會有顯著的拍攝範圍偏移,若主體又是會移動的物體(例如被風吹動的花草),就會難以拍攝出預期的畫面構圖。
▲ iPhone 13 拍攝的照片
以實際拍攝的照片表現,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整體呈現的結果雖然出色,但不得不說兩款機種在廣角鏡頭的抗耀光有點差強人意,都會在特定光射角度出現較顯著的光點,不過熟悉之後還是可以善用這樣的效果;另外, iPhone 13 Pro 支援達 15 倍變焦(以 77mm 鏡頭搭配數位演算),在光線尚可的環境的表現不差,顯見蘋果應該是評估過拍攝結果才設定在最多 5 倍數位變焦,而非一味的延長數位變焦焦段。
▲ Cinematic Pro 是以 HEVC 格式紀錄,故能把測距資訊加入檔案提供後續景深改變的功能
另一個方便的功能則是針對較常使用手機拍攝短片的使用者,此次加入 Cinematic Pro 影片模式可結合 A15 Bionic 的 AI 功能與支援 HEVC 測距資訊、即時散景功能的 ISP ,輕鬆拍出類似電影風格的專業短片效果。
Cinematic Pro 的關鍵是使用 HEVC 編碼,這項全新的編碼能夠在檔案中記錄多元的資訊,包括 HDR 、測距等各式資料,這也為 iPhone 拍攝的照片、影片能夠在拍攝後進行編修; Cinematic Pro 的原理是採用 AI 演算法進行畫面中的物體與動作辨識,在錄影的階段會針對判讀為較近主體的物體進行背景虛化,但拍攝後的短片仍可重新在編輯器選定焦點。
利用 Cinematic Pro 簡單拍攝幾段環境短片,只要畫面中有明確的主體與背景之分, Cinematic Pro 即可透過即時背景虛化產生出色的效果,然而畢竟影片相對靜態照片處理的複雜度高,在比較複雜的主體的邊緣偶而會出現些許的處理瑕疵與抖動,但能夠利用 AI 結合即時散景輔助簡化拍攝是相當值得讚賞的。
最後回到筆者臨時用 Windows PC 處理照片資料的情況,由於筆者平常手邊唯一的 iOS 設備只有用於娛樂休閒的 iPad ,基本上不會用來拍照,故也沒有備份檔案的需要,平常並未在電腦安裝 iTunes ,結果將兩款 iPhone 13 連接到電腦後,試圖透過資料夾拖曳直接複製手機內的檔案,卻遇到照片顯示不全與影片檔案毀損的情況,但由於趕著要轉接給同事進行其它測試,兩款手機已經進行還原。
▲有開啟自動備份的話, iCloud 會是 iPhone 使用者的救星
▲筆者這次需要使用的是照片
後來想起當時有預設透過 iCloud 進行資料備份,而 iCloud 也具備網頁版,最後決定使用網頁版 iCloud 找回資料,在登入的過程也慶幸原本就有使用 iPad ,因為初次登入,蘋果會為了安全性考量要求使用手邊 iOS 設備的認證碼進行登入,若沒有 iPad 加上已經先把兩支手機重製,最後的結果肯定是糗大。
▲若同時使用同一個帳號在同一支手機上 iCloud 會將編號重複的照片後面加上 _1 ,但介面不會依照拍攝的手機進行分類
▲目前 Windows 10 、 Windows 11 內建播放軟體的 HEVC 影片解碼器需要付費下載
網頁版 iCloud 所提供的備份功能已經足以讓筆者找回手機中的檔案,唯獨分類當中無法針對 iPhone 13 與 iPhone 13 Pro 拍攝的結果分類,只能下載之後再設法分類;另外對於 Windows 用戶比較麻煩的是 Cinematic Pro 所拍攝的短片為 HEVC ,若以 Windows 10 、 Windows 11 預設的影片播放器,會要求須透過 Microsoft Store 付費下載 HEVC 解碼器,雖然不貴但就是有點麻煩,另外在 Wndows 11 已經無法使用先前網路提供的連結下載免費版本,不過雖在 Windows 電腦無法直接檢視 HEVC 影片,但仍可直接上傳到 YouTube 並正常播放。
平心檢視 iPhone 13 、 iPhone 13 Pro 與目前的 Android 旗艦機,為了 Face ID 倒置螢幕上仍占有一定面積的瀏海、 iPhone 13 仍停留在 60Hz 而非 90Hz 更新,在目前疫情多數使用者需要配戴口罩的情況下仍未提供指紋辨識,規格不那麼出色的鏡頭組與明顯突出的鏡頭,還有主鏡頭逆光的耀光等等,對於習慣使用相近價位 Android 旗艦機的消費者恐怕都會暗自竊笑。
但筆者認為 iPhone 在軟體功能的人性化使用體驗,多鏡頭相機的操作感等,相較當前多數 Android 還是來的容易操作與理解,另一方面若是以一支手機使用較長周期的使用者,蘋果一向會提供旗下手機相當長的系統更新週期,不會像先前高階 Android 只能更新一到兩次大型系統版本,這也是選擇 iPhone 手機較 Android 旗艦機顯著的優點,更不用說此次 iOS 爆出系統漏洞後,還願意為無法升級到 iOS 15 的部分舊機提供安全性更新。
當然若以產品周邊生態, iPhone 更是壓倒性的贏過 Android 陣營,從保護殼、各式配件等等,都有玲瑯滿目的第三方品牌為 iPhone 提供不同的產品,從平價到奢華的周邊都有,若擔心相容問題,亦有 MFI 生態確保相容性與品質,目前 Android 陣營也僅有三星的高階機種才以有較多的第三方資源。
▲回到最根本,如果是不經常換機的使用者選擇 iPhone 最大的優點就是提供持續的系統更新
雖然 iPhone 13 發表後,不少人跳出來批判 iPhone 13 相對 iPhone 12 沒有明顯的進步,不過從市場銷售情況來看,消費者仍是願意買單的,當然一方面也是 iPhone 6s 以前的機種已經不在 iOS 15 的支援範圍之內不得不考慮升級,還有部分通路祭出不錯的配件購物回饋,但從現實層面,從電池續航力表現與相機模組而言, iPhone 13 系列還是比起 iPhone 12 系列有相當程度的提升。
對筆者這樣的一個長期 Android 用戶,雖然還是沒有轉移到 iPhone 的打算,但 iPhone 藉由深度軟硬整合的便利體驗,還有系統提供更長的持續維護等等,皆是當前 Android 陣營還有待努力的地方,尤其系統後續維護更 Android 機種長期的硬傷,目前也僅有少數機種喊出提供至少 3 年的系統維護,但有更多的 Android 機種在上市一年就成為系統孤兒,這樣的情況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在 iPhone 系列的。
1 則回應
服務內容:69/殘廢澡/愛愛/觀音坐蓮/品鮑/親親 /火車便當/螞蟻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