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中真正的「網路電視」(內容更新)

2012.12.14 11:04AM
是心目中真正的「網路電視」(內容更新)這篇文章的首圖

(編者註:本篇原本是PeterHsi讀者對於「華爾街日報:蘋果確實有在[試做]電視產品」文章的回應,但觀點不賴,若廠商有這樣的願景,相信應該會有不少人有興趣買單的,貼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


網路電視尚未取代電視的原因

從智慧手機取代手機,平板取代電腦,雲端裝置步步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在電視這一塊,到現在我們還是看不到甚麼震撼性的改變,為什麼? 答案在於智慧電視/網路電視(即像是 Apple TV/ Google TV 那一類整合這種內容來源的電視裝置)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們一樣,拉近我們與資訊之間的距離:

從手機到智慧手機,本來不能上 FB 、收郵件的手機,變成的可以輕易拿到這些資訊的裝置,智慧手機讓生活更方便,是利用簡單的操作,讓人們可以在本來拿不到資訊的地方,拿到資訊。
從電腦到平板,從本來啟動要至少 1 分鐘,開網頁看 Google Reader 或 FB 等資訊至少要按三次滑鼠(登入一次、打開瀏覽器一次、點連結一次),變成30內秒可以直覺完成的行為,平板讓我們與網路的距離更加靠近。

但是電視機,天生就是為接收資訊的存在,只要打開電源,不到 3 秒鐘,馬上就有內容直接出現在你面前,這就是,網路電視最大的挑戰。

打從一開始網路電視把資訊拿出來的速度,從概念上就輸了:
人家電視機是先提供內容,再選擇,而幾乎所有的網路電視,是先選擇,再提供內容;
人家電視機提供的是廣播性的,直接瀰漫在空氣中的資訊,而網路電視,提供的多半是固定在網路上,還要等下載的資訊。

我們其實蠻喜歡轉台的,只是我們討厭轉不到想要看的內容

人人都該承認,轉台這種行為,有某種程度的成癮性,你只要輕輕抖一下手指,並且不斷重複這個動作,馬上就可以進行內容探索,這大概就是最簡潔直覺的內容探索方式,只是,它通常不怎麼有效。

但網路電視的開發商,都是用其他更不直覺的方式,來闡述網路電視的智慧性。
往往許多網路電視或類似產品,都是把一堆內容擺在你面前,讓他們大喊「選我、選我」,但是,生為懶惰的人類,我們壓根,不想選擇。然而古老的換台機制,就乾脆讓內容一個一個的上台發表,直到你把他趕下台換上下一個,這種讓內容自己為自己廣告來取悅我們的方式,反而讓人們更有主宰一切的快感,彷彿所有內容都被我奴役,而非自己被丟到永無止境的巴別塔圖書館,遲遲找不到自己要的那本書的那種無助感。

有道是「選擇多往往不是一件好事」,網路電視應該朝將轉台的效率極大化邁進,而非用,讓人自己 DIY 更換內容。

跨來源整合內容,一切靠「關係」

很多人認為網路電視的優勢,再於可以跨來源呈獻內容(來源可以是傳統頻道、網路各種資訊、自己的多媒體收藏......),但是,只是單單把內容通通擺到我們眼前,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需要的是「跨來源整合內容」。

拿陳威廷同學來當例子,假如你今天一打開電視機,看到陳威廷上台罵教長的新聞,覺得這新聞很重要,想要多瞭解一下,於是乎開始在新聞台間轉來轉去繼續看相關新聞,看到一堆名人罵他不禮貌,台灣教育快完蛋,然後打開平板去 Google 一下,看到 YouTube 的備詢完整版內容,然後上 Ptt 又看到很多人說媒體模糊焦點、斷章取義,又看到部落客發表許多與電視不同的聲音......

以上流程,在現在的網路電視也沒甚麼改進。

我認為真正的網路電視,應該要把整個流程簡化成:今天一打開網路電視,看到陳威廷上台罵教長的新聞,覺得這新聞很重要,想要多瞭解一下,於是按一個按鈕繼續看相關新聞,看到一堆名人罵他不禮貌,台灣教育快完蛋,想要聽聽不同聲音,再按一下按鈕,網路電視給你 YouTube 的備詢完整版內容,你覺得太長了再暗個按鈕,看到有人做懶人包,讀到一半,突然網路電視插播陳同學在桑德爾教授來台演講直播會場發表言論,問你要不要看? 你選擇要看,然後你突然對桑德爾教授很有興趣,按個按鈕後就是網路上的正義課程錄影,看到一半你突然要上廁所,按個按鈕暫停,回來之後電視上正在廣告桑德爾教授的新書,你把他按掉之後繼續看完第一堂課。

然後你累了,再按個按鈕轉到電影台......

這種網路電視,才應該是改變我們對電視形象的先進想像。

而要做到這種想像,除了主動推播,另一個關鍵,就是內建跨來源內容之間,帶有屬性的關連性,同時透過簡化的按鈕,就可以達成。

操控界面初構想

我個人想法大概是只需要 7 個按鍵,來解決所有操作性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按鈕,就是電源。
第二~五個,大概就像上下左右,左右在同主題不同內容中流轉,下是一直提供更深入的內容,上是回到之前的內容。
第六個則是進廣告=暫停鍵,在廣告中按暫停鍵時就強迫把最後的廣告看完才進節目。
最後是回到主畫面,讓你做不得已的搜尋、直接選擇。

結論

當然,假如要用聲控,可能更少的按鍵就可以解決命題,所以在此總結對於理想網路電視的抽象的運作概念:

    主動推播:就跟一般電視機一樣,主動的把內容呈現在人們眼前,而不是要人們主動點選。
    按一個按鈕就進行相關內容挖掘:當一個內容在推播時,若對這個內容有興趣想要更深的觀看時,按一個按鈕就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或是內容背後的內容。
    相關內容插播:當在觀看某內容到一半時,若有最新的相關內容正在發生,則會依相關性進行插播。
    當一個段落結束時,直接播放接續的內容,以相關性決定。
    節目可以主動暫停,暫停的同時入廣告,廣告派送依然以相關性決定。

當然,以上的網路電視基本上是指「很守本分」的電視,我沒提如何結合社交、App、錄影等等,並不代表網路電視不可以有這些功能,畢竟,功能多多益善。

18 則回應

  • >> 雖然我認為文字大小的討論已經偏了主題,但是我想我很早就提過,即便字體讓人難以閱讀,仍然可以讓語音助理朗讀文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真的、真的不需要因為這種小事就把一個重要內容來源屏除在外。

    怎麼會偏離主題呢?
    我一直覺得你沒搞清楚電視到底距離你我多遠(唔,是物理上的距離,不是哲學上的距離... XD)。
    一般來說,這個距離是電視螢幕的三倍對角線左右。
    在這個大前提之下,UI 的設計會有很多限制,包括字不能太小、操作可能不是那麼直覺等等。
    要是不重要,我們就不會給它一個「10-foot user interface」這種專有名詞。

    至於語音... 別鬧了!
    你知道一篇 15 秒可以讀完的新聞,改成電視新聞播報要聽他唸多久嗎?
    要不是為了看陳海茵,我都不想開電視 XD

    >>「整體概念存在,但沒有一個固定用語」
    >>「許多整體概念,共用同一個固定用語」

    這是沒辦法的事... 除非咱們也像日本文部省那樣來統一詞彙...

    >> 假如大家提的關鍵字/分類/平道訂閱動態式選單式搜索,是網路/智慧電視的 Google map 的話,那我的思考拓樸內容移動選擇就是 Google 街景,兩這並不衝突,或者說是相輔相成才對。

    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該用怎樣的技術實現它呢?

    再說了,街景這種東西是沒道理的。
    有可能你現在看到一家賣衣服的、下一家是修車行、再下一家是眼鏡店...
    如果用這種感覺「逛電視」,我根本不要管什麼台,隨便 random 個節目來就是了。

    2012-12-20
  •  雖然我認為文字大小的討論已經偏了主題,但是我想我很早就提過,即便字體讓人難以閱讀,仍然可以讓語音助理朗讀文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真的、真的不需要因為這種小事就把一個重要內容來源屏除在外。

    另外,我想很多人以為我是要消滅平板跟選單,但我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說這一定不要(我並不是 Jobs 那種減法主義者),我打從一開始也沒有要消滅關鍵字搜索以及訂閱,只是,想要提供一個更直覺的選擇,原因很簡單,比起以前資訊還沒爆炸的時代,我們現在並沒有內容選擇權,只有內容搜索權,所有的內容都只有你找的到跟找不到之別,所有的選擇都是建立在找到前提之下,只要你找不到,你永遠都沒有選擇權。

    所以我們應當強化搜索能力。

    舉個我個人的例子,大概是從高中開始,我就很喜歡瑞士刀這種以一檔百的小工具,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蠻多上網時間,幾乎都是在蒐集這類資訊,但是,直到我大三為止,我還是只知道瑞士刀、瑞士卡,以及他們的英文,我真正知道工具鉗(Multi-tool),是有一天,我到光華商場時看到有家店擺出了一隻工具鉗,隨手用紙抄下了廠牌名稱回家查,才知道的,但是這類小物,有更多因為他們不是刀具/五金工具生產廠商,不知道用這種名稱去叫自己產品(例如文具商、飾品小物的生產商,或是沒有英文網頁的日本生產者)。

    奠基在文字相關度的搜索,往往會有這個「整體概念存在,但沒有一個固定用語」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許多整體概念,共用同一個固定用語」:再舉我自己的經驗,大概是大二開始,我對三用包很有興趣,但是我有興趣的,基本上只侷限在可以肩背、後背的三用包,這玩意搜索起來可痛苦了,因為假如來源是針對女性時尚而寫的,那三用包指的就是可以肩背、手肘提、手掌提的包包,假如是針對旅遊用品,可能是可以手提、後背、拉桿的包包,還有某廠商的三用包是指可以一個腰包跟一個後背包,兩個可以組合在一起當大一點的後背包的背包(不要跟我說把肩背、後背加到搜尋條件就有解,我試過,有一堆廠商根本就認為三用包就是肩背、後背、手提三用,根本不把這三種功能寫出來,加下去一堆三用包都會被刪掉,到最後還是認命的把所有廠商的網頁都加到書籤裡面)。

    這兩個問題,是我們現在搜尋的大問題,所以才多了訂閱(我把社交也當作訂閱的一種),就是強制提供某一種非語言的選擇方式的,但是這種方式仍然,還是受限於搜尋(除非他們是用類比的方式做搜尋,例如我剛剛的直接到光華看架上的東西)。

    而文字/語言相關度搜索方式對於視訊內容又特別沒有效率,因為視訊內容本身就沒有全文可以搜索,所以無論是在平板上,還是在電視上,這種選單式的內容選擇或許可以幫我們正確定位到切卻的內容位置,但是內容旁邊有甚麼? 我們還是永遠都不知道

    假如大家提的關鍵字/分類/平道訂閱動態式選單式搜索,是網路/智慧電視的 Google map 的話,那我的思考拓樸內容移動選擇就是 Google 街景,兩這並不衝突,或者說是相輔相成才對。

    至於要不要平板遙控,我個人還是認為,像 leap motion 這類體感操控技術搭配語音助理,可以達到的直覺遠比平板還來的簡單,平板等行動裝置在智慧電腦的真正用途,應該是利用雲端科技,在還沒進到有店式的房間預先對電視進行操控才對,在電視機面前,就好好看電視吧。

     

    2012-12-19
  • >> 現在市場上最低標準的 32 吋螢幕的三倍對角線兩公尺有餘,而且該尺寸一般都建議觀賞距離都在一公尺左右,可以塞的字絕對比你想的多,更不要說現在電視最常見的尺寸老早就是 35~45 吋之間了......

    你家客廳沙發距離電視螢幕只有一公尺!?
    那茶几擺在哪裡?(還是電視就擺茶几上?)

    至少我家客廳電視 42',沙發距離電視有 ~340cm(~134'),大約 3 倍對角線。
    即使是 32',三倍對角線 = 96' ~= 243.8cm,你怎麼會算成兩公尺「有餘」呢?明明就還不夠 21.9% 啊!

    我不太懂你看電視只離一公尺是怎樣,但是我想一般家庭客廳(至少我去過的親朋好友家中),沙發距離電視應該都在 2~4 倍對角線之間。
    廠商有時候腦子有洞,建議觀賞距離一公尺,毫無疑問是進水了...

    我家電視調整介面的字體也很小,我也搞不懂它為什麼要把東西設計的那麼小,搞得我每次設定的時候都得從沙發站起來跑到電視前面去。
    但是好險,我不是每次看電視都得設定一次,只是偶爾改改音效來源。調音量也不需要去看它 volumn 後面的數字是多少,只要聽到耳朵舒適就好。

    再說了,即使這些字真的夠大、好讀了......
    我看電視到底是要看演的節目,還是要來看這些字?你整那麼大個字擋住我的節目是什麼玩意兒呢?

    >>「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的「直覺流暢感」,全部都是來自「直接用手更動同個螢幕上的東西」

    對啊!既然你也承認用手更動同個螢幕上的東西比較流暢,為什麼一定要用遙控器來控制另一個螢幕上的東西呢?

    我一直沒有說要你盯著電視來操縱手中的平板(如果是這樣你只需要一個類似筆電觸控板那樣的東西,不需要螢幕)。
    請再仔細回去看看我之前敘述的使用情境:「將本來要顯示在電視邊邊角角咔啦縫的資訊,搬到使用者手中的平板上,以便直接操作。」
    所以說,當你需要操作的時候,眼睛看著的是你手中的平板,而非遠處的電視機。

    >> 以前大家都會乖乖把三大報看完XD

    那是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其他東西可以看。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母豬賽貂蟬吧 XD

    >> 直接把你丟到比較完整的拓樸空間的某個點(這個起始點可能需要某些「傳統」方法決定),依個人喜好,直接在元素之間移動。

    怎麼移動?
    你可能有一堆點,但是點與點之間怎麼連結?

    舉例來說,我現在正在看某個節目,按下一個按鍵之後應該帶我到另一個節目。
    可是我按下這個按鍵的時候它應該帶我去哪個節目呢?這個 link 要誰來決定?怎麼決定?

    當點的數量很少的時候自然沒什麼問題,你一直按「下一個」總有一天會循環,然後因為你沒得選了,最後非得挑一個不可... 或是乾脆關掉電視 XD
    但是當點的數量有無限多的時候,你怎麼選?

    我希望能夠一次提供給你更多選項,而不是只給你一個選項你只能選要或不要。

    >> 你在考慮的事情一直侷限在「觸控螢幕」裡面,而我打從一開始想的就是「所有的互動模式,哪個最直覺」

    我的考慮不是侷限在「觸控螢幕」,而是需要一個「我能夠在短時間內塞給你大量資訊,並且你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的方法。
    而觸控螢幕是其中我能想到(目前技術可以達到)的最佳解。

    1. 我不用再瞇著眼睛看電視螢幕邊邊角角的小字了
    2. 我只要手指點一下就可以選到我要的東西,不必按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AB 這樣的「密技」。

    當然,它可能有些差強人意,畢竟沒有傳統遙控器按鈕的觸覺回饋。
    (還是說我們需要 Optimus keyboard 那樣的東西...??)

    >>「比較」永遠比「下定義」簡單

    我實在沒辦法揣摩出一個使用情境來想像你說的方法...

    你給的情境(「今天一打開網路電視,看到陳威廷罵教長...」那段),一共按了五次按鈕,然後這五次按鈕都剛好是你心裡想的事情。
    要這些按鈕按下去的時候都能符合你想做的事,唯一的解釋就是這電視會讀心術 XD
    假設今天去 google 搜尋東西只能按好手氣,我都不能想像怎麼找資料 XD

    2012-12-18
  •  上面一篇落落長,以下簡化:

    1. 在任何裝置,互動無可避免,實際差別是體驗。把互動主導權交給平板等裝置,將使相同內容出現於電視的時序,永遠會落後於其它裝置,扼殺電視新鮮感,如此,並不會讓人需要電視。
    2. 電視原始主功能,為接收尚未體驗,且感覺真實之訊息,故電視之直覺互動,應著重於挖掘(主觀)新內容,而非回顧(主觀)舊內容。
    3. 把上網找資料定義為主動接受資訊,而手段如看報、看電視定義為被動接收資訊,是忽略媒體演進脈絡而誤把「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上綱成唯一主動資訊接收手段。
    4. 現今流行之「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資訊接收手段, 用於「電視&平板複合體」,會過分消耗「主動選擇」的互動心力於編排回顧順序,而非內容挖掘上,本末倒置,故應該尋求改進,而非死守此一模式。
    5. 比現在流行於平板的「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還先進的內容挖掘模式,該從三個方面下手:以「更基本的概念」當作「選擇意象」、用「更直覺的互動方式」當作「選擇手段」、容許「資(訊來)源」的尋找範圍要「更具一般性」

    比「言語&文字」更基本的概念是「思考脈絡(兩個內容在概念上的關係)」
    比「多點觸控+多重並列選項」&「語音、文字搜索」更直覺的互動方式是「回答選項不多的單選題」
    比「依內容格式與關鍵字做為資訊管理依據」更具一般性的來源應該改以「內容本質為區分基礎,的統合分類資訊(來源)做為資訊管理」,當然這是抽象結構,假如要實做的話,可能是「除了關鍵字,還要建立關鍵字之間的思考關連性做為拓樸」

    搞到最後好像需要召喚華生耶XD
     

     

    2012-12-16
    • PeterHsi wrote:

      >> 23' 螢幕
      現在市場上最低標準的 32 吋螢幕的三倍對角線兩公尺有餘,而且該尺寸一般都建議觀賞距離都在一公尺左右,可以塞的字絕對比你想的多,更不要說現在電視最常見的尺寸老早就是 35~45 吋之間了......

      電視台限制字數,是因為越多的文字,人們需要讀完的時間就越長,在電視頻道吋秒吋金的狀況下,你擺上去的時間根本來不及讓人讀完字就要撤下去了,才不做,而不是大小問題,假如大小真的有問題,那電視機的調整界面字體就不會那麼小了(我不知道你的是怎麼樣,但我家的是比 Wii 內建的新聞還要小就是了XD)

      一般螢幕無論何種尺寸,易於閱讀字數不就也近似於你算出來的600多個字嗎? 在這點,螢幕大小跟易於閱讀的字數一點關係也沒有,有關係的是螢幕距離,但既然現在電視傾向越做越大,你的擔心是多餘(因為易於辨識600字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

      當然,我這一切都是指閱讀網路文章的文字問題。界面上不應該有文字,因為關鍵字及標題根本不重要,這我之後會提。

      >>你應該不能否認,「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vs「用遙控器跟電視互動」比起來,前者的體驗更直覺流暢些。

      很抱歉,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打從一開始「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的「直覺流暢感」,全部都是來自「直接用手更動個螢幕上的東西」,因為在此時,你的視覺跟觸覺是沒有落差的,彈假如要用一個螢幕觸控另一個螢幕,那將比一般遙控器更複雜(不然,蘋果老早就把鍵盤弄成全觸控螢幕了),因為你的眼睛要來回在"兩個"螢幕上移動,必須看完再做操作,將使你的觸覺無論是距離還是時間,永遠被迫落後於視覺。

      反之有按鈕的遙控器,你的觸覺跟視覺只有距離落差,而沒有時間落差。這樣,你還敢說「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來操作「電視」是比較直覺的嗎? 口說不如實際操作,請你拿起 NDS 或 3DS (沒有的話去完店家的 Deme 機),請你試試看操作遊戲進行在上畫面的軟體,到底是用按鈕玩還是用下畫面觸控比較直覺?

      >>古時候由於技術限制,沒有那麼多內容可以選擇,使用者想選也沒得選。
      >>可是現在資訊爆炸,可以選擇的內容太多,使用者不想選也得選...(這應該算是時代的無奈吧 XD)

      錯,不然以前大家都會乖乖把三大報看完XD,選擇不是你「要」看甚麼,同時也是你「不要」看什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表面上你「要」看甚麼的選擇變多了,但是由於東西太多了,很多東西你沒看到不是因為你「不要」,而是你沒辦法「看到」這個選擇,就沒辦法選擇「要」或「不要」。

      像我之前舉的陳同學的例子,現在請問有哪個機制,在我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給「不同/相似/反對論點」下個適當的關鍵字的情況下,直接選擇「我 要/不要 看 不同/相似/反對 論點」? 很抱歉,除了社交媒體跟主流媒體的強力播放的關鍵字,我們無從選擇。

      >>我的想法是,頻道是「動態」的,會根據個人喜好改變。

      我的想法是,頻道只是選擇背景,無論他是不是動態的。

      而播放順序卻跟頻道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應該順著人們的思考脈絡排放任何操作對應的下一個節目,甚至是該節目的直接跳到節目內的某一個片段。

      當然我一開始也說了(最原始的那篇),我並不排斥有個觸控螢幕出現在遙控器上面,但是按鍵,或是更簡單的問題回答機制,才是這個有形無形介面真正應該要提供的東西(你的東西不是因為沒效率而捨棄,而是非必要而可考慮加上去)。

      我當初會用上下左右,是因為我個人的世界觀,認為所有概念可以用「付距空間」以及「集合」完全決定兩者間的關係(名稱不重要,關係才是重要的),而在這樣一個拓樸中,兩個按鈕做為子集、母集的出入;兩個按鈕在集合中的不同元素移動,就可以跑完所有元素,其它除了調整資訊流速,還有修改拓樸的回饋機制,剩下的「非物理操作選項」(指那些不是調亮度、大小聲......)都是多餘、不必要的。

      也就是說,你的模型想辦法把一般人認知的這個拓樸的不完全版,依個人喜好選幾個子集,以某個代表方式並排在平板上,供你選擇。而我的模型是直接把你丟到比較完整的拓樸空間的某個點(這個起始點可能需要某些「傳統」方法決定),依個人喜好,直接在元素之間移動。

      會變成只要按鈕就可以解決、很類似傳統遙控器,那只是恰巧而以,我一開始也說了(在最原始的那篇),其實像語音助理或攝影式的體感操作以可行,因為他們可以完成這個拓樸操作行為,問題只是哪個便宜而以XD

      我們兩個的討論,之所以那麼沒有交集,是因為你在考慮的事情一直侷限在「觸控螢幕」裡面,而我打從一開始想的就是「所有的互動模式,哪個最直覺」,對人來說,「比較」永遠比「下定義」簡單,但是現在的內容挖掘完全不容許我們以「比較」來搜尋,我的思考點是以這點出發的,而網路電視應該要以比較為出發讓人選擇,而不是定義為出發點。

      當然,到底人的思考拓樸有沒有一個一般性或是有個更有包容力的思考拓樸去容納所有的思考拓樸? 這可能會導致實際上真正的那隻思考拓樸的螞蟻跟會我那隻只會出、入、前、後的傢伙有所出入就是了XD
       

       

      其實在設計 UI 時,如果用於遠距離顯示,就需要避免使用 太幼 與 太細 的字體,而且字距行隔也要有一定空間,否則 需要有超視力以及超強動/靜態視力才能看到有關資料,
      就現在我使用 1個 37" 顯示器看你們的對話,字數太多,字型大小太小,還要是使用新細明體來顯示,自身有近視,而視力就 2.5,距離一米左右,所以還勉強能看見,但眨眼或呼吸失去去焦點時需要從新找會看到那一行。

      我不清楚你們有沒有使用大屏來看資料,如太近的話會太光令眼睛不舒服及因為屏太近而需要左右搖頭來看,所以太近看根本就會損害健康

      2012-12-18
    • >> 23' 螢幕
      現在市場上最低標準的 32 吋螢幕的三倍對角線兩公尺有餘,而且該尺寸一般都建議觀賞距離都在一公尺左右,可以塞的字絕對比你想的多,更不要說現在電視最常見的尺寸老早就是 35~45 吋之間了......

      電視台限制字數,是因為越多的文字,人們需要讀完的時間就越長,在電視頻道吋秒吋金的狀況下,你擺上去的時間根本來不及讓人讀完字就要撤下去了,才不做,而不是大小問題,假如大小真的有問題,那電視機的調整界面字體就不會那麼小了(我不知道你的是怎麼樣,但我家的是比 Wii 內建的新聞還要小就是了XD)

      一般螢幕無論何種尺寸,易於閱讀字數不就也近似於你算出來的600多個字嗎? 在這點,螢幕大小跟易於閱讀的字數一點關係也沒有,有關係的是螢幕距離,但既然現在電視傾向越做越大,你的擔心是多餘(因為易於辨識600字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

      當然,我這一切都是指閱讀網路文章的文字問題。界面上不應該有文字,因為關鍵字及標題根本不重要,這我之後會提。

      >>你應該不能否認,「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vs「用遙控器跟電視互動」比起來,前者的體驗更直覺流暢些。

      很抱歉,我不這麼認為,因為打從一開始「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的「直覺流暢感」,全部都是來自「直接用手更動個螢幕上的東西」,因為在此時,你的視覺跟觸覺是沒有落差的,彈假如要用一個螢幕觸控另一個螢幕,那將比一般遙控器更複雜(不然,蘋果老早就把鍵盤弄成全觸控螢幕了),因為你的眼睛要來回在"兩個"螢幕上移動,必須看完再做操作,將使你的觸覺無論是距離還是時間,永遠被迫落後於視覺。

      反之有按鈕的遙控器,你的觸覺跟視覺只有距離落差,而沒有時間落差。這樣,你還敢說「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來操作「電視」是比較直覺的嗎? 口說不如實際操作,請你拿起 NDS 或 3DS (沒有的話去完店家的 Deme 機),請你試試看操作遊戲進行在上畫面的軟體,到底是用按鈕玩還是用下畫面觸控比較直覺?

      >>古時候由於技術限制,沒有那麼多內容可以選擇,使用者想選也沒得選。
      >>可是現在資訊爆炸,可以選擇的內容太多,使用者不想選也得選...(這應該算是時代的無奈吧 XD)

      錯,不然以前大家都會乖乖把三大報看完XD,選擇不是你「要」看甚麼,同時也是你「不要」看什麼,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表面上你「要」看甚麼的選擇變多了,但是由於東西太多了,很多東西你沒看到不是因為你「不要」,而是你沒辦法「看到」這個選擇,就沒辦法選擇「要」或「不要」。

      像我之前舉的陳同學的例子,現在請問有哪個機制,在我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給「不同/相似/反對論點」下個適當的關鍵字的情況下,直接選擇「我 要/不要 看 不同/相似/反對 論點」? 很抱歉,除了社交媒體跟主流媒體的強力播放的關鍵字,我們無從選擇。

      >>我的想法是,頻道是「動態」的,會根據個人喜好改變。

      我的想法是,頻道只是選擇背景,無論他是不是動態的。

      而播放順序卻跟頻道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應該順著人們的思考脈絡排放任何操作對應的下一個節目,甚至是該節目的直接跳到節目內的某一個片段。

      當然我一開始也說了(最原始的那篇),我並不排斥有個觸控螢幕出現在遙控器上面,但是按鍵,或是更簡單的問題回答機制,才是這個有形無形介面真正應該要提供的東西(你的東西不是因為沒效率而捨棄,而是非必要而可考慮加上去)。

      我當初會用上下左右,是因為我個人的世界觀,認為所有概念可以用「付距空間」以及「集合」完全決定兩者間的關係(名稱不重要,關係才是重要的),而在這樣一個拓樸中,兩個按鈕做為子集、母集的出入;兩個按鈕在集合中的不同元素移動,就可以跑完所有元素,其它除了調整資訊流速,還有修改拓樸的回饋機制,剩下的「非物理操作選項」(指那些不是調亮度、大小聲......)都是多餘、不必要的。

      也就是說,你的模型想辦法把一般人認知的這個拓樸的不完全版,依個人喜好選幾個子集,以某個代表方式並排在平板上,供你選擇。而我的模型是直接把你丟到比較完整的拓樸空間的某個點(這個起始點可能需要某些「傳統」方法決定),依個人喜好,直接在元素之間移動。

      會變成只要按鈕就可以解決、很類似傳統遙控器,那只是恰巧而以,我一開始也說了(在最原始的那篇),其實像語音助理或攝影式的體感操作以可行,因為他們可以完成這個拓樸操作行為,問題只是哪個便宜而以XD

      我們兩個的討論,之所以那麼沒有交集,是因為你在考慮的事情一直侷限在「觸控螢幕」裡面,而我打從一開始想的就是「所有的互動模式,哪個最直覺」,對人來說,「比較」永遠比「下定義」簡單,但是現在的內容挖掘完全不容許我們以「比較」來搜尋,我的思考點是以這點出發的,而網路電視應該要以比較為出發讓人選擇,而不是定義為出發點。

      當然,到底人的思考拓樸有沒有一個一般性或是有個更有包容力的思考拓樸去容納所有的思考拓樸? 這可能會導致實際上真正的那隻思考拓樸的螞蟻跟會我那隻只會出、入、前、後的傢伙有所出入就是了XD
       

      2012-12-17
    • PeterHsi wrote:

       上面一篇落落長,以下簡化:

      1. 在任何裝置,互動無可避免,實際差別是體驗。把互動主導權交給平板等裝置,將使相同內容出現於電視的時序,永遠會落後於其它裝置,扼殺電視新鮮感,如此,並不會讓人需要電視。
      2. 電視原始主功能,為接收尚未體驗,且感覺真實之訊息,故電視之直覺互動,應著重於挖掘(主觀)新內容,而非回顧(主觀)舊內容。
      3. 把上網找資料定義為主動接受資訊,而手段如看報、看電視定義為被動接收資訊,是忽略媒體演進脈絡而誤把「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上綱成唯一主動資訊接收手段。
      4. 現今流行之「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資訊接收手段, 用於「電視&平板複合體」,會過分消耗「主動選擇」的互動心力於編排回顧順序,而非內容挖掘上,本末倒置,故應該尋求改進,而非死守此一模式。
      5. 比現在流行於平板的「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還先進的內容挖掘模式,該從三個方面下手:以「更基本的概念」當作「選擇意象」、用「更直覺的互動方式」當作「選擇手段」、容許「資(訊來)源」的尋找範圍要「更具一般性」

      比「言語&文字」更基本的概念是「思考脈絡(兩個內容在概念上的關係)」
      比「多點觸控+多重並列選項」&「語音、文字搜索」更直覺的互動方式是「回答選項不多的單選題」
      比「依內容格式與關鍵字做為資訊管理依據」更具一般性的來源應該改以「內容本質為區分基礎,的統合分類資訊(來源)做為資訊管理」,當然這是抽象結構,假如要實做的話,可能是「除了關鍵字,還要建立關鍵字之間的思考關連性做為拓樸」

      搞到最後好像需要召喚華生耶XD
       

       

       1. 你應該不能否認,「用觸控式螢幕跟平板互動」vs「用遙控器跟電視互動」比起來,前者的體驗更直覺流暢些。

      我的 idea 是想要一個比較 fancy 的遙控器,以前的遙控器有的功能(例如轉台、切換大小聲)它都應該要有,除此之外它能夠跟電視中正在播映的內容同步,提供一些其他選擇(例如相關新聞、廣告、或其他資訊),而不是把這些選擇顯示在電視上,因為電視不適合用來閱讀以文字為主的資訊,如今常見的遙控方式也不容易操作(相對於新的觸控螢幕操作)。

       

      我沒有日版的 Wii,但是我做了個小實驗。

      我的螢幕有點年紀了,是 1680x1050 的 23' 螢幕。我打開記事本最大化,用微軟正黑體打字。
      當我離螢幕約一倍對角線的時候,能夠輕鬆閱讀 9pt 的微軟正黑體,這時整面螢幕打滿可以顯示 137x60 個中文字。
      當我離螢幕三倍對角線的時候,必須把字放大到 32pt 並設定為粗體才能輕鬆閱讀,這時螢幕打滿可以顯示 38x17 個中文字。

      當然一般我們不會閱讀整個螢幕都是字的東西,我只是舉個例來說明「字放大」對於能顯示的資訊的量造成的影響。
      電視台在設計字幕的時候,一般也不會讓一行超過 20 個中文字。

      而電視跟電腦螢幕或掌上型裝置螢幕的另一個差異就是,當你真的看不清楚想靠近一點的時候,手機平板你只要把拿近一點(錯誤示範!小朋友不要學!)、電腦螢幕你只要伸長脖子彎腰駝背一下(唔... 還是錯誤示範!也不要學...),可是電視呢?
      你會從沙發上爬起來,走到兩倍甚至一倍對角線的位置去,就為了看清它提供給你的選項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嗎?

       

      2. 時代的改變還有資訊的增加,導致現有的設備以及操作方式不夠用了。

      古時候由於技術限制,沒有那麼多內容可以選擇,使用者想選也沒得選。
      可是現在資訊爆炸,可以選擇的內容太多,使用者不想選也得選...(這應該算是時代的無奈吧 XD)

      所以我才說,古時候的人只能(無奈的)被動接受資訊,因為他沒得選。現代人只能(無奈的)主動選擇,因為資訊太多了我們根本來不及看完。

      我的意思不是你在平板上設定一個清單,然後電視照單撥放。而是由於現有的分類方式(頻道)不能滿足現有的資訊量,所以勢必要做出某些變化。
      我的想法是,頻道是「動態」的,會根據個人喜好改變。
      你還是跟以前一樣有各種主題的頻道,例如新聞台專門播新聞、洋片台專門播外國電影、體育台專播體育、彩虹頻道放 A 片... 只是他們播放的節目,除了各電視台預設的清單以外,你還可以自己訂定播放次序,或是插播其他節目。

      舉個使用情境來說明好了...
      我下班回家想看看新聞,於是打開電視。這時候並沒有預設想要看些什麼東西,反正播什麼就聽什麼。
      首先它播了一則無聊的新聞,例如新竹又做了一條可以上金氏世界紀錄的大米粉(無意冒犯新竹人,只是舉個例,假設我對這則新聞沒興趣...),於是我直接按下「跳過所有相關新聞」的按鈕,跳過訪問大米粉師傅的外景以及其他米粉新聞。
      再來它又播了新竹做了一顆可以上金氏世界紀錄的大貢丸的消息,我喜歡貢丸,於是看看遙控器上提供的選項,選了一些相關的新聞,插播變成接下來的節目。
      這時候電視會先把我想看的東西播完,然後再回去播一般的隨機新聞。
      再來的隨機新聞又播了林書豪比賽的表現,我想看整場比賽,遙控器上也剛好有「看整場比賽」的選項,按下去以後就直接切到體育台去看該場比賽的錄影(這應該算是 VOD?)。

      其他台也是同樣道理,有一個預設的節目表,但是我可以隨時修改它。

      當然,如果我有明確想看什麼節目(例如想看某部電影),也可以直接從節目清單出發,直接在「遙控器」上把播放清單設定好給電視播。

      這樣的話,我的遙控器上可以顯示很多東西。
      在播新聞的時候,可以給你一堆相關新聞;在播「女人我最大」的時候,可以直接給你裡面產品的廣告;在播電影的時候,可以給你導演跟演員的其他電影...
      更別說還會告訴你有多少人看過這個節目,以及「f」跟「g+」的按鈕 XD

      === 分隔線 ===

      簡化操作是對的,但是簡化的方向不應該是「減少選項,以便使用現有模式操作」,而是「改用新的操作方式,以便即使增加選項,也能夠有直覺舒適的使用體驗」。

      我的 idea 用現有的遙控器以及將選項顯示在邊邊角角或 PIP 的方式也可以操作,但是就是不直觀。
      你選一個東西可能得按好幾下按鈕,而且可能還得瞇著眼睛才能看清電視上的字。
      改用另外一個方便操作手持設備不是簡單多了?我們不就是因為不想走到電視前面轉台,才發明遙控器的嗎?
      為什麼不能因為不想瞇著眼睛看電視上的字,把這些資訊搬到遙控器上呢?

      2012-12-17
  • >>說真的,離你五公尺遠的電視實在不適合用來閱讀文字。
    那只是字體比例的問題,照你這樣說,一個3吋多的小螢幕也不適合閱讀文字,但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把字放的夠大一切都不是問題~  事實上,我認為在電視上閱讀網頁,可能會是 4K 電視的真正用處 (就跟 Retina 是一樣的意思)。

    >>互動劇情功能,可以第一身角色來選擇劇情進展
    這樣弄實際上已經不是電視節目的,而是遊戲了,我不認為改革內容形式是網路電視該提供的功能。不過說到互動功能,我反倒認為假如網路電視有結合網路電話功能,做到即時 Call-in 這樣子,或許在台灣會造成流行也說不定XD

    >>電視通常是多人同時觀看
    這也就是我認為,要盡量縮減選項的原因,因為多人決策時,簡單的二分法(更多相同內容 v.s. 其它種類內容.....)問題,比n個節目選一個,還來的簡單,不要忘記,假如要看個人化節目,平板跟電腦就可以解決。但大家看電視機往往是要跟別人取得共同觀看經驗之目的來觀看電視(再拿陳同學做例子,有多少只看電視的長輩認為,全台灣的老人家都跟他們一樣覺得陳同學只是個不禮貌的壞小孩一樣? 往往他們的認知不是出於跟友人溝通而做出的結論,而是單單看過電是就這樣認為)

    >>現在的人忙得經常在捷運/公車(地鐵/巴士)上觀看 youtube 及 錄影的電視節目
    所以普通電視功能不在於提供「錄影的電視節目」,而在於第一時間的電視節目,這是一個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到底是人們先看到電視上一個有趣的節目,然後去網路上找舊集數,並且以後錯過節目,會去網路上找新集數? 還是我們先看到有人在網路上推薦,之後定期開電視機 Follow 新集數? 我認為都有。

    但是假如新的電視沒辦法讓我們與節目不期而遇,那電視機就永遠失去他訊息挖掘的能力了。這樣子,即便人們躺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機,還是用平板來挖掘內容,那電視機就永遠成為平板的陪襯品......

    在我們用手機時,手機是主角;在我們用平板時,平板是主角。那這樣,人類要創造的新電視,應該在使用時,就是人們心中的主角。而在我們當沙發馬鈴薯時,若真的要讓電視機重回主角地位,就應該讓他擁有內容挖掘能力,而不是把內容挖掘能力拱手讓給平板。

    >>電視?就讓它撥節目就好......
    我的確是這個意思阿,我上面的情境可能沒說的很清楚,在所有過程中,所有訊息同時間只有一個內容占住畫面,臨時插播會類似跑馬燈或子母畫面,其他操作選項都會在遙控器上面

    >>所以我覺得需要的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遙控器」,類似一個小型的平板電腦
    我反而蠻反對這樣的概念,當然,我不是說我反對用一個觸控螢幕就解決所有遙控問題,而是我反對內容的預覽一開始預設呈現在平板上,這樣做,只是讓我們專注在選擇上而不是專注在內容上。

     

    2012-12-15
    •  @palatis2011 我想我跟你的想法有根本性的不同XD

      >>現代人比較不傾向被動接受資訊,而喜歡主動選擇想要接收的資訊。
      喜歡主動選擇想要接收的資訊,在哪個時代都一樣,不同的只是方法跟來源背景而已:從選擇書本、選擇報紙、選擇廣播電台、選擇電視頻道......到今日我們拋出文字資訊來尋找符合內容,我們定義的被動接受資訊,在上一代其實是他們最主動的資訊接收手段,而基於歷史應該不斷的進步,我認為下一代也應該要認為現代的「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也是一個不夠主動的資訊接收機制

      要讓言語蒐尋&訂閱落伍,就要以更基本的概念為選擇意象,用更直覺的互動方式當作選擇手段,去尋找更廣泛的資(訊來)源

      而這「更基本的概念」就是「思考脈絡」;「直覺的互動方式」就是「手按簡單二分法~四分法問題」;「更廣泛的資(訊來)源」就是「蒐集所有既存形式(格式),以各種不同內容本質為區分基礎,的統合分類資訊(來源)做為選擇背景」

      那種先在平板上,開了網頁 or App、用傳統方法找到自己想要看的內容,然後丟到電視上,永遠要讓資訊出現在電視,比起出現在平板上多一個步驟。用更多的操作取得相同的結果,結果而言是(比平板)更被動。更甚者,假若你用平板決定了一個系列的播放清單,充其量也只是製造個人化的重播台,把所有「主動選擇」的心力全部都被消耗在編排順序上,本末倒置。

      這種方式也將使內容在電視上的出現時序永遠會落後於平板、電腦等裝置,這樣人們看電視還有新鮮感可言嗎?

      又,比起「言語蒐尋&訂閱→過濾訂閱內容」的互動模式,「轉台」這種「直接切換現場」的互動手段其實更直覺,只是轉台的切換機制決定在電信商手上(就是頻道的位置、節目的順序),為了把主動權交還給消費者,才提出那種方案,與平板決定撥放順序其實沒有啥功能上的衝突,只是做事情的目的完全不同,「平板決定撥放順序」是回顧主觀舊內容,而「優化轉台機制」是在挖掘主觀新內容,哪個對於電視機是必要的核心功能? 我想這是我們的最大歧異點。

      >>電視就讓它回歸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 提供聲光絢爛的影音效果。
      提供聲光絢爛的影音效果,那是「螢幕」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功能,而「電視」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是接收未體驗又具有真實感覺的訊息(重複感受已體驗的訊息是之後加進來的功能),不要忘記,當初蘋果搞出 iPad 也是追求聲光絢爛的影音效果這件事情(因為直覺互動以經得手了),才把 iOS 從3吋拉到10吋。打從 iPhone 出現的那一天開始,只當個好螢幕拉無法挽回消費者的心的七點檔,幾乎天天重播。

      >>至於其他互動什麼的,就交給更適合的設備。
      無論在甚麼裝置上,互動是無可避免的,差別只在互動的體驗好不好:
      在傳統電視上,按遙控器、轉台、切訊號來源、拆機修改,就是唯一與電視互動的方法,而對象只有電視頻道;在傳統電話上,撥號、接聽、講話、掛斷、拆機修改,就是唯一與電話互動的方法,而對象只有通話雙方;在傳統電腦上,打字、等待結果、拆機修改,就是唯一與電腦互動的方法,而對象只有數字資料。無論哪一個都是互動手段麻煩、互動對象侷限。

      不要忘了,人類曾用電視做為內容挖掘的工具,只是在電腦、智慧手機、平板、網路等裝置出現,並不斷的直覺&簡化互動手段之後,電視內容挖掘的能力遠遠不及電腦等裝置,才淪落到今天只剩下聲光絢爛的外表而已。

      --

      >>當字放到這麼大的時候,一個畫面根本放不下太多東西。
      若你找台日版的 Wii 來看看新聞 RSS ,會發現其實沒你說的那麼不堪,更何況,現在 Siri、G Now 電子語音這麼強的時代,網路電視可以做到用這類助理軟體朗讀文字內容,應該不是甚麼難事,假如因為這點理由而拒絕文字形式的內容,我覺得沒有這種必要。

      >>而不是一邊欣賞內容,一邊還要跳出一些選項叫使用者選擇。
      我沒有說要在欣賞內容的同時不斷的跳出來叫使用者選擇,我想這是你對我提出的概念的誤解(出於我的描述問題),打從一開始我就想要簡化選擇,而不是增加選擇,除了一些少數的插播外我根本不想要插播。這種插播選項我內文沒有描述(是我的錯),但是在我心中這種即時插播選項應該出現在遙控裝置上,而非電視機上,所以你若是以這種理由來否定我的思考模型,反而是沒有打到痛處。

      但同時,在電視機上面呈現內容的同時,你的「平版遙控器模型」(請容許我這樣簡稱他,抱歉),因為要讓人同時專注在兩個螢幕上,對觀賞者干擾其實遠遠超過我的「類傳統遙控器 with 思考脈絡地圖模型」,(除了插播會發出聲音外,就幾個簡單選項,你不太需要用看遙控介面),我不認為這樣會讓人比較專注在內容上面。

       

      2012-12-16
    • >> 那只是字體比例的問題

      「離使用者比較遠的設備」在介面設計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10-foot user interface」。其重要概念之一,就是所有 UI element 必須足夠大,大到即使有一定的距離,你還是能夠舒適的辨認上面顯示的資訊。

      但是在一定的距離以後,「顯示足夠多的資訊」跟「看得清楚這些資訊」變成兩個相悖的課題 - 要顯示更多資訊則必須把字縮小,但要能看清楚這些資訊必須把字放大。
      舉個例,你可以把電視接到電腦上作為螢幕,然後坐到三倍對角線之外去操作,看看要把字放到多大才能舒適的瀏覽癮科技...
      你會發現,當字放到這麼大的時候,一個畫面根本放不下太多東西。

      這個使用體驗跟拿在手上的 3' 畫面是不太一樣的。拿在手上的設備,字小了一點我們可能就把它拿近一點。但是應該不會有馬鈴薯想把沙發往前搬個一公尺,選好台以後再搬回去的吧......

      更別說,電視是用來播節目的,沒有人打開電視就是用來看這些「額外資訊」。所以你必須留下足夠多的空間來播正常的節目,只能利用邊邊角角的一些咔啦縫來顯示這些資訊。

      >> 這樣子,即便人們躺在沙發上,打開電視機,還是用平板來挖掘內容,那電視機就永遠成為平板的陪襯品......

      電視機最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電視這種東西,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並不是用來跟使用者互動,而是只能強迫使用者被動接受資訊的設備。
      這跟當時的技術能力有關,是沒辦法的事。

      但是現代人使用資訊的方式跟五十甚至三十、二十年前有很大的差異,現代人比較不傾向被動接受資訊,而喜歡主動選擇想要接收的資訊。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 VOD / MOD 一類的東西出來。

      你硬要一個離你三五公尺遠的東西跟你互動,有點像是用榔頭鎖螺絲 - 不是不行,就是彆扭。

      所以我的想法是,電視就讓它回歸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 提供聲光絢爛的影音效果,至於其他互動什麼的,就交給更適合的設備。
      這並不是讓電視變成平板的陪襯,你在欣賞節目的時候,大部分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電視上,只有要做選擇或互動的時候才轉到平板。

      >> 這樣做,只是讓我們專注在選擇上而不是專注在內容上。

      你在選擇的時候應該專注在選擇,欣賞內容的時候應該專注在欣賞內容。

      而不是一邊欣賞內容,一邊還要跳出一些選項叫使用者選擇。

      2012-12-15
    • PeterHsi wrote:
      怒刪……

       

      香港的電視機大多都標榜有錄影功能及幾台同錄功能……
      可能這邊的情況比較特別(不提已被魔化那家電視台)
      香港不習慣一天內多次重播同一節目,而且比較熱門的節目就晚上黃金時段幾個小時播放,如果錯過了的話,除非上網下載,又或看錄影,否則幾年後可能在下午或深夜時段播放
      但同一時間不只有一個頻道播放
      本星期 凌晨十二時,同時播放四套在不同頻道可能想看的節目,包括有

      1. 色戒
      2. 第五十五屆亞太影展頒獎典禮
      3. F檔案III
      4. 青之祓魔師 (只有這套在廿四小時內有重播)

      另外香港的電視台很多時都會錄製了幾個不同的結局劇情,因應最後民意的偏向來播出多數觀眾所想的劇情……有時也會把幾個不同結局都播出來……

       

      2012-12-15
  • "智能電視"應該以互動為主而非"觀看電視"為主

    現在的人忙得經常在捷運/公車(地鐵/巴士)上觀看 youtube 及 錄影的電視節目,而手攜(移動)裝置也已支援 全高清 影片解碼及顯示,所以普通電視功能偏向被手攜裝置取代

    "智能電視"的功能構想(個人觀點)
    互動劇情功能,可以第一身角色來選擇劇情進展
    全觀境功能,配合方向儀同步轉換影片視角
    即時翻譯功能,把外語字幕即時轉成當地語文
    提示功能,提示其他資料(例如最近褒貶不一的一齣電影 ─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可即時顯示有關宗教的暗示及詞彙意解,加快劇情進展,減少悶場時間)
    另外也包括一些雲端功能,例如 雲端遙控錄影功能、雲端遙控點播預載功能等

    2012-12-14
  •  看了以上情境,大家似乎忘了電視與電腦本質上最大的分別,電視通常是多人同時觀看(使用),而電腦通常是單人(使用),以上的情境在多人的環境下基本上是無法使用的吧,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太過個人化的喜好,畢竟還是要顧慮要其他收看的人的喜好(觀感)。

    2012-12-14
    • 路人乙 wrote:

       看了以上情境,大家似乎忘了電視與電腦本質上最大的分別,電視通常是多人同時觀看(使用),而電腦通常是單人(使用),以上的情境在多人的環境下基本上是無法使用的吧,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太過個人化的喜好,畢竟還是要顧慮要其他收看的人的喜好(觀感)。

       

      人多的時候就用傳統的決策模式 -- 遙控器在誰手上誰決定看什麼 -- 不就是了?

      反正有意見的話他們會去搶遙控器。

      === 分隔線 ===

      現代意義的電視應該不是像五十年前那樣,一個村子只有一家有,到了撥連續劇的時候所有人都搬個椅子跑來你家院子。

      一台電視,平時也就一兩個、頂多三五個人一起看,應該不會有你想的「顧慮大家喜好」那麼複雜吧?

      2012-12-14
  • 簡單來說你就是希望在看新聞的時候能夠直接有懶人包不是嗎... XD

    或是看電影、連續劇的時候也直接有懶人包,把什麼花絮啦~該導演拍過的其他片子啦~演員演過的其他片子啦~類似主題的片子啦~通通列出來就是?

    === 分隔線 ===

    所以我覺得需要的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遙控器」,類似一個小型的平板電腦(或是乾脆直接放到 App Store / Play Store?)。

    例如你在電視上看到某條新聞的時候,你的遙控器上會自動整理相關的新聞給你點選,於是電視上能夠「ondemand」的撥放你接下來可能會想要看的新聞(恩... 就類似把 youtube 右邊的推薦清單獨立出來放到遙控器上...)。

    說真的,離你五公尺遠的電視實在不適合用來閱讀文字。
    舉例來說,你應該有注意到電視上的文字,都非常超級無敵大,因為如果字太小你根本看不到五公尺遠的電視上到底寫了些什麼。
    字放大,也就造成一個畫面能夠顯示的資訊有限。而五公尺的距離又造成操作上的困難 - 你沒有辦法像手機或平板那樣靠手勢操作來選擇你想看的項目。

    又,一般電視節目預設都會使用整個畫面,也就是說這些節目在錄製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要弄一塊地方來給你放這些「其他資訊(例如清單、連結之類的)」。
    如果硬要把所有東西都擺到畫面上,就會變得相當雜亂 - 這些資訊佔掉一些畫面空間、正在演出的節目又干擾你閱讀這些資訊。

    所以說,應該直接把這些東西通通獨立出來,連同選台、控制項(暫停、快轉、進度條...)、廣告一起放到遙控器上。
    電視?就讓它撥節目就好......

    === 分隔線 ===

    現在電視使用的遙控器,跟 1965 年剛做出來的第一支遙控器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按鈕增加了一些而已。
    當時電視反正也沒幾台,幾個按鈕就很夠了。後來台數增多,我們弄一些數字上去讓你輸入。可是現在資訊爆炸,大量的資訊相當於有無限多台讓你選,我們卻還是想靠幾個按鈕就做到所有的事... 這好像有點鑽牛角尖了?

    2012-12-14
  •  這篇回應我本來只是隨手寫寫的,並沒有考慮到易讀性,以下付上修改擴充之後的文章:

     

    網路電視尚未取代電視的原因

    從智慧手機取代手機,平板取代電腦,雲端裝置步步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在電視這一塊,到現在我們還是看不到甚麼震撼性的改變,為什麼? 答案在於智慧電視/網路電視(即像是 Apple TV/ Google TV 那一類整合這種內容來源的電視裝置)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們一樣,拉近我們與資訊之間的距離:

    從手機到智慧手機,本來不能上 FB 、收郵件的手機,變成的可以輕易拿到這些資訊的裝置,智慧手機讓生活更方便,是利用簡單的操作,讓人們可以在本來拿不到資訊的地方,拿到資訊。
    從電腦到平板,從本來啟動要至少 1 分鐘,開網頁看 Google Reader 或 FB 等資訊至少要按三次滑鼠(登入一次、打開瀏覽器一次、點連結一次),變成30內秒可以直覺完成的行為,平板讓我們與網路的距離更加靠近。

    但是電視機,天生就是為接收資訊的存在,只要打開電源,不到 3 秒鐘,馬上就有內容直接出現在你面前,這就是,網路電視最大的挑戰。

    打從一開始網路電視把資訊拿出來的速度,從概念上就輸了:
    人家電視機是先提供內容,再選擇,而幾乎所有的網路電視,是先選擇,再提供內容;
    人家電視機提供的是廣播性的,直接瀰漫在空氣中的資訊,而網路電視,提供的多半是固定在網路上,還要等下載的資訊。

    我們其實蠻喜歡轉台的,只是我們討厭轉不到想要看的內容

    人人都該承認,轉台這種行為,有某種程度的成癮性,你只要輕輕抖一下手指,並且不斷重複這個動作,馬上就可以進行內容探索,這大概就是最簡潔直覺的內容探索方式,只是,它通常不怎麼有效。

    但網路電視的開發商,都是用其他更不直覺的方式,來闡述網路電視的智慧性。
    往往許多網路電視或類似產品,都是把一堆內容擺在你面前,讓他們大喊「選我、選我」,但是,生為懶惰的人類,我們壓根,不想選擇。然而古老的換台機制,就乾脆讓內容一個一個的上台發表,直到你把他趕下台換上下一個,這種讓內容自己為自己廣告來取悅我們的方式,反而讓人們更有主宰一切的快感,彷彿所有內容都被我奴役,而非自己被丟到永無止境的巴別塔圖書館,遲遲找不到自己要的那本書的那種無助感。

    有道是「選擇多往往不是一件好事」,網路電視應該朝將轉台的效率極大化邁進,而非用,讓人自己 DIY 更換內容。

    跨來源整合內容,一切靠「關係」

    很多人認為網路電視的優勢,再於可以跨來源呈獻內容(來源可以是傳統頻道、網路各種資訊、自己的多媒體收藏......),但是,只是單單把內容通通擺到我們眼前,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需要的是「跨來源整合內容」。

    拿陳威廷同學來當例子,假如你今天一打開電視機,看到陳威廷上台罵教長的新聞,覺得這新聞很重要,想要多瞭解一下,於是乎開始在新聞台間轉來轉去繼續看相關新聞,看到一堆名人罵他不禮貌,台灣教育快完蛋,然後打開平板去 Google 一下,看到 YouTube 的備詢完整版內容,然後上 Ptt 又看到很多人說媒體模糊焦點、斷章取義,又看到部落客發表許多與電視不同的聲音......

    以上流程,在現在的網路電視也沒甚麼改進。

    我認為真正的網路電視,應該要把整個流程簡化成:今天一打開網路電視,看到陳威廷上台罵教長的新聞,覺得這新聞很重要,想要多瞭解一下,於是按一個按鈕繼續看相關新聞,看到一堆名人罵他不禮貌,台灣教育快完蛋,想要聽聽不同聲音,再按一下按鈕,網路電視給你 YouTube 的備詢完整版內容,你覺得太長了再暗個按鈕,看到有人做懶人包,讀到一半,突然網路電視插播陳同學在桑德爾教授來台演講直播會場發表言論,問你要不要看? 你選擇要看,然後你突然對桑德爾教授很有興趣,按個按鈕後就是網路上的正義課程錄影,看到一半你突然要上廁所,按個按鈕暫停,回來之後電視上正在廣告桑德爾教授的新書,你把他按掉之後繼續看完第一堂課。

    然後你累了,再按個按鈕轉到電影台......

    這種網路電視,才應該是改變我們對電視形象的先進想像。

    而要做到這種想像,除了主動推播,另一個關鍵,就是內建跨來源內容之間,帶有屬性的關連性,同時透過簡化的按鈕,就可以達成。

    操控界面初構想

    我個人想法大概是只需要 7 個按鍵,來解決所有操作性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按鈕,就是電源。
    第二~五個,大概就像上下左右,左右在同主題不同內容中流轉,下是一直提供更深入的內容,上是回到之前的內容。
    第六個則是進廣告=暫停鍵,在廣告中按暫停鍵時就強迫把最後的廣告看完才進節目。
    最後是回到主畫面,讓你做不得已的搜尋、直接選擇。

    結論

    當然,假如要用聲控,可能更少的按鍵就可以解決命題,所以在此總結對於理想網路電視的抽象的運作概念:

    1. 主動推播:就跟一般電視機一樣,主動的把內容呈現在人們眼前,而不是要人們主動點選。
    2. 按一個按鈕就進行相關內容挖掘:當一個內容在推播時,若對這個內容有興趣想要更深的觀看時,按一個按鈕就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或是內容背後的內容。
    3. 相關內容插播:當在觀看某內容到一半時,若有最新的相關內容正在發生,則會依相關性進行插播。
    4. 當一個段落結束時,直接播放接續的內容,以相關性決定。
    5. 節目可以主動暫停,暫停的同時入廣告,廣告派送依然以相關性決定。

    當然,以上的網路電視基本上是指「很守本分」的電視,我沒提如何結合社交、App、錄影等等,並不代表網路電視不可以有這些功能,畢竟,功能多多益善。

     

    2012-12-14
  •  網路電視像之前的壹電視,有個很大的問題是切換頻道的速度,換台之後必須等待緩衝。壹電視反正就兩台也沒什麼好切,可是其他想要取代傳統第四台的,就得解決這個使用者體驗的問題。

    2012-12-13
  • 我覺得她說的就是目前網路上的狀況,一則新聞下方有相關連結,只是網路電視需透過遙控器?

     

    不過我們現在用的任何媒介,不論是PC或MAC,不也是網路電視?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