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習俗迎接一年神:擺設門松、締飾和日式年糕

2022.01.03 11:09AM
照片中提到了SINEA、Com Cerner、留春,包含了糕點店、加賀年糕、年糕、日本、蛋糕

日本的新年比較像是我們農曆春節,會在家門擺設門松、締飾、鏡餅(日式年糕),以迎接象徵五穀豐收的一年神。真希望2022年底可以到日本看這樣特別的習俗。

日本民眾認為過年是為了迎接職司五穀豐收的神明—年神的到來,年底開始忙著做新年的裝飾,最基本的就是門前擺設門松、締飾、鏡餅(日式年糕),各具特殊意義。

在日本,年神又稱歲神、歲德神,正月(新年)裝飾是為了迎接年神到來的標示,也可說是神明來到民眾家庭停留時依附的「據點」。

日本民眾通常年底會在門前擺設門松,以迎接年神到來,並且阻止邪氣進到屋內。門松通常是在門口外側左右各擺設一株,松象徵長青、生命力旺盛,是祈求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松(日文發音matsu)與祀(matsuru)發音接近,被日本人視為祭祀神明的樹,所以很適合用來迎接年神。

照片中提到了作動州、SE E e do,跟溫迪的有關,包含了傳統、加賀年糕、門松、年糕、日本

▲日本民眾迎接年神到來,年底在門口掛上締飾,有的裝飾著類似柑橘的橙,日文發音daidai,與代代(daidai)相同,象徵代代繁榮。有的裝飾象徵長壽的龍蝦、象徵喜悅的昆布。

有的家庭擺設的門松不僅有松,還會添加竹、梅。竹容易成長,象徵長壽、繁榮;梅花是在新春盛開,象徵一年之始,是討吉祥的植物。

日本的神社等常可看到掛著「注連繩(締繩)」,會以紙垂、裏白(蕨類)、交讓木(虎皮楠)葉等裝飾,神社掛上注連繩,代表這裡是清淨神聖的場所;為了迎接年神到來,有些神社或家庭會在門楣裝飾新的締繩、締飾。

紙垂是白紙,代表區分神聖地區的意思。裏白的葉子左右對稱,象徵夫妻感情和睦。交讓木葉象徵子孫繁榮。

一般家庭為迎接年神到來,也會在門口掛上締飾,有豪華版和簡易版的締飾,豪華版的裝飾著類似柑橘的橙,日文發音daidai,與代代(daidai)相同,象徵代代繁榮。有的還裝飾著龍蝦(海老,象徵長壽)、昆布(日文發音konbu,發音類似喜悅yorokobu)。

照片中包含了好玩、加賀年糕、利上、設計、年糕

 

▲日本民眾迎接年神到來,年底在門口掛上締飾,花藝家福嶋久美子設計的締飾具有獨特風格,並有時舉辦展覽。圖為她在神戶酒心館辦展時的作品,具有沖繩日出意象的締飾。

12月上旬記者走訪兵庫縣神戶酒心館時,剛好花藝專家福嶋久美子正在此舉辦締飾作品展,有別於傳統的締飾,她的作品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風格,頗富特色。她的作品材料有的是用大阪府柏原市今年夏天收割的稻草、有的是兵庫縣川西市今年秋天收割的稻草。

她說,日本是農耕民族,吃稻米獲得生命活力,然後稻草用來製作締飾,表達感恩的心。她認為藉由締飾,可讓後代子孫懂得感恩的傳統。她指著展場上一副洋溢貴氣的締飾說,那金蔥條具有沖繩日出的意象,她有好友住沖繩,想藉由這個締飾作品為好友祈福,迎接美好的一年。

日本的鏡餅就像台灣過年拜拜時會奉上年糕。日本民間傳說自古鏡子有神明寄宿,鏡餅是圓形的年糕,象徵祭神用的鏡子,也是神明降臨凡間,造訪民眾家庭所依附之處。

鏡餅通常分為大小兩層,象徵年年順利圓滿,大小兩個年糕也象徵陰陽。鏡餅上面通常會擺上一個橙(類似柑橘),發音同代代(daidai),象徵子孫代代繁榮。現在市面上很多販售的鏡餅,有的適合一人用的迷你鏡餅,上方擺放的橙是塑膠裝飾品,有的擺放生肖飾品,相當討喜。

上述的迎新年裝飾品大多12月26日開始擺設,尤其是12月28日,因為八(8)字字形愈來愈寬廣,比較吉祥,12月30日擺設也可;但最好不要12月29日,因為日文發音代表「二重苦」,也不要12月31日擺設,因為這一天是除夕(大晦日),距離新年僅一天。

照片中提到了ープル、イラの千支型、ケーブルバイト,跟小凱撒、五角大樓有關,包含了小吃、加賀年糕、年糕、門松、小吃

 

▲日本人過年是為了迎接年神到來,民間傳說自古鏡子有神明寄宿,鏡餅是圓形的年糕,象徵祭神用的鏡子,也是神明造訪民眾家庭所依附之處。現代市面尚可看到有生肖模樣的鏡餅。

照片中提到了9濠日神社,包含了樹、日本、加賀年糕、門松、神社

▲日本神社或家庭為迎接年神到來,會在門口掛上締繩、締飾,豪華版的締飾裝飾著類似柑橘的橙(日文發音daidai),與代代(daidai)相同,象徵代代繁榮。

 

 

照片中提到了初、三德大寺、摩动支天山,包含了阿美橫市場、中國、中央通訊社、美國、政治

▲日本民眾認為過年是為了迎接職司五穀豐收的年神到來,年底開始忙著做新年的裝飾,最基本的就是門前擺設門松(圖)、締飾、鏡餅,各具特殊意義。

1 則回應

  • 不是日本的新年像農曆春節,而是日本現在除了沖繩之外不過陰曆節日,全部改成陽曆。

    所以,全日本大概只有沖繩還會過陰曆新年,但是也越來越式微了。
    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