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友Jiun Shen Fong的資訊,近期台北市教育局在南港展覽館展出智慧城市展,其中有個項目是人臉辨識在教室上的應用,該項目利用人臉辨識進行課堂管理,包括簽到甚至是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況,透過抬頭時間與次數來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然而此舉已經讓人質疑是否侵犯學生隱私,教育局隨後表示展出內容是影像合成,並且隨後就將看板撤下。
紀錄學生人臉與行為是否侵犯隱私
原先的展覽內容提到,這是利用全域雙鏡頭結合人臉辨識,可做為課堂管理機制。像是遲到、早退都能利用系統詳細記錄,就算是學生因課程跑班也不需要點名直接就能記錄完整的上課行為。然而記錄人臉與分析學生上課行為,了解學生的專注度這點引發了許多人的討論。部分人認為此舉已經侵犯了學生的隱私。台北市教育局表示這只是合成影像,各級學校單位並未實際運用,實際應用會顧及人權。
新科技挑戰舊有規範
新科技在應用時經常會挑戰舊有的道德、法律甚至是觀念,像是早年發展的基因科學,近年各國出現的共享經濟、電子支付,都挑戰著舊時代的規範。然而多數人面對這樣的衝擊,最後的底線大多是人權與隱私,如何在便利性與人權間取捨,是科技創造者與使用者都會面臨到的狀況。類似全民公敵的世界已經在美、中、日等國出現,人們的隱私或許已經在你沒注意到的地方被侵犯。像是課堂管理這種人臉辨識機制,你能夠接受嗎?我個人是無法啦!光想到連上課抬頭多久或是瞇一下都被記錄下來,實在是很無法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