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胖好羨慕 原來可能跟基因變異有關

by Knowing
2018.11.09 09:50PM
是這種基因變異有助維持身材,約可降低四成變胖風險這篇文章的首圖

研究發現DOK5基因出現變異時,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降低,因而降低血糖轉化為脂肪的比例,會比較吃不胖。

首圖

(圖片取自pixabay)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不易肥胖,時常吃零食、宵夜卻不怎麼長肉。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與台塑王詹樣公益信託合作的研究發現,基因變異或許跟不易吃胖的體質有關!

 

沈志陽藉由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裡一萬筆血液分析、生活習慣調查的資料,比較未控制體重且有吃宵夜習慣的民眾的身體情況,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24的過重、肥胖族群,其DOK5基因位點正常,而數值小於24的族群,則有DOK5基因位點變異。換句話說,DOK5基因位點變異可讓人不易變胖。

 

根據《蘋果即時》,沈志陽解釋,DOK5基因出現變異時,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降低,因而降低血糖轉化為脂肪的比例。研究發現,該基因變異可使不良習慣所造成的肥胖風險降低約四成!且估計DOK5基因變異約佔總人口數的50%。不過,即便有DOK5基因變異的「先天優勢」,如果飲食、生活習慣不良仍有可能過重或肥胖,只是機率比一般人低而已。

 

脂肪組織也會影響人的胖瘦

 

脂肪本身對身體胖瘦的影響近十幾年來漸漸被學界所重視。有一種名為ob的基因會製造一種只存於脂肪細胞的蛋白質,如果ob基因正常,脂肪細胞會生成正常的蛋白質;若ob基因突變、產生變異的蛋白質,會使人食慾大增,不斷猛吃以致變胖。這種脂肪分泌的小型蛋白質會像荷爾蒙一樣經由血液在體內循環,因為它能調控食慾、體重,後來被命名為「瘦素」(leptin)。

 

另外,脂肪依其顏色分為兩種,儲存能量的脂肪是白色脂肪;另一種是含有高密度的粒線體而呈咖啡色的脂肪,它能燃燒能量、製造熱能,稱為棕色脂肪。嬰兒體內的棕色脂肪含量比率較成人多。後來科學家又發現一種米色脂肪,這種脂肪在人們運動時會接收一種名為鳶尾素的荷爾蒙,然後轉化為棕色脂肪。這項發現將來可望有效治療肥胖症。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2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應用教學
國家鐵道博物館開館 6處古蹟、8大展覽必參觀 藍皮火車預約搭乘方法看這裡
Zero圈圈
21 個小時前
App
三星One UI 8以Android桌面模式取代DeX
Chevelle.fu
3 天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9 天前
開箱評測
2吋大螢幕、7.9mm羽量級厚度 Garmin Venu X1智慧手錶評測心得
Tandee
20 個小時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
快訊
伊良可樂台灣首店即將開幕!排不到可以試試這款糖漿,肥仔快樂水自己做。
Shopping guide
1 天前
文化創意
日本Sony宣布LinkBuds Fit與初音未來合作 限量500套加贈壓克力架與AR模型
Chevelle.fu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