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 懶人包:生平簡介、視覺暫留

2019.10.14 08:52AM

今天Google Doodle紀念比利時物理學家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約瑟夫·普拉托)的218歲誕辰。Joseph Plateau的名字應該很少人聽過,但他發現了「視覺暫留」現象,大大影響了現今的動畫、電視電影產業。Joseph Plateau不只是發現視覺暫留,他也是最早展示動態影像幻覺的人之一,今天Google塗鴉上不停繞圈圈的動畫,便是Joseph Plateau所發明的「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

1801年出生於布魯塞爾 為了觀察太陽晚年失明

Joseph Plateau出生於1801年的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一位花卉畫家。他6歲便能閱讀,從小學時期開始著迷於物理實驗。Joseph Plateau於1829年畢業於物理和數學科學雙博士學位,他的畢業論文中探討色彩對視網膜的影響,提出了許多基本的結論。

1832年,Joseph Plateau發明了「費納奇鏡」,他在一個手把上垂直安裝碟片,碟片上繪製一系列圖片,藉由轉動碟片讓圖像「動」起來,是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形,碟片上一個一個圖片也就是後來的「幀」。1835年,Joseph Plateau在觀察太陽的實驗中發現了視覺暫留,他為了要研究這個現象,凝視實驗太陽25秒,間接造成晚年失明。

▲1893年由英國攝影師Eadweard James Muybridge設計的費納奇鏡,圖像為一對跳華爾滋的夫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視覺暫留:動畫、電影等視覺媒體形成和傳播的根據

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也稱為正片後像,它應用在電視電影、動畫、跑馬燈等等,在現代處處可見。視覺暫留的產生是因為人眼在觀看時,物體成像於視網膜上,成像藉由視神經傳輸,傳輸結束後人腦才會感覺到物體的像。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影像會延續0.1至0.4秒的時間,它並不會立即消失,因此這種性質便被稱為「視覺暫留」,是由視神經的反應速度所造成的。

視覺暫留現象是動畫與電影的理論基礎,雖然「費納奇鏡」很快地被別的技術取代,但它影響了後來的電影播放、以及拍攝的技術。Joseph Plateau的發現促進了影視傳媒產業的發展,而晚年失明後他並沒有停止,反而轉向研究毛細作用和表面張力現象,對肥皂薄膜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制定「普拉托定律(Plateau's laws)」,歸納出肥皂泡沫的組成結構。

▲視覺暫留動畫。

▲視覺暫留介紹影片。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