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Google Doodle也換上了圖片,紀念歷史上的這一天。柏林圍牆的建立起因於冷戰期間,美國(西柏林)和蘇聯(東柏林)雙方陣營的衝突,它是二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柏林圍牆將西柏林地區包圍在東德範圍之中,因此也被稱為「自由世界之櫥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柏林圍牆是分割東西歐鐵幕的一個重要象徵。
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 目的為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德
柏林圍牆在1961年8月13日開始建造,最初只是鐵絲網和磚石,後期則增加了混凝土牆、瞭望台、以及壕溝等邊防措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結束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西柏林,而在柏林圍牆修建之前,大量的東德居民、波蘭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將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想要通過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歐國家。越境者人數持續增加,因此東德決定修建柏林圍牆,並在1960年開始實施《開槍射擊令》,允許邊防軍對非法越境者開槍射擊。(詳細介紹可見:停止射擊!你也是德國人,不是嗎?)
▲柏林圍牆與各檢查哨站的位置。(圖片來源:ChrisO)
1989年11月9日 因誤解上級命令而開放柏林圍牆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打算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當時東德的統一社會黨官員誤解上級命令,在新聞發佈會上宣布「無需證明(旅行證件或外國親屬關係)即可申請個人出境」,並聲稱法令即刻生效。新聞內容立刻獲得廣大的迴響,而西德媒體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更是廣泛報導,讓柏林圍牆邊境聚集了大量等待邊境開放的東柏林人。駐守柏林圍牆的軍隊尚未收到武力介入許可,因此邊防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開放人民通過檢查站。隔天有更多人民湧入西柏林,柏林圍牆完全開放。
▲1990年12月的柏林圍牆。柏林圍牆原址幾乎被拆除殆盡,許多部分散落在世界各處博物館。較長的存留在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藝術塗鴉,被人稱為東邊畫廊,現成為著名觀光景點之一。(圖片來源:Rnt20)
雖然在1989年11月9日開放,但柏林圍牆的拆除要等到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在正式拆除之前有不少「圍牆啄木鳥」擅自開鑿圍牆,並將牆體帶回留作紀念,或是拍賣出售。柏林圍牆的倒塌是冷戰終結、東西德統一的標誌,而在1990年10月3日,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後,東西柏林的道路、鐵道及橋樑便重新接連在一起。(柏林圍牆倒塌25周年報導傳送門)
▲在柏林圍牆拆後,殘存牆面碎片分散於全球,也有部分流通於拍賣市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