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久未有大幅度產品變動的 Shure ,今年藉 CES 大動作將產品線重新命名為 Aonic 系列,而首發的產品當中,亦有 Shure 品牌第一款藍牙主動降噪耳罩耳機 Aonic 50 ,且 Shure 也相當重視這款新世代產品,將其賦予"具備專業監聽級音質的藍牙主動降噪耳機",而近期 Aonic 50 也終於要在台灣上市,在此也搶先體驗這款 Shure 寄予厚望的新耳機。
雖然 Shure 對一般耳機玩家較有記憶的應該是以舞台監聽為初始目的的入耳式耳機,不過 Shure 的產品線也還有多款針對鑑賞、監聽與 DJ 的耳罩式耳機,只是上市至今也都有多年的時間,同時也都為有線產品,故同時具備藍牙與降噪的 Aonic 50 的出現,對 Shure 具相當重要的意義。
▲ Aonic 系列皆為圓形紙盒
Aonic 50 的外包裝也採用 Shure 新世代的設計語言,採用喜餅盒形式的紅色大型圓紙盒,打開可見有著 Shure 標誌的硬殼圓型收納盒,尺寸與 Bose 700 相仿,這也意味著 Aonic 50 的收納方式為將耳罩攤平、支架未有折疊機構的設計,這樣的收納機構好處是有較好的強度,缺點則是比較佔空間。
▲收納盒有 Shure 的新識別標誌
作為 Shure 全新 Aonic 系列的第一款耳罩式耳機, Aonic 50 與先前 SH 系列的錄音室級耳罩式耳機造型大為不同, Aonic 50 長的很不錄音室風格,更偏向時尚設計款;頂部的皮革頭帶搭配扎實的單點支撐的金屬支架,配合霧黑色的框體設計,在現代感帶有復古風,此次拿到的銀黑版本也給人一種宛若高級西裝般的質感,簡約不失莊重。
▲大型收納盒
作為 Shure 第一款藍牙無線降噪耳機, Shure 並未使用過於激進的電子技術與設計,也許是 Shure 希望把重點仍放在最基本的聲音,其操作完全仰賴實體控制鍵,並未採用時下流行的觸控介面,雖然具備藍牙,但也未有 NFC 輔助配對,不過藍牙 5 晶片則有助其使用續航力有穩定而出色的表現,從支援 aptX HD 與 LDAC 則可推測使用高通藍牙方案。
▲操作皆為實體按鍵
其實體按鍵配置除了開關以外,提供包括音量的三鍵控制鍵,以及作為切換降噪模式的撥桿設計,三鍵控制鍵的邏輯與常見的耳麥相同,透過點擊中央鍵的次數可作為選曲使用,不過降噪模式是透過撥桿切換就比較少見,一般降噪耳機多使用單一按鍵的循環切換,實體撥桿有時會比較難切到置中的位置,其設計是往上為環境模式,往下為降噪,置中則是關閉。
▲使用 2.5mm 四極端子,但隨附線材的另一端卻為 3.5mm 三極單端立體聲,不能作為手機的有線耳麥
雖然 Aonic 50 是一款藍牙耳機,不過 Shure 也使其保有有線連接的能力,不過 Aonic 的有線連接選用筆者個人覺得較麻煩的 2.5mm 四極設計,因為 2.5mm 端子的可靠性相較 3.5mm 更差一些,同時隨附線材為立體聲用的 3.5mm 單端,這也意味著這條線連接上具耳機孔的手機也無法作為通話耳機使用,有些不懂連接點採 4 極的意義就是。
▲ Aonic 50 使用 50mm 單體
基本技術規格部分, Aonic 50 搭載 50mm 的釹磁鐵動圈單體,官方規格的頻響為 20Hz-22kHz ,靈敏度為 97.5dB ,阻抗為 39 歐姆,最大承受功率為 100mW ,藍牙提供 aptX 、 aptX HD 、 aptX LL 、 SBC 、 AAC 與 LDAC ,啟動降噪後約有 20 小時音樂播放,以此價位的藍牙降噪耳機算是中規中矩。
▲可調節降噪與環境音層級
而在介紹 Aonic 50 的聲音前,也簡單介紹 Shure 的新 app" ShurePlus PLAY ",這項 app 包括"裝置"、"首頁"與"設定"等三大項目,裝置主要是作為確認降噪啟閉、強度與設定環境音層級之用,不過比較想不透的是,對不少玩家常用的 EQ 設定卻是放在"設定"而非與降噪放在等"裝置"欄目。
▲ app 內建有音樂播放功能
首頁是作為確認 Aonic 50 電力、降噪狀態與設定層級使用,而降噪模式提供正常與最大兩種模式,筆者建議除非在非常惡劣的環境,否則啟用最大會導致聲音變悶;首頁則是音樂播放器的功能,不過筆者覺得實用性恐怕不高,畢竟一般使用者應該會有習慣的音樂播放 app 或是串流服務。
▲提供幾種預設音色
▲可自定義的項目相當豐富
至於設定的 EQ 部分,筆者覺得當前的預設值有些尷尬,至少筆者切換之後需要非常專注才會聽出來官方設定的幾組 EQ 差異,但個別的差異也不算顯著,不過幸好 Shure 仍提供使用者自定的功能,玩家仍可透過編輯器調整自己喜歡的風格。
▲ Aonic 50 的風格並非時下流行的 V 形曲線
基本音色部分, Aonic 50 的工作效率相當不錯,縱使以有線連接搭配一般 PC 的音效輸出或是手機的耳機孔都能有充裕的聆聽音量,使用藍牙連接搭配 LDAC 的細節資訊也不差,其音色令筆者想到 Shure 的監聽耳機 SH840 ,中頻有一定的飽滿,但大致中性,整體聲音柔和耐聽,低頻較為柔和,量感不多,但仍能聽到低頻的形體感。
▲框架大量採用金屬
相較 Sony 的 WH-1000XM3 兩端延展的刺激感,或是 Bose 700 的明亮, Aonic 50 的風格令筆者想到 Sony 介紹 MDR-M1ST 開發理念當中提到的監聽耳機風格:雖然需要保有細節,不過要刻意把高頻的穿刺感壓抑,減少低頻的衝擊力,使其成為能在長時間作業能持續聆聽的柔和聲音,縱使 Aonic 50 音色與強化中頻前靠的 MDR-M1ST 不同,卻有近似的特性。
▲ Aonic 50 屬於耐聽的音色
而且 Aonic 50 雖然呈現耐聽的風格,但也不會如 MDR-M1ST 那樣刻意將人聲前靠逼出細節與抑制背景音樂, Aonic 50 在人聲與音樂的比重與空間分布仍屬平衡,人聲甚至較為後靠些許,整體音色較為溫和柔軟,是一款能夠較長時間聆聽的高品質產品,筆者認為也讓人想到入耳式耳機 SE535 與後續的 Aonic 5 的風格。
▲厚實的頭帶內襯
回到降噪表現的部分, Aonic 50 的降噪能力雖不算差,但也就是中規中矩,畢竟相近的價格競品當中, Bose 700 甚至可把環境聲整個壓抑的性能,而 Sony WH-1000XM3 能大幅減少引擎共振的性能以及可針對氣壓調整降噪特性,且不少新式降噪耳機都有透過按住特定按鍵的快速注意模式一類的功能, Aonic 50 則只能透過把降噪切到環境模式取代。
不過 Aonic 50 若開啟降噪模式下,耳朵聽到的音量會比起關閉降噪還有環境音模式來的大聲,而接上 2.5mm 線材後,會自動關閉藍牙音訊,移除線材後會自動開啟藍牙重新連接最後一項設備,但 Aonic 50 縱使是關閉電源,也仍能使用有線模式聆聽音樂。
▲ Aonic 50 的耳罩提供不錯的噪音阻隔能力
當然,如果需要的降噪功能是以日常使用的通勤與辦公室減少環境噪音為主, Aonic 50 雖然特色功能沒有那麼豐富,不過應有的降噪處理表現也是在水準之上,亦有實用的環境音模式,足以應付如車輛引擎、辦公室冷氣壓縮機、咖啡機一類的噪音。
▲ Aonic 50 音色宛若 SE535 的藍牙耳罩版
對筆者而言, Aonic 50 的強項是在特有的 Shure 風格音色加入便利的藍牙,並附帶業界均標降噪性能表現的一款時尚藍牙耳機產品,同時也是把 Shure 的監聽級風格帶到無線頭戴式耳機的重要產品,對於喜愛 Shure 風格且重視音質的玩家,也能有一款合乎當前藍牙當道的高品質耳罩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