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談:平成年時尚先鋒 比手機還大串的手機吊飾

2021.07.01 12:53PM
照片中提到了0ll選択1サ7メ:ュ、DOO、COCO C,包含了動畫片、脊椎動物、設計、紙、動畫片

說到手機吊飾,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手機側邊的小孔,這種只有早期手機才能看到的設計。它原本只是用來讓消費者繫上手機繩防止掉落,到了2010年左右,卻變成年輕人服裝穿搭造型上重要的一環。除了手機上的貼膜、貼鑽之外,會發光的天線和吊飾上的造型小物,都是展現個人特色的重點,雖然到了現在大家幾乎都已經改拿沒有吊飾孔的智慧型手機,但是還是有不少人會利用手機保護殼上的孔洞,掛上喜歡的飾品去展現僅存回憶。


▲當年的手機吊飾吊越多越時髦,整串吊飾加起來比手機還重。

早期日系手機還會隨盒附手機吊飾

在手機越來越普及之後,手機文化在台灣、日本等第發展得非常豐富,除了吊飾之外,貼膜、貼鑽、將天線改成發光版本都是當時很盛行的活動,在2000年至2010年左右推出的手機尤其是日系品牌,像是Sharp、PHS、Panasonic等等,機身都會有吊飾孔,在包裝盒內有充電線、充電座,還會附上1條細細的短繩,將短繩掛在手機上的吊飾孔,消費者就可以將手機掛在手腕上,這樣的行銷手法也可以在攜帶式的遊戲機上看到,例如任天堂的NDS、Sony的PSP。

為了行銷,吊飾繩上除了會印製企業的Logo,有的也會多掛企業的吉祥物公仔、印有企業Logo的塑膠片等等。隨著手機吊飾越來越普及,吊飾的設計和花樣也就越來越多,後來改燈、改殼也成了流行的一環。

照片中提到了當年的手機不管簡配還是全配、都一定會附1條吊飾繩、は),包含了設計、產品設計、產品、字形、線
▲日系手機盒子裡面都會附贈一條吊飾短繩,可以掛在手腕上防止手機滑落。

手機吊飾的來歷有2種說法

雖然手機吊飾怎麼流行起來已經有些不可考,但部分人認為手機吊飾發源地來自於日本,可追朔至江戶時代的「根付(ねつけ、ねづけ)」,「根付」是為了防止錢包從腰帶滑落,所以在錢包上綁上小型飾品,而這些小型飾品從有目的性慢慢演變成展現個性的小物,從簡易的木雕慢慢變成高級的象牙雕刻。隨著手機普及,或許小飾品的概念也從錢包轉移到手機上,早期日系手機大多有吊飾孔,但後來吊飾孔幾乎成了各手機的基本設計,讓使用者可以隨意地把吊飾掛在手機上。

第二種說法是手機吊飾繩的設計,是為了因應日本1995年生效的「產品責任法」,只要日本企業出口的商品,有損壞或是缺陷,讓消費者權益受損,製造商或進口商就要負起賠償責任,所以手機製造商在手機上設計吊飾孔,附上吊飾短繩,並在說明書內指導消費者,將手機吊飾掛好避免手機掉落,以降低賠償的風險。

照片中提到了關於手機吊飾的由來、有2種說法、一種是來自江戶時代,包含了動畫片、產品設計、設計、產品、紙
▲手機吊飾的由來有2種說法,其一是江戶時代的「根付」演變而來,另一種是廠商為了因應日本「產品責任法」而衍生的措施。

手機、吊飾都是潮流的一環

到了2010年左右,年輕女生使用手機吊飾已經不是為了防丟,更多的原因是為了穿搭,利用吊飾繩的顏色、上面的小公仔、布偶、串珠、漫畫角色、偶像照片等等,增加服裝造型的穿搭層次,吊飾的整體重量甚至已經比手機還重,有些限量款的吊飾可能價格會和手機本體價值差不多,也有不少手機吊飾變成機能性配件,像是手電筒、雷射筆、魚眼鏡頭等等。

照片中提到了手機吊飾中最多人掛的、還是三麗鷗、迪士尼等知名IP角色、手機吊飾、手機貼鑽、指甲彩繪,包含了動畫片、剪貼畫、藝術、工藝、設計
▲當時不論男女手機非常花俏,除了超大的手機吊飾,還要貼很多鑽和鮮豔的貼紙。

7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