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LinkBuds S WF-L900N 真無線耳機評測,配戴更舒適、音質與降噪能力媲美上一代旗鑑真無線表現,

2022.06.13 08:37PM

Sony 在今年初推出一款在技術與概念皆相當獨特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LinkBuds ,不同於多數真無線耳機以隔絕外界聲音、沉浸個人聲音為目的, LinkBuds 以大膽獨特的甜甜圈型動圈振膜使配戴者聆聽聲音的同時保有與外界的連接;近期再度推出系列當中的第二款產品、代號 WF-L900N 的 LinkBuds S ,同樣強調與真實世界的連結,不過採用傳統的封閉式真無線耳機設計做為區別。此次也體驗這款 Sony 的新世代中價位真無線耳機。

回歸傳統封閉耳塞設計的第二款 LinkBuds 產品

▲盒裝設計與 LinkBuds 同為無塑料硬紙盒

▲由紙封套與紙盒構成基本包裝

LinkBuds S 是 Sony LinkBuds 產品線第二款產品,強調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結合,不過不同於大膽使用甜甜圈開孔單體的 LinkBuds , LinkBuds 則是傳統的封閉式耳塞設計,借助 Sony 獨有的主動降噪、環境音與 AI 技術,使使用者能夠一鍵在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聲音切換,同時也將「業界最小巧 Hi-Res Audio 級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作為產品訴求;以 Sony 當前真無線耳機產品線,可視為介於 WF-1000XM4 與 WF-C500 之間的中階產品。

▲內部配件與說明透過如抽屜般的收納結構收起

▲搭配傳統矽膠耳機,耳塞收納設計比起 WF-C500 的紙棍耐用

LinkBuds S 在包裝與材質理念同樣延續 LinkBuds ,使用以厚紙板與紙封套構成的無塑料包裝,內部則透過抽屜式設計將配件巧妙的收納在盒裝,且相較 WF-C500 耳塞使用一抽取就可能會變形甚至破損的條狀厚紙板, LinkBuds S 的矽膠耳塞的劍山型設計就相對耐用。

使用再生塑料以及簡約柔和的幾何外型設計

照片中提到了SONY,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 LinkBuds S 有著柔和的色調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設計、音響器材

▲仔細看會發現圓柱與球體的部分色調不同,腔體的球體採用陰影色

LinkBuds S 的外殼體使用汽車回收塑料再製而成, LinkBuds 外殼體還有一層消光色漆,不像 LinkBuds 表面有許多細小的斑點,同時 LinkBuds S 還將 Sony 標誌以刻印方式藏於頂端,僅在內側印刷耳機型號、電池規格與左右耳等,藉由簡單的幾何球型結合圓柱體的外觀設計呈現簡約的風格,仔細看在外部的圓柱體與腔體的球體使用雙色調,球體區塊使用陰影色構成獨特的色彩層次。

照片中包含了餐具、產品設計、設計、蛋、餐具

▲充電盒與耳機用料、色系皆相同

LinkBuds S 的充電盒也採用與耳機殼體相同的配色,不過不同於 LinkBuds 的珠寶盒型掀蓋設計, LinkBud S 採用與 WF-1000XM4 相似的糖果盒掀蓋設計,充電孔位於後方,充電時也不需擔心充電盒無法直立的問題,不過不支援無線充電這點就見仁見智。另外, LinkBuds S 並未使用 WF-1000XM4 的發泡材質噪音隔離耳塞,而是搭配矽膠材質耳塞,雖然隔音與舒適度勢必較差,但材質本身也容易維護與耐用。

遠比 WF-1000XM4 小巧但仍有完整降噪機能

照片中包含了塑料、產品設計、產品、設計、遊戲控制器

▲左起為 LinkBuds 、 LinkBuds S 與 WF-1000XM4

到底 LinkBuds S 有多小巧?如果光看照片可能還難以感受,不過只要與 WF-1000XM4 、 LinkBuds 放在一起,即可感受 LinkBuds S 的小巧尺寸,內側與外耳接觸的面積也更為縮小,尤其配戴後相較明顯突出耳外的 WF-1000XM4 , LinkBuds S 幾乎是與耳朵服貼,;雖然單論真無線耳機市場上確實不乏更小尺寸的產品,不過別忘了 LinkBuds S 不僅具備 Hi-Res 的藍牙技術與單體規格,還具備主動降噪技術以及長達 6 小時的續航力,許多不具降噪功能的微型真無線耳機往往僅有 3-5 小時的續航力。

照片中提到了WX-1!== TE、A,包含了釘、索尼 LinkBuds、索尼公司、主動噪音控制、無線

▲ LinkBuds S 透過將多個核心元件以 SiP 技術整併為一個模組(照片來源: Sony )
 

能夠兼具小巧設計、完整功能與相當程度續航力的關鍵,就在於 LinkBuds S 亦是一款依循 Sony 耳機音響產品新策略「 Only Sony Can 」理念的產品,除了使用 Sony 定製的 V1 晶片外,在官方開發團隊訪談也提到為了追求小型化成立研發項目,首度在電路板設計採用 SiP ( System in Package ),將許多關鍵零件借助超薄電路板、精密貼片技術整合在小巧的模組,藉此進一步縮減主機板尺寸。

自微型化結構工程展現 Sony 獨有技術

 

照片中提到了SONY,包含了索尼 LinkBuds S、索尼 LinkBuds、索尼 WH-1000XM5、了索尼、主動噪音控制

▲ LinkBuds S 盡可能縮減機構與搭載小型單體、電池,使尺寸為縮至與一般真無線耳機相近(圖片來源: Sony )

另外, LinkBuds S 採用僅 5mm 的微型單體與小型化的麥克風,與使用更小型電池,使耳機機構更緊湊但保有出色且完整的降噪功能;另外 V1 晶片也是 LinkBuds S 的大功臣, V1 晶片最初為 WF-1000XM4 真無線首度採用,目前普遍使用在 Sony 中高階藍牙產品,其中也包括 LinkBuds 與 WH-1000XM5 ,是一顆具備高度整合的低功耗處理器,也因此使 LinkBuds S 具備開啟降噪 6 小時的電力。

照片中提到了SONY,跟肖恩·約翰(Sean John)有關,包含了材料、產品設計、設計、產品

▲麥克風的擺位與外部金屬網相互結合,能有效降低物理風噪

在軟體功能部份,由於同樣搭載 V1 晶片的關係, LinkBuds S 也有著類似 WF-1000XM4 與 LinkBuds 的各項功能,包括最佳降噪模式、最佳耳塞判斷、 Speek to Chat 、 360 Reality Audio 、 DSEE Extreme 等功能,此外也具備 LinkBuds 所沒有的 LDAC 編碼;同時借助新一代晶片、服貼耳型的小巧設計與麥克風的物理抗風噪技術, LinkBuds S 也未在降噪或是環境音模式增設抗風切,完全由系統自動調節降噪強度。

可檢測聆聽耳壓幫助使用者自我保護聽力

照片中提到了6:20、冬、C,包含了圖、索尼 LinkBuds、了索尼、索尼 LinkBuds S、索尼 LinkBuds S

▲具備音壓檢測功能

照片中提到了4:22 LINE、活動、C,包含了網站、設計、產品設計、產品、牌

▲安全聆聽是與 WHO 合作的功能

照片中提到了4:23、自96%、《 聽力音壓影響,包含了文獻、黑白M、線、文獻、紙

▲ WHO 提供的資料顯示只要避免超過 85dB 聆聽半天對聽力影響不大,但只要超過 100dB 連不到半小時即有高機率引起失聰

近期 Sony 的 Headphone Connect 也針對兩款上市的新品、包括 WH-1000XM5 與 LinkBuds S 加入一項軟體新功能,稱為聆聽分貝偵測,此項技術是與聯合國衛生組織合作,可感測聆聽時的耳壓數據;這也是使耳機愛用者能夠自我監測避免因長期暴露在高音壓導致聽力受損的一項功能,尤其不少使用者可能會因為身處高音量環境或是追求聆聽的震撼持續提高音量,此功能有助於使用者進行自我檢測。

照片中提到了2:27 M、涉及、Endel Quick Access,包含了屏幕截圖、索尼 WH-1000XM5、索尼公司、無線耳機、主動噪音控制

▲如果與 Endel 連接必須停用 LDAC ,且右側耳機需要強制作為主機

照片中提到了**、100%、您过去使用 Endel 的七天 ② (x),包含了屏幕截圖、黑白M、線、字形、屏幕截圖

▲ Endel 服務是一項因應不同情境提供合宜的演奏音樂的服務,能幫助專注或是放鬆心情

另外, LinkBuds S 也與 LinkBuds 同樣著重在與新服務的連結,撇除當前還未正式開放服務的 AR 遊戲音訊體驗,目前除了能快速啟動 Spotify 播放音樂外,也提供與 Endel 情境音樂服務的連接,而 Sony 耳機使用者能用序號兌換試用; Endel 是一項針對不同情境與時間提供不同類型風格純音樂的服務,能夠幫助使用者放鬆或是專注精神,不過本身是訂閱服務,且將會強制須與右耳連接,同時啟用 Endel 也將強制禁用 LDAC 編碼,不過若是 iOS 用戶原本就只能使用 AAC 編碼故等於沒影響。

音質媲美 WF-1000XM3

照片中提到了R、YY2950、SV====,跟峽灣航行有關,包含了特寫、產品設計、設計、產品、特寫

▲音質表現雖略遜 WF-1000XM4 ,但比上前一代旗艦絲毫不遜色

雖然光就特殊技術上, LinkBuds S 相較率先使用 V1 晶片的旗艦真無線耳機 WF-1000XM4 ,或是搭載獨特甜甜圈式無球頂單體的 LinkBuds 較無法明確感受 Sony 黑科技技術,畢竟內部機構工程相對難以察覺,不過 LinkBuds S 的表現卻出乎意外的出色;當然單就音質、降噪能力不到 WF-1000XM4 的水準,然而卻不遜於前一代旗艦產品 WF-1000XM3 ,且別忘了 LinkBuds S 的出色配戴感有著壓倒性的勝利。

照片中提到了SONY、SONY,跟索尼手機有關,包含了特寫、產品設計、產品、設計、音響器材

▲單純空間感表現最出色的是 LinkBuds ,而 LinkBuds S 是 Sony 三款中高階真無線空間感最小的

從音質的表現,對比 WF-1000XM4 , LinkBuds S 相對之下空間感小了一圈,除非開始 Xperia 手機的 360 Upmix 功能才會在聽感比較接近,不過 360 Upmix 畢竟非原生 360 Reality Audio 錄音或是物理技術構成,開啟後對較複雜編制的音樂偶而會產生不自然感;此外, LinkBuds S 的聲音相對 WF-1000XM4 沒有那麼透明,聲音表現略悶。

此外, LinkBuds S 與前一代旗艦 WF-1000XM3 同樣在剛開聲時的低頻表現會較差,乍聽下會呈現缺乏低頻,而在使用約莫 10 小時之後,低頻的量感會逐步改善,雖不及 WF-1000XM4 來的深沉,但 LinkBuds S 的低頻也不至於過量,音色兼具聆聽流行音樂所需的動感,但保有相當的平衡性。

降噪達到與前一代旗艦相同的日常實用水準

照片中提到了NOS,跟索諾斯有關,包含了耳、聽力、前額、音響器材、特寫

▲降噪性能雖不及 WF-1000XM4 ,但比起 WF-1000XM3 毫不遜色

照片中提到了SONY,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雖然都隸屬 LinkBuds 系列,不過兩者設計出發點就截然不同

至於降噪部分,筆者認為在重度噪音環境下,當代旗艦 WF-1000XM4 由於耳塞的密閉性輔以單體能夠發出的抵銷波音域較廣, WF-1000XM4 的降噪性能仍高於 LinkBuds S ;但如果是以日常使用環境,如在辦公室、房間或是逛街、搭乘公車或捷運時, LinkBuds S 已經優於多數價位相近的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尤其在戶外環境, LinkBuds S 受到風噪干擾的情況也優於前一代旗艦 WF-1000XM3 。

▲ LinkBuds S 的連接穩定較 WF-1000XM4 略差些許,不過差異不是太明顯

至於連接體驗,筆者以 Xperia 1 IV 搭配,在相同環境、同樣搭配 LDAC 編碼對比,筆者認為 LinkBuds S 與 WF-1000XM4 相當接近,但是或許是受到體積影響天線面積,在需要穿牆的情境以及最大穩定距離略遜些許,不過若是將手機帶在身上的短距離使用,筆者認為兩款產品的連接性應該是幾乎相同的,畢竟兩款產品皆使用 V1 晶片,主要的連接穩定性應該會由天線設計所影響。

適合不追求極致音質、著重舒適性的傳統耳塞耳機使用者

照片中提到了SONY、SONY,跟馬里諾教育學院有關,包含了耳、聽力、頭戴式耳機、音響器材、特寫

▲左起為 WF-1000XM4 、 LinkBuds S 與 LinkBuds 三者戴在耳朵上的比例

LinkBuds S 與 LinkBuds 的差異相當明顯,消費者應該不難從中抉擇, LinkBuds  獨創的虛實結合聽感設計是市場上少見的技術,同時還帶有開放式耳機獨有的通透感,除非採用骨傳導技術或是 Sony 投資的 Ambie ,否則市場上幾乎沒有同質性的對手,但也因為這類開放聽感較為特殊,與傳統耳塞設計、帶有通透模式與主動降噪功能的 LinkBuds S 特質幾乎沒有重疊。

照片中提到了SONY、ANOS、ONY,跟VAIO有關,包含了耳、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聽力、設計

▲左起為 WF-1000XM4 、 LinkBuds S 與 LinkBuds 三者戴在耳上的凸出比較

不過由於 LinkBuds S 的定價不算與上市屆滿一年的 WF-1000XM4 有顯著的差異,或許對一些消費者反而會陷入該選 LinkBud S 或是 WF-1000XM4 的差異,筆者認為, WF-1000XM4 作為當前的品牌旗艦,聲音的細緻度、空間感皆更為出色,降躁效能亦為品牌之冠,此外充電盒也支援新潮的無線充電技術,不過較大的體積以及消耗品性質的噪音隔離耳塞是筆者認為 WF-1000XM4 的弱項。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三款耳機各有其強項, LinkBuds S 則適合在配戴舒適與一定音質水準之間取得平衡的客群

至於 LinkBuds S 雖然聽感稍悶、空間略小、低頻也沒有那麼低沉,深層降躁表現也不及 WF-1000XM4 ,另外也由於體積的關係電力也略遜一籌;不過除了音質表現也不亞於前一代旗艦 WF-1000XM3 外,更小的體積使得 LinkBuds S 更容易相容偏小的耳型,此外傳統矽膠耳塞也有著容易維護與耐用的優點,對於著重配戴舒適性且要求一定音質的玩家也不失為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