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稱 GF1 是 Panasonic m43 相機歷史上可視為重要里程碑的機種, Panasonic 的愛好者應該不會否認吧?當時的 GF1 與當前以簡單易用定位的 GF 系列相機大為不同,是當時主打小巧、高操作性的半專業型 m43 相機, GF 系列自 GF2 開始一代比一代簡化,終於到了 GF3 之後另闢延續 GF1 精神的全新產品線 GX1 。
不過 Panasnic 自 2011 年推出 GX1 後,這個系列的後繼機種雖陸續有傳聞,但看著 GF 系列改版越來越頻繁, GX1 依舊未見改款;到了今年下半年終於有消息,型號一口氣跳到 GX7 ,根據 Panasonic 的說法,這樣的命名方式也是因應從 GX1 到 GX7 之間的重大革新。
這次也與 Panasonic 借到 GX7 搭配第二代 20mm f1.7 餅乾鏡組合進行試用,跳轉開始
在九月份的搶先體驗會當中, Panasonic 有針對 GX7 的設計理念作一番解釋,完整內容可見此篇:請點此,簡單來說, GX7 延續 GX1 主打小巧的概念,並且強化暗部對焦機能,整合電子觀景窗與超強的影像品質,又與 G6 、 GH3 主打 DSLR 式的操作性與高速拍攝做出差異, GX7 將目標族群定位在會花較多時間構圖、追尋光影的影像創作者。
設計方面,整合 EVF 的 GX7 顯然是比 GX1 還要在略大一些,筆者認為相當近似 Sony NEX7 般的尺寸,在配置方面採取雙轉盤再加上獨立模式轉盤的進階式配置, Panasonic 特別標榜 GX7 是追求操作性與高規格電子機能的設計,首要的競爭目標筆者則是聯想到同屬 m43 的 Olympus E-P5 ,不過 GX7 還多了內建的 EVF 。
GX7 也維持 Panasonic 近期相機採用觸控翻轉螢幕的設計,可上下翻轉但不具備自拍角度;獨創的可上掀 EVF 也是 GX7 的一大賣點,由於機構關係在安裝閃光燈時無法進行上掀;對一些使用者而言,平腰拍攝使用 LCD 也許綽綽有餘,但有些情境例如強光或是需要穩定手持時,使用 LCD 取景握持仍較易晃動。
像是上述的情境,使用 EVF 會是比較方便的選擇,此次可上掀拍照設計,也提供更多的取景方式,至於屈光度調整則藏在上掀後的 EVF 下側。此張 EVF 採用具 100% Adobe 廣色域的 256 萬畫素 LCD ,不過筆者使用上覺得對比似乎偏濃郁,與事後在翻轉 LCD 或是電腦上檢視有一定落差且略為影響細節。
此外 EVF 採用紅外線感測器提供自動切換功能,如果經常性只使用 LCD 拍攝,建議可近入選單把 EVF 先禁用,避免在一些拍照情境如 LCD 呈水平的平腰拍攝時觸發切換機制。另外 Panasonic 的邏輯基本上除了觸控快門與額外的 Fn5-Fn8 是以虛擬方式呈現,即便關閉觸控螢幕亦可透過實體按鍵操作,如果不習慣或是經常誤觸觸控螢幕可在選單禁用。
另外 GX7 也從善如流的導入 WiFi 以及 NFC ,提供包括自動上傳、照片分享到手機、手機遙控拍攝等功能; NFC 標籤位於握柄處,刻有圖示提醒使用者可將有 NFC 的手機貼到此處進行快速配對。
機身電子介面延續 Panasonic 的風格,也可進行按鍵的客製化配置,並且依照習慣把長用功能加入 Q.Menu 內;筆者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對焦模式選擇手動指定對焦點時,雖然在翻轉 LCD 可利用觸控進行快速選取,不過使用 EVF 時要選擇對焦點由於沒有觸控機能(勘誤: EVF 模式下仍可使用顯示器的觸控選焦), Panasonic 的邏輯需要先選對焦模式按下"下"之後才能用十字鍵選擇,也無法用雙轉盤調整焦點,操作起來略麻煩,但對於僅使用中央點對焦或是自動判段的使用者影響不大。
一個值得提的機能就是靜音模式,這是因應需要安靜的環境,例如演講場合、拍攝嬰孩、寵物,或是到陌生環境擔心因為拍照影響他人,就可開啟此模式;靜音模式下會關閉所有聲音、 AF 輔助燈以及啟用電子快門,將一切的拍攝行為所產生的干擾降到最少,力求不影響他人。
GX7 的感光元件為 16MP 的新一代 LiveMOS m43 尺寸元件、引擎基本上與 G6 同樣是維納斯引擎,然而在重新設計透鏡並且移除低通濾鏡後,理論上可獲得更好的影像細節; Panasonic 聲稱除了處理引擎反應快速外, GX7 特別針對照片暗部以及高 ISO 的處理模式強化,在消除雜訊的同時設法保留應有的細節,希望兼顧細節與高 ISO 表現。
此外 GX7 也提供最高 1/8,000 秒的快門速度,亦可進行達 1 分鐘的長時間曝光。另外 GX7 也首度在機身內建防手振機能,不過無法與鏡頭防手振並用,需擇一使用,此功能的目的是幫不具備防手振鏡頭與轉接老鏡頭使用者提供防手振機能,否擇一般而言針對鏡頭本身最佳化的鏡身防手振效果會比機身好,尤其長焦鏡身防振效果更為明顯。
至於 GX7 搭配的 20mm f1.7 II 餅乾鏡基本結構仍延續一代鏡,不過為了搭配 GX7 的機身設計,故將原本的塑膠鏡身改為質感較好的金屬材質。這也是由於 GX7 機身規劃主打高質感,除了日本製以外,機身亦使用鎂鋁合金,所以 Panasonic 認為匹配的鏡頭質感也不能太差。
上面是這次以 GX7 拍攝的照片,主要以香港出差期間為主; GX7 的顏色已經一改早期 Panasonic 普遍偏灰的色調,發色已經討喜很多,雖然對於專業攝影者會拍攝 RAW 檔案或是進行後製處理成自己偏好的色彩,但對於不擅長後製或是怕麻煩得使用者, GX7 的色彩基本上是符合大眾口味的。
GX7 的對焦速度說不上特快,但 Panasonic 主打的 -4EV 暗部對焦能力確實令人驚豔,即便關閉輔助燈,除了少數對比過於不明顯且形狀複雜的判斷體,例如漆黑的大理石階梯等之外, GX7 都能確實完成準焦的動作,跑焦的情況不高;對於對焦速度只要實用但更追求準確對焦的攝影者, GX7 的合焦準確率是非常優秀的。
撇開片幅與達 420 克的機身重量不看, GX7 確實是一款擁有不錯的影像品質且變例的相機,尤其可上掀的 EVF 是目前可換鏡頭相機當中的原創設計,能夠讓拍攝方式變得更多元;另外快門位置雖置於機頂,不過由於握柄尺寸恰當,觸發快門的手指角度不至於影響握持穩定,整體來說, GX7 的重量與機身握持手感是相當平衡的。
機身介面與操作性筆者個人認為雖然不差,但相較於 Olympus 的 E-P5 感覺還是需要多思考一下才能找到想調整的機能,不過對於 Panasonic 的使用者應該會覺得 GX7 以此機身大小提供的操作性是不錯的。
若是撇開片幅的迷思以及 m43 先天在立體感的劣勢,以經常需要在暗處依賴自動對焦,能接受機身尺寸略大但具備機頂熱靴、內嵌 EVF 設計而言, GX7 雖不像採用傳統 DSLR 思維的 G6 、 GH3 擁有更好的操作性,但時尚設計、高質感且更易於攜帶的 GX7 確實是能滿足另一派攝影創作族群的需求的。
2 則回應
使用EVF的時候可用觸控螢幕來調整對焦點喔!!
使用EVF的時候可用觸控螢幕來調整對焦點喔!!
咦???也許是筆者當初試用的時候沒有正確觸發到它的機制,感謝提醒 U_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