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blaze網站近五年先後購入各廠兩、三萬顆硬碟的存活率,很具參考價值的硬碟購買指南

2014.01.23 10:07AM
是Backblaze網站近五年先後購入各廠兩、三萬顆硬碟的存活率,很具參考價值的硬碟購買指南這篇文章的首圖

本篇由PTT的hotdogee網友所翻譯,Backblaze網站放出了關於硬碟非常有趣的資料,內容是統計他們從2009年營運至今,所用過的各廠牌型號共27134顆硬碟的故障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Backblaze以每月5美金提供真正無限儲存空間的雲端備份服務,他們自己設計的4U機殼可以放45顆4TB硬碟共180TB,使用Supermicro MBD-X9SCL-F 主機板、i3-2100、SiI3726 5 port SATA背板x9、Sil3124 4 port SATA RAID卡x3、Zippy 760W 電源x2...等,不含硬碟材料費是$1942.59美金,整個系統的設計包含機殼的3D CAD檔都是公開的

想要一個一樣的機殼,但是不想自己製作? 這邊也有成品可以買:

Backblaze對硬碟的採購策略是價格優先,以[容量/價格]最高的硬碟優先考慮,故障率是第二考量,但是不會願意花太多的錢去買低故障率的硬碟。

回歸正題,截至2013年底Backblaze所用的硬碟各廠數目如下:

c27879e33575b5101f935fc6753d3573

可以看得出來Seagate與Hitachi最多,Seagate有12765 顆;Hitachi有12956 顆;再來就是WD,有2838 顆;Toshiba有58 顆,Samsung 最少,只有18 顆。


Backblaze所用各硬碟廠牌型號的年故障率,依數量遞減排序:

0840c62e70150d84fad9374e7bb60173

註:年故障率超過100%的原因:因為同一顆硬碟,壞了換新,又壞了又換,所以結果就是100顆硬碟,送修120次XD


各廠牌容量故障率統計圖:

b2c55d0166610693756e88b81948bf73

Backblaze的評論是:

  • Seagate的硬碟雖然故障率較高,但是因為價格優勢且效能不差,  結果就是買了不少顆Seagate硬碟。
  • 如果Hitachi的硬碟價格是對的,那一定是全部都買Hitachi。
  • WD只有在5年前買了一批1TB的綠標硬碟,年故障率只有3%,但是後來就因為Seagate的價格優勢就很少買WD了。最近試了一批3TB紅標,表現還不錯,但是還是貴了點。



三大廠36個月存活率圖:

6fac344cd395f6807b8ea0c7ab870eed

Backblaze的評論是:

  • Hitachi完勝。
  • WD硬碟頭3個月會先死票,但是撐過去就很少故障了。
  • Seagate剛開始用故障率低,但是使用20個月時會死一大票,用越久死約多。
  • 目前Backblaze的採購主力是Seagate 4TB (ST4000DM000),第二選擇是WD 3TB 紅標 (WD30EFRX)。不知道Hitachi被WD買走之後,是不是還會有一樣的品質?

註:

  • 故障的定義:硬碟抽出來送修才算故障。
  • 此外,硬碟還有出現小問題的機率,這定義是指有時候硬碟會突然被踢出RAID陣列,但是經過檢查加回RAID後還是可以繼續運作;或是有時候看起硬碟死了,可是重開機後就好了;或是其他可以自己修好的小問題,這些有另外整理成底下的表:

7b8b89afdedceebc99b5797ac5c90625

 

↓↓↓↓↓↓加入癮科技粉絲團,有更多歡樂有趣的科技新聞↓↓↓↓↓↓

 

18 則回應

  • Hitachi一直都很穩定,其他兩牌被業配文騙過一兩顆老早就放棄了,尤其那個黑牌數字漂亮的很,實際用起來卻卡的要命,只有當備份槽的份。

    2014-01-25
    • 可能是廠商有成本考量吧!看的是把錢花在刀口上

      一般人看資料保存性,多花一點錢也值得

      立場不同,結果就不同

      2015-02-05
    • 為什麼不會願意花太多的錢去買低故障率的硬碟??

      而且表隔中的東芝固帳率挺低的,這樣的品質不好嗎??

      2015-02-02
  •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311982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37573

     

    2014-01-25
  • 插花問一下,現在想買顆2T 3.5的來做Time Machine備份,請問要選哪顆阿?

    預算兩千五上下?

    感恩。

    2014-01-25
  • 回樓上

    當時IBM的企業級硬碟業務也是虧損累累,才給HGST收購

    那些被收購的公司,主要都是有嚴重的業務虧損

    所以已出現虧損的業務都也都會影響生產的量極劇萎縮,有跟沒有是一樣的道理

    而且收購的產線及業務都要重新整理及試產營,這樣才能往後正式生產東西

    再說了,傳統硬碟至今,沒有破過產及沒有萎縮也只剩下希捷及東芝了

    繁華景象,精采現世,亨利眾生,萬通法門
    2014-01-24
  • 回樓上

    我指的是HGST早期在西元2002前是完全沒有生產企業級硬碟的能力

    縱使收購了IBM的硬碟部門,也是到了西元2007後才開使生產企業級硬碟

    那威騰在西元1980年代就曾經破產過,直到西元2005後才有生產企業級硬碟

    當時HGST及威騰也沒把企業級硬碟的重心放在個人市場,只放在伺服市場裡頭

    而且那當下也是打不過希捷、邁拓和富士通這三家公司已在伺服市場深耕許久

    上述的這三家公司,早在西元1990前後就已陸續正式開啟生產企業級硬碟

    因此HGST的企業級硬碟遭到嚴重打擊且業務萎縮,才導致出售給威騰公司

    所以HGST現在的企業級硬碟,是被收購後才大規模重啟生產企業級硬碟

    這段歷史並沒有太多人知道

    至於你買的是折舊的SATA2硬碟,也停產許久,現在可是SATA3硬碟

    現在的價位區間,都是SATA3硬碟

    個人桌面級︰NT1800~NT4500,二年保固

    企業伺服級︰NT2800~NT11000,五年保固

    繁華景象,精采現世,亨利眾生,萬通法門
    2014-01-24
    • 華采利通 wrote:

      回樓上

      我指的是HGST早期在西元2002前是完全沒有生產企業級硬碟的能力

      本來是在討論為何你會說"HGST泰國廠沒生產企業級硬碟"
      結果被人抓包錯誤資訊後卻轉移話題+避而不談,實在是...= =

      華采利通 wrote:

      縱使收購了IBM的硬碟部門,也是到了西元2007後才開使生產企業級硬碟

      IBM本來就有企業級硬碟產線了好嗎?
      Hitachi接手後 企業級產品線也是繼續沿用IBM本來的商標"Ultrastar"

      什麼叫"做到了2007年以後才開始生產企業級硬碟"
      那以前Hitachi生產的企業級硬碟你把它放在哪?
      拜託別再亂留錯誤資訊,不了解就別亂說
      還是你又想轉移到別話題?

       

       

       

      2002年9月出廠的企業級萬轉36GB (IC35L036UCDY10-0),這時還是IBM Logo


      2003年9月出廠的同型號企業級萬轉36GB,已經改成HITACHI Logo了


       

      華采利通 wrote:

      至於你買的是折舊的SATA2硬碟,也停產許久,現在可是SATA3硬碟

      現在的價位區間,都是SATA3硬碟

      你曉得當時單碟500GB的時代,用SATA3Gb/s或SATA6Gb/s介面 對於傳統HDD根本沒差?
      只有差在介面帶寬上限而已
      你用SATA3介面根本不會比較快好嗎

      自從單碟667GB、單碟1T出來後
      SATA3Gb/s與SATA6Gb/s唯一明顯的差異就是突發傳輸可以破300MB/s

      2014-01-24
  • 華采利通 wrote:

    泰國的HGST只生產(桌面級2.5的HDD&SSD)而已,並沒有企業級的硬碟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日立是完全沒有生產企業級硬碟的技術,以上

    誰說HGST泰國廠沒生產3.5"桌面級/企業級HDD?
    且日立在2002年就收購IBM硬碟部門,當然有能力&相關技術生產
    如果不曉得的話請先用Google查詢IBM -> Hitachi GST之間的過程

    目前Deskstar/Ultrastar 7K4000 4TB、5K4000 4TB、MegaScale DC 4000.B 4TB
    都是HGST泰國廠生產的,難道原廠標籤上都是胡扯?

    前幾代企業級Ultrastar 7K3000 3TB/A7K2000 2TB/7K1000 1TB也都是泰國製品,
    共通點特色是5-platter,而1~3-platter的機種才是HGST中國深圳廠製造
    由此可之不同廠技術上的差異







    萬五轉部分則是新加坡廠生產...我就不多提了
    現在HGST最新的產品是Ultrastar He6 6TB (HUS726060ALA640)呢

    請別再以為HGST沒有技術生產企業級硬碟

    華采利通 wrote:

    企業級硬碟都是高級品質用料及保固價格也都非常昂貴,不是個人所負擔得起的

    前幾年我買WD RE3 企業級1TB $1800含稅含運,(5年保/捷元代理貨)
    價格也只比同時代WD藍標 1TB多200元而已
    沒你想像的貴

    反而現在各廠桌面級 1TB就要18xx~19xx元,而且只剩2年保

    2014-01-24
  • HGST泰國廠3.5吋桌面級/企業級產線還是屬於WD子公司:HGST所有
    其實清單上那些HGST硬碟的特色都是HGST泰國廠生產,而不是HGST中國深圳廠

     

    而HGST深圳廠3.5吋桌面級HDD相關技術被Toshiba接手了,
    所以Toshiba 3.5吋桌面級實際上跟原HGST差異不大 (目前主要差在標籤與f/w不同)

    2014-01-24
  • 泰國的HGST只生產(桌面級2.5的HDD&SSD)而已,並沒有企業級的硬碟

    企業級硬碟都是高級品質用料及保固價格也都非常昂貴,不是個人所負擔得起的

    日本在早期,國內只有富士通一家生產企業級硬碟,因為主要有製造超級電腦的能力

    與另外一家日本恩益禧作抗衡,也只有富士通及恩益禧也有製造伺服器的能力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日立是完全沒有生產企業級硬碟的技術,以上

    繁華景象,精采現世,亨利眾生,萬通法門
    2014-01-24
  • 一些補充

    希捷:消費級HDD(3.5)>消費級HDD(2.5)>企業級HDD(3.5)>消費級SSD(2.5)

    東芝:消費級HDD(2.5)>企業級HDD(3.5)>消費級HDD(3.5)>消費級SSD(2.5)

    威騰:消費級HDD(3.5)>消費級HDD(2.5)>消費級SSD(2.5)

    其中收購

    希捷:康諾(消費級HDD2.5)>邁拓(企業級HDD3.5)>三星硬碟部(消費級SSD2.5)

    東芝:富士通硬碟部(企業級HDD3.5)>日立硬碟部(消費級HDD3.5)

    威騰:日立硬碟部(消費級HDD2.5&消費級SSD2.5)

    消失逸事

    日立就是企業級硬碟業務虧損累累,才導致把硬碟部門出售,現只剩消費級硬碟

    繁華景象,精采現世,亨利眾生,萬通法門
    2014-01-23
  • WD+1,好險沒信Seagate,傳統硬碟還是穩定最重要,要快去買ssd。

    2014-01-23
  • 這篇統計應該都是用3.5吋的硬碟吧?

    日立的3.5吋生產線是被東芝收購

    WD好像只有收購到2.5吋的事業

    2014-01-23
    • 消費級是3.5"給Toshiba
      (各國審查反壟斷相關法規後,要求WD將HGST 3.5"部分出售)
      2.5"仍是HGST

      不過企業級部分才是WD主要目標.... HGST企業級部分完全被WD吃下

      2014-01-23
  • 這資料有點舊了

    日立硬碟部門分拆後分別被東芝及威騰所收購

    三星硬碟部門完整的被希捷所收購

    所以傳統的HDD已三分>希捷\東芝\威騰~而已

    繁華景象,精采現世,亨利眾生,萬通法門
    2014-01-23
  • 這個數據讚!

    那種"我用了某牌硬碟(1~2顆)好幾年都沒故障, 所以表示某牌硬碟品質很好"的心得坦白講根本就是心得文, 完全沒說服力...

    樣本數就是要夠大(起碼幾萬到幾十萬顆), 實驗結果(或是統計結果)才會夠準確.

    偏偏會大量購買硬碟的, 都是汲汲於賺錢的大公司(google, facebook, apple...etc), 即使私底下他們會為了服務品質做這種實驗, 來評估採購的方向, 但通常都對公布實驗結果興趣缺缺...

     

    2014-01-23
  • 沒想到 Hitachi 這麼猛

    多年前買過 Hitachi 但是那一顆不知道為什麼超吵的(我裝在桌機上)

    後來就都買 WD 比較多了

    至於 Seagate 買來裝在 NAS 上,還好暫時都沒事 XD

    BTW, 很有參考價值的一篇文章

    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