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2、3天,評估是否購買Leica D-Lux(Typ 109)的10個考慮

2014.12.19 03:27PM
是把玩2、3天,評估是否購買Leica D-Lux(Typ 109)的10個考慮這篇文章的首圖

其實這個標題應該還要再加上Panasonic LX100這台,畢竟這兩台是雙生機。不過只有玩過徠卡Leica D-Lux(Typ 109)這台相機,所以自然就是以這台為主囉。

自己原本是使用Panasonic LX5,不過自從被偷後找了Nikon P310來暫代使用,雖然說P310也算是個好機種,但可能因為自己使用習慣的問題,一直上不了手(哭哭,我自己還是用Nikon的數位單眼    )。

這台定位在高階的消費機種,到底該不該購買呢?看到價格要到4萬元台幣,也是很抖呀,所以就請同事幫忙借一下產品,讓個人玩個兩、三天來進行評估。個人將以LX5換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給大家一些參考。

一、畫質與體積的考量
畫質根本就不用比了,4/3感光元件的大小,先天就有非常大的優勢,LX5是沒得比的。但相反來說,體積就是徠卡相機缺點,至於體積能不能接受,大約就只能視個人的評估了。

如果拿我手上暫時用的P310來看,這大小落差也實在有夠大。不過一般來說,層級不同,大概也沒有人會這樣比。一般來說,畫質與體質的折衷比較,很容易會拿1吋感光元件的Sony RX100M3以及價格很有競爭力的Canon G7x來比較。不過因為能玩的時間不多,所以是沒機會這樣相比較了。


因此我拿幾項隨身的東西來驗證這相機大小是不是適合隨身使用,尤其是對於體積非常要求者。

 

e2a45c144805111cec24dc53512f1e1c

像之前的LX5我是利用類似阿嬤的零錢包來裝相機,這樣的水準要放在什麼樣的包包都很簡單。

 

61fbce8de21b585379d0e4644753fad3

這台就不用考慮塞上衣或夾克口袋了,就算能塞得進去也很勉強。以個人自己隨身攜帶的包包而言是沒有問題,但在這邊要特別說明一下,隨行攜帶的包包大,也是因為自己想要帶的東西多,而單純相機放在包包裡面是一定會有磨損,所以外面還要再一個包,這樣一來,其實東西是很不容易塞進去的。

也就是說,這台徠卡相機有點難達到極其隨身的想像,可以放口袋,或是一個包包就解決了攜帶的問題,有很大的機率你是要特別獨立一個包來放相機。

雖然很可能是要獨立一個包包來放,但因為規格與操作介面的強大,會讓人愛不釋手,很想選這機種。

二、讓人心動的規格
這台講白了,就是體積所以才沒有下手。因此是在Sony RX100 Mark 3與這台猶豫。因此需要拿到實機試玩,一來確認實際的體積,二來是驗證一下畫面上的規格,畢竟親自摸到與單純看書面是有落差的。

從規格來說,這台有著:


1、搭載4/3感光元件,有著1280萬像素


2、24-75mm等效焦距,且皆能保持在大光圈水準。
為隨身機的常用焦段,而光圈在廣角端高達f1.7,望遠端還能有f2.8。

3、具備機械與電子快門,最高快門值可達1/16000s。
在大白天光線過於充足的環境中好用。

4、不算擴張延伸的ISO值,為200-25000。
若再搭配上大光圈,許多較為昏暗的場景都可以撐得住。以個人來說,ISO值能夠忍受的極限範圍是在3200。畢竟是隨身用機,紀錄看到的當下比較重要,尤其再加上機身本來就有提供抹噪的機能,3200下的影像品質應該還可以接受。不過在真正實際使用的話,通常會壓在1600以下吧。此外,在ISO自動模式下,相機ISO自動的最高值似乎只拉到3200(照理說沒限制的話,應該可以再更往上拉才是,不過我沒有測試得很徹底,只有試拍幾個陰暗處,但大都在2500以及3200這兩個數值跳)。

5、速度與反應佳
擁有11fps連拍速度,以及0.14秒對焦反應。就我自己來說,連拍與對焦反應這兩點需求還好,不會很要求。但若選高階隨身機時,這兩點就一定會看。看的原因不是真的為了連拍或是對焦,而是這兩點需求的背後是有意義的,代表相機的處理器或緩衝是比較強大的,這其實會影響到其他的操作感受,比如說拍完之後會設定相機瀏覽相片大約兩秒或三秒。如果拿同樣是4/3相機的PL7來比的話,PL7在拍完至瀏覽的轉換過程中就是會慢一點頓一點,沒有那麼順,但這台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當然,這個很顯然會影響到價格,不然PL7還有傾斜式LCD,以及觸控對焦,機身質感也很讚,整體價位遠比這台便宜,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6、擁有4K錄影。
錄影對個人來說不算常用,但規格更高當然是好事XD。不過我有拿舊的記憶卡試在機身上,發現畫面會出現一條一條的問題。在購買時,也請注意一下記憶卡的選購。



三、與其他競爭機種決定性的差異:操作介面
高階隨身機市場稱不上大但選擇不少,那這台Leica D-Lux 109(Typ 109)或說Panasonic LX100為何能夠成為被購買的對象?

當然畫質好、規格佳都是被選上的原因,但既然是競爭激烈,這也只能是必要條件,再加上體積也稱不上是最小,又沒有觸控對焦、翻轉式LCD,價格也頗高。

那怎麼會選他呢?操作介面就是決定性的差異。現代數位相機操作方式,各家其實都有各家的做法,而且都是宣稱自己操作方式最佳。不過要歸納起來,沒有雙轉輪調控光圈快門,就是會差一點,不過有這樣的規格,在各大廠中的價位其實都不會太低就是了。

而這台的雙轉輪強的地方就是在於仿古設計。

 

190b86cf3e29ecce83df069b70b65124

第一個轉輪就是設計在鏡頭前的鏡頭環,能夠調整光圈,上面還有光圈的刻度,能夠用左手輕易調控。

 

c6ac03e0352c10a7c47607f26add5fe5

第二個轉輪是設計在相機上方的快門。但一開始看到圖的時候,快門一次就是1 EV的水準,實在很遜,讓我覺得美中不足。古早相機時代,快門沒辦法這麼精細,沒辦法用1/3 EV來細分也就罷了。操作介面雖然是說仿古,但在機能方面可沒說想要仿古呀。

 

9eb39b94412f6c60ef73dd8d9aa58338

但後來操作才知道,原來機背的轉輪在這個時可以微調操控,比如說你在快門100的時候,用機背的轉輪可以在100前後微調,補足了古早快門微調不足的問題。

當然,如果以快門調整來說,要分兩次調整這樣的做法,與現代數位相機快門直接調整來說,是麻煩了一點。不過這就大概是仿古的代價吧。不過一般來說都夠用啦,原則上當要微調時,也通常不會是緊急時刻,這點倒是可以接受。

 

580fbedb5d13caa5ef7e22e95f39ac3b

最後,甚至連曝光補償也是用轉輪。

所以在這四個轉輪之下,常用的光圈、快門以及曝光補償三項都可以很輕易調整,所以就操控感來說,在現今的數位相機中是相當強大的。

除了光圈、快門、曝光補償之外,我自己常用的機能還希望能夠有獨立按鍵的,還有ISO值以及測光模式兩項。

 

caa75e2a21d3f24e917e7820123b9728

ISO值有獨立按鍵,這點很好。但測光模式就沒有了,對我來說是一個遺憾。因為我會在矩陣測光以及中央偏重測光兩者之間切換。不過還好的是,這台有QM快速選單的設計。這個QM鈕是說起來就是Menu鍵,只是他僅放幾個重要的而已。然後他可以記憶最後你選項的位置,所以我就是直接將測光模式做為他最後的退出位置,因此還可以接受。



四、現在的隨身機都應該要有的機能:Wifi

a642e0607dccf79d77a7cd7a5da2955d

要使用這台相機的Wifi機能,需要先安裝Leica C Image Shuttle這個軟體。底下是這個軟體的截圖:

 

0f6b09839391e9c5de72dc16c2bc7a36

可以瀏覽相機內的記憶卡。

 

8ebc027f317212345937af910ad58b72

2b6f33dd242dd183114000843c5bcdc3

手機上拍照時的介面,對焦速度會有一點延遲。



9664c9eafd2c93063eb0076b3ae5503d

a0bf1a72740b4e6319d8bdf9c0cb10c3

a93d48302152d26a77e9b0a317e36bc6

在手機內也有一些設定可以選擇。


五、試用於棚拍

在以前的話,消費機完全不用想這件事情。就規格來說,落差實在太大了,光圈不夠小(個人場地小,燈沒辦法放很遠),而且也不見得有熱靴。然後在無反開始流行的時候,就有試用過低階的無反,拍商品其實不會很順利。比如說LCD沒有增益,會接近真實情況的曝光。因為棚拍會用極小的光圈以及瞬間光,所以在拍之前,一定是曝光不足的狀態,此時LCD幾乎就會全黑,對焦就會相當困難。當然後來也有LCD增益的機種,就算是曝光不足,但在LCD看的時候,曝光是正常畫面(只有看數值或是在拍的時候才知道曝光不足)。

最近有試用過PL7一天。棚拍雖然是可以,但也有點不順。重點卡在拍下並且瀏覽這個過程會有點頓,感覺不太順。不過PL7的重點並不是在棚拍,我想這稱不上什麼缺點,在前面也說過了,在兩者畫質差不會太多的情形下,價格的落差是很明顯的,PL7有翻轉式LCD,又有觸控對焦,還比較便宜。總是會在什麼地方弱一些,不可能什麼都贏這台吧。

簡單來說,若以無反或是消費機的觀點來看,這台是我棚拍用起來最順的一台。當然,純就棚拍來說,並不覺得他會比我手上的D7000來得好。畢竟用光學觀景窗來拍與以LCD看商品來拍,感覺還是有差。以LCD或電子觀景窗棚拍,要說能夠勝過光學觀景窗的話,大概就是在拍攝角度吧,LCD可以不用這麼接近相機,再來就是翻轉式的話,會方便許多。

另外就是機身太小,若配上閃光燈的話,其實是頭重腳輕,對於拍攝還是會有些影響的。還有一個點就是半按快門的時候,閃光燈不會感應,要先按一次後才能使用。不過這是非戰之罪啦,畢竟我用的是N牌的閃光燈而不是他們自家的。

所以這台對我來說,是真正能夠做到全方位的消費機種,除了易攜之外,在各種場景的應用也幾乎都可以滿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接外閃,取代我數位單眼的部分應用,比如說在室內採訪人的時候,加個閃光燈拍一下之類的。


六、其他

dbcf237a75443be2a8853398537ef0b6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另外還有個小設計也是相當棒的。就是在機頂上設計了兩個按鈕,一個是F,另一個是A。按下F的話,就是直接進入他的濾鏡模式,若按下A的話,就是自動模式,這個在你用手動模式時,臨時或是意外需要拍另外一張照片時,不需要改設定就可以直接拍了,相當方便。

七、電子觀景窗、熱靴以及內閃的抉擇
由於這類相機都要強調小型化,所以有些元件是沒有辦法弄進去的,例如鏡頭焦段沒辦法拉得太長,但鏡頭焦段還好,畢竟還有大約的共識範圍在。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電子觀景窗、熱靴以及內閃這三個元件選其中兩個的問題。這很明顯牽涉到每個人使用的習慣不同,導致廠商在選擇的時候也會有所取捨。

以個人的習慣來說,這三項其實都很少用,但若要三選二的話,會選擇熱靴以及內閃。因為就個人而言,LCD與電子觀景窗的意義是一樣的。若要說這三項最希望保留的一項,則是會選擇熱靴。既然是高階隨身機,當然就希望是很全面的,以擴充性而言,熱靴的彈性還是稍微大一點。但另一方面來說,所謂的隨身機,就是不要帶一些有的沒有的,應該要以利用率來看。所以也有人更希望要有電子觀景窗,而隨身機熱靴算是很少被用到的,因此可能會更希望保留內閃。

能夠呈現出這三項元件選擇的困境,大概就是Sony RX100系列了。當初推出第一代,僅僅只有內閃,到了第二代就追加了熱靴,而第三代捨棄了熱靴,使用了電子觀景窗以及內閃。從這三代的變化大約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們的選擇其實並不是很統一的。

而這台相機,則是選擇了熱靴以及電子觀景窗,捨棄了內閃。對個人而言,算是有符合需求。

 

f332c9f46d541845b53a69eb238aee03

88ef663951cbefccb776b09538bfe7f7

4cbb5c02a2179843b03e020228fcf0f4

不過接下來就是個遺憾了,所搭配的外閃與內閃水準無異,連轉頭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大概只有單純比內閃潮這一點效益吧Orz。不過這畢竟是選購品,有熱靴能夠搭配自己的閃燈才是真的XDDD。


八、缺點:
你要說這台相機有沒有缺點?當然是有,而且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觸控對焦,這點大概是最被在意的部分。至於翻轉LCD,好歹還能夠拿影響體積大小這點來帶過,沒有觸控對焦,在使用方便性上真的有差,也難怪有人說假使會出第二代的話,觸控對焦是第一個會被做上去的功能。

 

fcffe46cfce4137afb9d5e83c29c6d8f

至於其他小缺點還是有的,不過說起來算是非戰之戰。舉例來說,光圈環旁的轉環是變焦環,這在設計上很對,但因為鏡頭間距近又小,所以當你在轉光圈時就會誤轉到,這個是難以避免。不過變環境可以改變功能或是改為無功能,而另外又有變焦桿的設計,我想廠商其實在這方面都有想過。

九、與Panasonic LX100的差異
這一點大概就是想要買的人最傷腦筋的地方了。Leica D-Lux(Typ 109)以及Panasonic LX100屬於雙生機種,兩者差異最大的地方大概就是外形了。從網路上所做的功課來看,RAW檔資訊是一樣的,直出的JPG有差異。然後還有Made in Japan與Made in China。目前的價位是差一萬,以這種等級相機的價位來說,價差可以說是差不是太多(也是因為徠卡這個品牌夠頂尖的關係),大概真正要買的時候,會比實際的贈品與價差吧。

十、這台相機所拍的實際照片與說明

4cfdf18f05aab188707f0cff57838f31

底下的照片,都是由徠卡相機所拍直出JPG的照片,沒有做過更改:

1、近拍情境:

c0feafe781a23988c35a519789a530e1
原始檔

f566cc44c40ff187b81dbf7362781e2c

原始檔

 

4bed04125c23a47650bd6886774f0be1

原始檔

 

2、棚拍照片:

1560c1d79769f71ab3636f35b086957b
原始檔

67445ddb35e22049f2bfaeb0bc147833
原始檔

 

119b7191471879aa953eee92403a8e33
原始檔

cab9d32753fa694da15cb2cbdab4d0ea
原始檔

3、閃光燈:

42bdcb7ad59ccb7b86c18af51603db42

原始檔

 

4、室內:

73d949f004665737b54db458dccf80d6

原始檔

 

4b3fed2bff3fbdc8f7cab04d4a92e98c

原始檔

 

5、室外:
60b77c59967d8c917b2eb955df51cf4e

原始檔



8211df9092946e4cf7fa9495325ed9a0

原始檔



9381073cd6e3e374b90a651687d2fdc7

原始檔



2d654f1a188b962e17dbb0cd80365f45

原始檔



1c8ca4579570e1649861d077e6514d0b

原始檔



51b5a67697f1222e543a346f31cb22f3

原始檔

 

6、晚上

c1f104403f74cc9b5b43a707e17fabf6

原始檔

 

7、濾鏡的應用

2564e2764451cd7589f3976781675d05

直出的照片(原始檔



8f235ec36741ba982327955ec5c34904

採用生動濾鏡(原始檔


8、高ISO值的對照(相機本身預設是有抹除雜訊的機能)

ce90b6f756a9873b497eb667014e5d1a

ISO值800,原始檔

05c409adb0a5c261e0666ce569aeb67b

ISO值1600,原始檔

6531d2d03a6de38683a25f4fff07848d

ISO值3200,原始檔



fdb3050b39c932d0b38e570c371a03fc

ISO值6400,原始檔



bc6b220d9db6052feacb612d5613b8ce

ISO值12500,原始檔

 

fe254dffdeea1546afc069d3bb65a7b1

ISO 25000,原始檔

你或許會喜歡

華碩又推出小筆電了!這次挑戰六千元大家買單嗎?

有收藏的價值 炫耀度100分的投影虛擬鍵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