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的 A7 家族到 A7S II 發表後,已經算是全面升級完成,或許是因為從 A7 到 A7 II ,再由 A7 II 到全面大進化的 A7R II ,已經有太多的升級感,在 A7S II 發表規格後,以一個不是將 A7S II 當成錄影機而是當成相機的使用者,忽然有些許的失落,實際拿到之後進行操作,也少了先前測試前兩款二代機的驚喜。
是 A7S II 不好嗎?完全不是,而是在第一代成為最驚艷機種的 A7S II ,因為延續先前的感光元件與略為強化的對比式對焦系統,再接連使用過 A7 II 、 A7R II ,似乎操作感已經有些底了,可以說 A7S II 依舊優秀,但少了點感動。
以機身設計來說, A7S II 採用第二世代 A7 系列的設計,並未如先前第一世代時在握柄橡膠重新設計,不過這也是因為第二世代 A7 原本就已經在握持感有所改善,並非如第一世代 A7 有著不理想的操作感;而在電子觀景窗方面,則採用與 A7R II 同級具備蔡司 T* 鍍膜的 0.5 吋高解析度 OLED 顯示器。
因為機身設計沒有更動,就不再依照各個細部一一介紹,總之就是可上下翻轉的 LCD 、以及將快門調整到握柄處的設計;當然最重要的是,此次 A7S II 也一併獲得第二代 A7 系列的五軸 CMOS 元件防手振技術。
感光元件則承襲 A7S 的 12MP 35mm 片幅感光元件,雖未如 A7S II 或是 A7R II 導入焦平面相位對焦系統,但仍將原本的 25 點對比式對焦系統做延伸,共具備 169 點對焦系統,分布範圍則是沿著原本 25 點為中心擴大,使對焦判讀的區域更綿密, Sony 也號稱在新的演算法下比 A7S 暗部對焦更快、更準。
14
因為這次試用的時間較短,又遇上天公不做美,所以照片的拍攝環境並不理想, JPEG 的影像品質大致與 A7S 接近,不過由於多了機身防手振,在低速快門以及平移追焦的成功率叫 A7S 來的理想。
至於在對焦方面,一般光源的單點對焦能力約介於 A7 II 與 A7R II 之間,不過並未與 A7R II 有太明顯的落差,至於連續追焦方面以印象上是較 A7R II 遜色些,不過由於筆者並未在相同情況下進行對比,只是以印象中試用時在類似情境作為對照參考。
然而在暗部的單點對焦能力,就是 A7S II 的強項,雖然僅有對比式對焦系統,但受惠於更多的對焦參考點與新演算法,在暗部的對焦速度是目前 A7 系列之冠,雖偶而仍會出現假合焦(指顯示合焦但實際上未成功對焦)的情況,但比起先前試用 A7S 的發生機率已經少了許多。
對於有錄影需求的玩家,相較 A7S 除了繼承 4K 錄影之外,此次也加入專業格式的支援,包含 S-Gamut3.Cine / S-LOG 、Gamma Assist Display 等,另可支援 Full HD 120fps 100Mbps ,同時最重要的是在進行 4K 錄製時不再需要搭配專使外接儲存設備,僅需使用傳輸速度達到需求的高速 SDHC 即可進行錄影。
此次三款第二代 A7 機種皆有著不同的產品設定使命,如果是一般的消費者, A7S 有著輕量化 35mm 全片幅機身的優點,雖對焦速度是三款中較慢的,不過若未有搶拍、追焦需要也是夠用了。
A7R II 則是一改上一代除了高畫素無明顯特色的問題,幾乎都是使用 Sony 最先進的技術,包括首張 35mm 片幅的 Exmor R 背照式元件、 399 點焦平面相位差對焦系統還有 4K 錄影與 Super35 裁切錄影能力,追焦能力是三款之冠,感光元件的高 ISO 也僅略遜 A7S 元件一些,適合準專業級以及有大圖輸出的使用者,但也因為感光元件細節還原強,包括鏡頭品質、拍攝時的機身穩定性也更重要,一點點的手振都會在 1:1 檢視時變得明顯。
A7S II 終究還是一款把 4K 錄影放在重點的機型,但繼承了第二代機身的五軸防手振機構以及強化對比式對焦系統,單純做為一款拍照工具也相當稱職,至於 12MP 的輸出除了細節細膩、高 ISO 表現佳以外,由於不擔心因為些為手振導致細部模糊,乍看之下的拍攝成功率也較高。
開箱文不就是把想推薦的商品描述一下就好嗎?難道還有什麼厲害的行銷技巧呢?|開箱文工作坊 - 如何寫開箱文行銷你的 App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