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LG G7確實將採用「瀏海」造型全尺寸螢幕、機身側面將新增按鍵這篇文章的首圖
瀏海機再一發 LG G7也用「瀏海」造型 機身前後玻璃、主鏡頭垂直排列、機身側面將新增按鍵
G7將採用類似蘋果iPhone X的「瀏海」造型設計,並且將螢幕顯示範圍進一步放大,但如同華碩ZenFone 5採用設計,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會盡可能善用螢幕可顯示範圍,但在全螢幕顯示下播放影片時,則會巧妙地將「瀏海」隱藏,避免造成視覺上的干擾。 雖然在MWC 2018期間僅對外展示V30S ThinQ系列機種,而未如市場預期揭曉旗艦新機G7。但在MWC 2018展期裡的閉門展示中,LG則是向特定受邀媒體展示預期將在今年6月揭曉,同時產品代號為「Judy」的旗艦新機G7外型設計,其中預期將採用與蘋果iPhone X相似的「瀏海」造型視訊鏡頭,但在全螢幕顯示情況下仍會巧妙地將「瀏海」隱藏。 (圖/擷
7 年前
cp81.jpg
CP+ 2018 ; Canon 與 Nikon 接環的 Tokina opera 50mm F1.4 FF 動眼看
Tokina 在 CP+ 會場展示了作為接下來旗艦鏡頭系列 opera 家族的首款產品 opera 50mm F1.4 FF ,這款新世代的鏡頭體型不小,與 Pentax 的 DFA* 50mm F1.4 相當,有趣的是針對 Nikon 與 Canon 兩種接環提供不同的對焦方向,設法與 Canon 以及 Nikon 原廠鏡頭採用相同的對焦方向,這點可在鏡頭上的對焦距離表看到兩種接環的差異。
7 年前
cp79.jpg
CP+ 2018 ; Sigma 原生 FE 接環 ART 定焦鏡動眼看
Sigma 在 CP+ 前夕宣布將推出七款原生 FE 接環的 ART 系列定焦鏡,會場中也展示這一系列的鏡頭,與旁邊給傳統 DSLR 使用的版本比較下,基本上就是將後方鏡後距差補上去的版本,不過作為原生設計,也有助於提升對焦的品質與速度,並且也可獲得機身的鏡頭電子校正功能。相較使用轉接環,可感受對焦速度有提升感,如此一來對於沒有多系統需求的 Sony A7 與 A9 玩家亦可放心購買原生版本。
7 年前
cp08_0.jpg
CP+ 2018 : 首款 FE 接環副廠自動變焦鏡 Tamron A036 28-75mm F2.8 Di III RXD 動眼看
對於 Sony FE 接環的玩家,雖然目前可透過轉接方式轉換 Canon 、 Nikon 接環的鏡頭進行自動對焦,不過目前仍未有一款原生的 FE 接環變焦自動對焦鏡, Tamron 在這次 CP+ 的重頭戲就是宣布 Tamron A36 、也就是原生 FE 接環的 28-75mm F2.8 Di III RXD 投入開發,並在會場中靜態展示原型。 相較 Tamron 的 24-70mm F2.8 ,這款 28-75mm F2.8 Di III RXD 的尺寸與口徑都明顯小了不少,整體設計不禁令人想到 Tamron 經典鏡頭 A09 28-75mm F2.8 ,不過從先前公布的部分帳面數據與官方
7 年前
cp17.jpg
CP+ 2018 :新添手持超解像拍攝模式與強化藍、綠色的 K-1 Mark II 以及 DFA* 50mm F1.4 動眼看
畢竟筆者本身是使用 Pentax 系統的,對 Pentax 還是有一份情感在,雖然這次 Pentax K-1 Mark II 僅有主機板方面的提升,不過還是很好奇僅升級主機板的 K-1 Mark II 與當前的 K-1 有多少變化。 雖然不能夠使用自己的記憶卡測試,不過在簡單的試拍可發現 K-1 Mark II 所強調的藍與綠色調的強化,似乎可視為呼應長期用戶對於較早期機種顯著的藍與綠色調表現的喜好,比起後期 Pentax CMOS 機種在藍色與綠色的演繹更像早期 Pentax 數位機身表現。 此外在搭配 FA Limited 43mm F1.9 以手持搭配手持超解像模式,於 1/60 秒的情
7 年前
cp25_0.jpg
CP+ 2018 :自結構到對焦性能持續進化的 Sony 第三代全片幅基準機身 A7 III
Sony 今年 CP+ 的重點是第三世代的全片幅基準機種 A7 III ,由於此次問世的時間是在 A7R III 之後,在基礎性能不會像第二世代的 A7 II 與 A7R II 、 A7S II 有那麼大的落差,對焦系統延續 A9 下放,機身設計也等同 A9 有新型電池、雙記憶卡等特色。 不過由於 Sony A7 系列機身共用的關係,與 A7R III 的外觀僅有型號銘牌的差異,操作方面能感受到的落差就是電子觀景窗的部分,雖然在光學部分也使用與 A9 、 A7R III 相同的更大放大倍率光學鏡片,不過電子觀景窗的解析度維持前一世代,但乍看下不會有太顯著的落差,反而新的光學取景放大結構使視野更
7 年前
cp08_1.jpg
CP+ 2018 ;CP+ 2018 ;Canon EOS M50 主打小巧輕量,不過白色質感有些玩具感
Canon 在 CP+ 的重點機種是甫發表的 EOS M50 ,會場為了強調搭載相位對焦的優勢,以玩具電車作為讓消費者體驗對焦速度的場景;不過筆者覺得白色的實機有點尷尬,當時的官方照片會覺得是平光的白色處理,但實機則是使用相當亮的鋼琴鏡面白色,整體看起來很類似先前用於 IXY 消費機的白色,在質感方面有點衝突。 不過 EOS M50 的優點是小巧但還具備電子觀景窗設計,而重量即便搭配 EF-M 14-150mm 旅遊鏡也非常的輕盈,以隨身隨拍是很便利的,另外可翻轉螢幕採用側翻設計,無論是低角度、高角度或是自拍都可使用,也滿足生活攝影使用者的需要。至於同時發表的 EOS 2000D 在會場似乎未
7 年前
cp60.jpg
CP+ 2018 :品牌首度搭載機身五軸防手振但同時體積也更龐大的 Fujifilm X-H1
去年 Fujifilm 可說是會場的大熱門,因為他們發表了首款採用中片幅元件的無反光鏡機身 GFX-50S,也吸引大量的消費者排隊體驗,不過今年新機 X-H1 就沒有去年 GFX-50S 的氣勢,或許是因為核心關鍵元件仍延續先前的旗艦機 X-T2 ,雖多了機頂的電子觀景窗與機身五軸防手振,但價格又比 X-T2 貴了不少,缺乏關鍵性的設計恐怕是 X-H1 不如 GFX-50S 的原因。 X-H1 的外型設計大致延續 X-T2 的設計風格,機頂的 LCD 與 GFX-50S 同樣採用反白的單色資訊,對於盲拍或是不適合點亮機身後方 LCD 的環境(例如夜間生態、星空拍攝)就可以藉由機頂 LCD 觀看
7 年前
39_o.jpg
Tokina 發表頂級鏡頭品牌 opera ,首款產品為 opera 50mm F1.4 FF
Tokina 趕在 CP+ 前夕發表了全新的鏡頭品牌 opera ,作為定位在 AT-X 之上的旗艦鏡頭群,首款產品為 35mm 全片幅定焦鏡 opera 50mm F1.4 FF ,具備防塵防滴設計,並作為 Tokia 首款採用電磁光圈的鏡頭,不過光學設計還未公布,預計在夏天上市,定價還待公布,將提供 Nikon 與 Canon 接環兩種卡口。 新聞來源: DC.Watch
7 年前
是動眼看/Galaxy S9系列外觀、周邊配件 與Galaxy S8+外型做比較的第7張圖
Galaxy S9系列台灣售價確認最高衝破3萬元 首波推出丁香紫、珊瑚藍、午夜黑三款配色
先前確認將與全球地區同步於3月16開放銷售的Galaxy S9系列,稍早由台灣三星確認將於首波推出丁香紫、珊瑚藍、午夜黑三款配色,同時建議售價將從新台幣25500元起跳,而Galaxy S9+最高售價則為採用256GB儲存容量版本,建議售價為新台幣31900元,成為第一款售價超過新台幣3萬元規模的三星旗艦機種。 就先前三星說明,此次新機確實在先前Galaxy Note 7累積經驗後,投入更多研發成本與技術資源,希望能將手機產品做到最好,而在成本增加之餘,則是帶給消費者更好的功能與使用體驗,例如持續精進的相機功能,以及更好的影音使用體驗,因此雖然消費者確實必須花費更多金額購買新機,但相對地能獲得
7 年前

相關話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