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Google Doodle致敬台灣同志紀錄片導演陳俊志。在1999年的3月1日,陳俊志導演的電影《美麗少年》成為台灣首部在電影院放映的LGBTQ主題紀錄片。而在拍攝紀錄片之外,陳俊志導演也致力於關注弱勢議題,並且是台灣LGBTQ+歷史的重要紀錄者與社會運動推動者。陳俊志導演於2018年因心因性休克過世。以下介紹陳俊志導演的生平與知名作品。
陳俊志導演生平、作品介紹
陳俊志導演出生於1967年,曾就讀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紐約市立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和一般人不太相同的是,陳俊志導演並不避諱自己的同志身分,並且以「同志導演」的身分拍攝多部關注同志生命故事的電影與紀錄片,在台灣同志運動史上有重要的意義。
1997年,陳俊志導演發表了首部紀錄片作品《不只是喜宴》,這部紀錄片講述在台北舉行公開婚禮的第一對同志情侶,探討LGBTQ+社群在台灣面臨的困難。這部影片也在國際上獲得了亮眼的成績,總計獲得超過15個國際同志影展邀請。
▲天下雜誌之人物專訪。
在1999年,陳俊志導演的重要作品《美麗少年》發布。這部紀錄片追蹤了來自台北的3名同志少年的生活,並且勇敢地反對性別規範,展示了每位受訪者的親屬所面臨的社會壓力。《美麗少年》獲得了無數的獎項、以及獲邀在許多電影節放映,並且在200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節上獲得了觀眾獎。2003年同志大遊行時,參與者有不少人都必須配戴著面具上街,過往也從未有過同志紀錄片,因此《美麗少年》的出現對台灣同志電影創作提供了全新的探討與思考方向。
《美麗少年》成為了陳俊志導演的「同志三部曲」中的首部曲,第二部為2003年發表的《幸福備忘錄》、第三部則是2005年發表的《無偶之家,往事之城》。而在關懷同志議題之外,陳俊志導演的拍攝主題也包括社會上的弱勢聲音,例如2002年的《玫瑰的戰爭》是由婦女新知基金會委託,為台灣本土首部反性騷擾的紀錄片,影片裡分別記載了4位身分不同、環境不同的女性在遭遇性騷擾事件時,歷經的心路歷程面貌和其所反映出的社會結構。
▲台北電影節《美麗少年》特別放映。
▲陳俊志導演出版作品《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於2011年,陳俊志導演跨足書寫領域,出版了《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一書。紀錄年輕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家庭悲劇。此書曾經由人力飛行劇團於2012年12月改編為舞臺劇於國家戲劇院演出,未來也預計將拍攝成影片,然而電影並未完成,陳俊志導演於2018年在家中過世,享年51歲。
台灣LGBTQ+重要推動者
陳俊志導演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電影製作,在電影拍攝之外也是一位熱心的社會運動者,在台灣的LGBTQ+權利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間接讓台灣成為了亞洲LGBTQ+權利保障的領先國家。
透過紀錄片、作品和社會運動,陳俊志導演不停地為LGBTQ+社群發聲,替弱勢爭取權益,讓更多人認識到他們的存在和需求。陳俊志導演的努力促進了台灣社會進步,並且引起了人們對議題的關注和尊敬。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