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的午餐讓社會更進步?這位大師來台推展「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

by Knowing
2017.12.09 08:47PM
是白吃的午餐讓社會更進步?這位大師來台推展「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是白吃的午餐讓社會更進步?這位大師來台推展「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這篇文章的首圖

(Philippe Van Parijs;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去年底,前台權會會長黃文雄去年建議第6屆雷震紀念講座,由研究UBI(Unconditional Basical Imcome 無條件基本收入)達30年的教授范巴赫斯(Philippe Van Parijs)主講。講座去年在12月於台北舉行4場。就此,UBI這個在國外先進國家已興起、廣泛討論的議題開始在台灣打開能見度。

如果覺得全民發放消費券很蠢,那UBI就是更有爭議的作法了,主張的學者認為,應該將GDP的10~25%平均分配給所有國民,甚至是不分貧富地分發。聽起來是無意義的撒錢,何況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簡直是亂來;然而,主張UBI的學者列舉了幾個理由,試圖說服大家接受這個看似很蠢的主意。

UBI不會讓人失去工作的動機

大家會想,無條件發放可支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補助會使人喪失找工作的動機,導致社會失去生產力;但其實很少人喜歡無所事事,大部分的人會去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如此一來更能活化人的價值。

讓年輕人有更大的議價空間

很多年輕人或沒什麼工作經驗的人為了求個溫飽會委屈自己做給薪條件差的工作,甚至完全沒有興趣的工作,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人才的活化,也使低薪過勞的情況加劇。UBI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們在找工作時有更大的議價空間。

為何不排富?

大家當然難以接受郭台銘等有錢人與赤貧人口領相同的補助。但,如果設下補助條件,一來須要監督成本,二來真正有需求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請補助,喪失救濟的機會。另外,設下補助門檻也可能形成「貧窮陷阱」。舉例來說,如果門檻設在年所得24萬以下,有些人可能就不想去做月薪兩萬塊以上的工作,社經地位永遠無法提升;不然就是做一些沒有登記在案的黑工,而為了公平,政府勢必要有專責部門去防止類似狀況,如上所述,需要監督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普遍瞧不起低收入戶的風氣之下,設下門檻會造成領補助的人被歧視。

解決家庭暴力

很多家庭暴力源自於貧窮、配偶失去工作。如果有UBI保障家庭基本的開銷,或許能減少家庭暴力案件,也就是事前預防,而非如現狀非得家庭暴力產生了才能做補救。

其他的疑慮

UBI當然只是個理想,因為花費鉅大,若非高稅額的國家是難以達成的,而且有很多疑慮,比如會否造成通貨膨脹、政府財政能否支應等等,無論如何,這個理想能促進大家去思考社會制度是否有更好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