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 華為自 P9 開始導入雙鏡頭設計,採用黑白搭配彩色的雙鏡頭,分別捕捉細節對比資訊與色彩資訊,構成相較一般手機相機更豐富的細節與色彩,而今年華為更進一步在既有的雙鏡頭添加第三鏡頭,使其一方面可說是彩色黑白雙攝、又可說是廣角標準雙攝,另外此次也在機背色彩大作文章,獨特的漸層色在一片前後雙玻璃機種當中也有著不落俗套的個性。
華為此次在 P20 的整體設計感已經大幅超越前幾世代,前後雙玻璃設計搭配金屬中框雖仍還有著主流,但幸好還有著獨特的藍紫極光漸層色提供獨一無二的個性;不過相機模組不同 P10 與 Mate 10 那樣與機身貼合,算是明顯的整個突出於機背外,不過看到其相機表現就會覺得能夠容忍。
P20 的機背使用 4 曲面 3D 玻璃,使邊角觸感圓潤,而玻璃與金屬中框的嵌合也展現高階機應有的密合感;正面則搭載一張 6.1 吋 18:9 FullHD+ 的異形屏 OLED 顯示器,雖未達多數旗艦機的 QHD+ ,但 OLED 呈現的色彩調性在這樣的大小也還有不錯的表現。
此外此次 P20 Pro 或許是內部機構位置或是玻璃強度考量, P20 Pro 的指紋辨識器配置在正面下方,一反近期多數手機為了強調正面螢幕佔比而把指紋辨識放在機身後方的設計,雖然因此略為影響正面螢幕佔比,不過並未太誇張,至於指紋辨識正面或是背面方便就看個人喜好與習慣,畢竟握持時拇指按壓的機身重心是筆者比較在乎的。
處理器部分,華為 P20 Pro 仍延續 Mate 10 的 Kirin 970 處理器,性能方面雖不及高通最新的 Snapdragon 845 ,不過除了基礎性能仍在當前相當充裕外,能源管理也是 Kirin 970 的拿手好戲,算是在性能與耗電量相當平衡的處理器,畢竟在 Android 多數 app 考慮市場主流的齊頭型開發策略下,旗艦級處理器與中高階處理器的差異往往在 app 中不甚明顯。
多數關注華為 P20 Pro 的消費者除了獨特的極光色外,應該是為了其集合 AI 與徠卡合作的三鏡頭設計,諸如先前所說,它一方面是黑白雙攝,又同時廣角+望遠的組合;原本華為的雙鏡頭配置就不同於市場以廣角搭配標準的組合方式,而是透過黑白加上彩色方式構成更豐富的細節與色彩,然而到了 P20 Pro 則更進一步進化,這也不光只是多一顆 3 倍望遠鏡頭而已。
P20 Pro 仍維持前一世代採用 20MP 單色元件作為灰階資訊的成像,然而在標準鏡頭部分,破天荒地使用一張 1/1.7 吋的 40MP 高密度元件,當然在手機當中雖為是最大型的元件,卻也遠超越現行旗艦機使用的 1/2.3 或是 1/2.7 吋元件;至於望遠部分則設定為廣角的 3 倍焦段,採用 8MP 元件;無論是廣角或是望遠,夾在中央的黑白元件都是主樣成像元件。
比起 40MP 高畫素,筆者認為較為重要的是此張大尺寸的感光元件所帶來的層次與細節資訊,畢竟在相同畫素下,元件越大也意味著影像的景深,層次感、或說是空氣感也往往會更好,在選單中可選擇 40MP 輸出,或是以 10MP 方式輸出, 以平常網路分享與實用性,筆者個人建議 10MP 足矣,同時也只有在 10MP 下才具備夜拍多框合成機能。
此次華為延續 Mate 10 強調的 AI 攝影輔助技術,可分析情境在自動模式下推薦拍攝模式,或是在拍攝後自動套用合適的後製處理,這對於不熟悉功能操作的消費者是相當便利的;此次還有一項重點就是針對夜間拍攝的手持夜景拍攝。
不同於使用低快門進行長曝光拍攝,手持夜景拍攝功能的目的並非取代長曝光,而是藉由在 4 秒之間連續拍攝並進行合成,藉此降低夜拍手振並提升細節、減少雜訊,算是多框合成的應用,與長曝光不同的是手持夜景無法實現光軌拍攝,要拍攝光軌題材仍須使用腳架搭配長曝光。
這項實用的功能也提升夜間手持拍攝的成功率,尤其是在一些不適合與無法使用手機腳架拍攝的場合,都可藉由手持成功拍下美景,只是要留意的是此模式並不支援 40MP 輸出,僅限於 10MP ,不過即便用於沖洗 4:6 照片, 10MP 也是綽綽有餘。
在實際拍攝之下,只要基本構圖沒有太大問題,靠著 P20 Pro 的自動功能,拍攝者不見得需要再把本來的照片進行後製,都可輸出相當吸睛的照片,畢竟現在雖有許多手機的照片處理軟體可使用,但若是拍攝完成的照片就幾乎是可用照片,也可省下不少事情。即便不使用景深合成拍攝,廣角焦段也相較一般手機相機有更好的立體感。
然而以筆者個人來說,原本在風景旅遊拍攝就鮮少使用中長焦段,而 P20 Pro 的 8MP 三倍焦段雖然相較其它品牌有更明顯的焦段差,但或許是缺乏防手振機制,即便在晴天有高反差的陰影環境,也常常會跳出需要將手機握持穩定的提醒,對筆者來說會覺得這樣的提醒有點煩,就較少使用長焦段拍攝,但話雖如此,成像品質還是不錯的。
不過回歸本質,要說讓手機挑戰單眼相機,在特定場合、情境下確實是有機會的,但要說用手機完全取代專業單眼,那恐怕就是無視先天結構差異的不負責任言論了,畢竟手機相機在先天機構上還是不同,同時光學等級也截然不同;然而對於不熟悉專業相機操作的一般消費者,與其讓他們操作專業相機拍照,使用手機拍出更容易出色的照片。
要說手機相機有哪些地方比較不足,還是在於缺乏真實的光圈機構,雖然多數手機拍照的使用者因為市場行銷的關係,多半追求以大光圈拍照,不過一旦有真實的可變光圈設計,則可依照拍攝的情境利用控制光圈,呈現不同的星芒、背景虛化效果等。
雖說在現在許多的效果可藉由軟體模擬方式達成,例如基於多焦點合成或是雙鏡頭搭配軟體的景深合成,但畢竟虛擬的效果與實際類比光學的效果還是有所不同,理解相機原理的人還是會感受到手機相機並非能滿足所有的需求。
不過在不懂相機的原理的前提下,由於數位相機缺乏如手機的進階智慧功能,對環境的白平衡、測光、物體的辨識能力遠不若新一代導入 AI 辨識的高階手機,舉例來說,在混合光源環境,單眼相機與隨身相機往往需要手動調整白平衡,但多數消費者並不知道該如何操作,但高階手機卻可多數情況在自動模式下提供正確的白平衡,也省下許多操作上的不便之處。
但不得不說,華為堅守彩色黑白雙相機的影像合成模式,確實是使手機拍照的品質達到新的里程碑,同時在 P20 Pro 導入已經是現行許多高階隨身機採用的 1/1.7 吋元件,也進一步使廣角拍攝的影像品質更為優秀,加上幫使用者省下許多後製時間的情境辨識技術,在多數旅遊隨拍已經能紀錄出色的影像。
雖然近期各家旗艦手機都在強調拍照,不過 P20 Pro 可說是在拍照這方面達到新的高峰,只要專心構圖就能得到出色的照片,只可惜標準版的 P20 並未採用 P20 Pro 的 40MP 1/1.7 吋元件,若想要有明顯超過一般手機拍照的影像品質,只能一口氣直上 P20 Pro 了。
● 相關話題:
徹底看懂P20 Pro厲害在哪? |
3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