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稍早,由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營運官萬颷與台灣媒體針對華為近期的戰略進行訪談;針對華為近日於手機出貨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關於此,萬颷認為比起總出貨量與市佔率,華為更看重在中高階市場的市佔率,畢竟唯有在中高階市場站穩腳步,才更能彰顯品牌對於消費者是有價值的,也意味著公司健康成長。
相較出貨與市佔率、華為更重品牌健康發展
萬颷表示,要增加市佔相當容易,只要將價格下殺、降低硬體規格配置,很快就能衝出一波市佔,但華為曾有慘痛的教訓,推出低規格的低價產品,雖繳出瞬間的亮眼成績,卻造成消費者體驗不佳,導致消費者購買一次後就不願再次購買,對品牌力有嚴重的傷害。
回到出貨增長,萬颷認為這是由於公司持續進行創新,以自行開發的軟體與硬體相輔相成,為客戶提供良好的體驗;華為光是在 2017 年就投入達 896 億的研發金額,佔整體研發的 14% ,在業界的研發投資也是全球排名第六高,同時華為較硬體也不敢輕忽軟體開發,有一半資源投入在軟體開發上。
萬颷認為,硬體固然重要,不過從華為最近的產品與體驗創新,有許多都是在軟體與體驗層面所帶來的變革,像是針對系統底層的最佳化,相機演算法技術的提升等,如 P20 Pro 所搭載與徠卡合作的三鏡頭技術,就牽涉相當複雜的影像演算,華為除了影像演算,也活用 AI 功能提供更多的智慧化拍照體驗,萬颷認為在相機的領域,軟體演算法更容易產生差異化。
較硬體規格,軟體、系統最佳化更能創造產品差異化
華為除了開發以外,也進行深度的市場研究,分析接下來 3-5 年的趨勢,並同時與開發部門進行前端技術研究,這也是華為在新產品能夠持續帶來創新的原因;補充昨日與聊到的情況,華為的榮耀系列某種程度就是有著導入最新技術、獲取市場接受度並作為未來 P 與 Mate 系列技術的開發導向。
關於裝置型態,萬颷表示,近期許多高階手機所具備的全螢幕、無線充電、防水以及升降鏡頭設計等,都有可能會出現在接下來的裝置上;但萬颷補充,這些技術使用的硬體多半不是手機商自行開發,單純以這些趨勢很難進行差異化,且未來各家的硬體面差異會越來越小,反而是軟體體驗才更能產生差異化。
此外, Android 手機市場雖有不少品牌傳出將一改先前雙旗艦系列的做法,改以一年一旗艦因應高階機市場縮減的現況,不過華為將 P 系列與 Mate 系列有各自的產品定位與使命,現階段仍會維持一年雙旗艦策略。
開拓女性市場與強化客戶溝通是接下來重點
而華為接下來裝置的開發重點,除了持續進行使用體驗的提升外,華為也有意開拓除了當前以男性為主的商務市場外的女性市場,除了柔和的色系外,接下來也會有強調自拍的新機在台灣推出;另外也針對如歐洲等重點潛力市場的中高階機種進行強化,希望提升在中高階市場的品牌力。
另一方面,萬颷也省思華為目前的市場情況,坦承華為目前在客戶溝通方面處於弱勢,期許能夠將華為的創新功能推廣給使用者,讓他們能感受華為裝置的便利生活,例如先前發表的 GPU TURBO 技術能為遊戲帶來更好的體驗,以及 AI 相機的便利性。
5G 終端上市時程不變
至於先前謠傳華為將會提前 5G 終端裝置的推出,萬颷表示,華為並沒有計畫改變 5G 終端裝置的時程,因為裝置的推出還是需要考慮到服務是否上線,若政府、電信業者還未開放 5G 服務,提前推出設備的意義不大,但華為的終端開發進度相當順利,可望在 5G 服務開通後推出具 5G 技術的終端。
對 5G 採開放態度、多元合作共創 5G 市場商機
提及 5G ,華為本身由於具備網通、終端業務,也是 5G 標準 Polar 馬的重大貢獻者;華為對於 5G 的定位在於能夠成為全球通用的單一標準,解決連續幾世代技術跨國跨區的銜接問題。
同時華為對於 5G 產業也採取開放態度,雖本身仍持續開發 5G 相關的網通晶片,但也不排除在旗下產品採用它廠如高通、聯發科的晶片產品,以及與其它基頻技術業者進行相容性測試,畢竟 5G 的市場也需要業界共同先將市場做起來,才能使技術發展與推廣更順遂,並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與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