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Image 在 2015 年推出 GR II 之後,已經許久未有 GR 系列的消息,不過市場上一直有各類傳聞指出 GR 將重出江湖,在今年秋季, Ricoh Image 正式宣布 GR III 的到來,一方面鼓舞了 GR 的死忠粉絲,然而維持 APS-C 片幅的設計卻也讓不少對規格有所執著的玩家不滿。
稍早台灣 Ricoh Image 與 Pentax 總代理富堃邀請到 GR 開發者訪台,針對 GR III 設計理念分享,同時也帶來當前的試作原型機供動手操作,不過由於日本人對於原型機的要求較嚴謹,且同時原型機仍舊是作為吸取意見在有限度的情況下持續調整之用,僅能提供操作而無法插卡拍照。
稍晚當日的 GR III 設計師理念訪談將會另行整理成一篇獨立內容:請點此
GR III 維持 GR 家族由底片進入數位之後的黑色磨砂處理外型,乍看下與 GR II 近似,不過實質上已經是一台從 0 開始開發的全新機種,從機身的設計、光學元件、操作模式等特性進行重新設計,但是對於 GR 數位機的使用者,仍可在一握持就感受到 GR 家族以追求極致街拍的緊湊感。
較筆者個人手中的 GR 紀念機(照片墨綠色)進行直接對比, GR III 顯然在寬度更為緊緻,甚至比起 1996 年的 GR1 更小巧一些,機身尺寸與 GRD 家族更為接近,不過受限感光元件與光學所需的先天限制, GR III 厚度仍與 GR 相仿。
同時 GR III 的光學設計已經重新設計,採用更簡化的 4 群 6 片結構,與 GR 、 GR II 的 5 群 7 片完全不同,伸出鏡頭的長度也略短,也由於鏡片群重量減輕 GR III 帶來更快的對焦速度,此外光是一般對焦模式已經達到 GR 、 GR II 超近拍模式的 10 公分水準,超近拍模式甚至可達 6 公分,大幅提升創作的實用性。
雖然 GR III 維持 GR 可搭配鏡頭環套件進行擴充的特色,然而 GR III 的光學設計與 GR 、 GR II 完全不同,故考慮 GR III 的轉換與搭配,使用不同的套環口徑設計,與 GR 先前的套環完全不相容,也可避免消費者硬套用 GR 的配件導致光學不相容的情況。
此外, GR III 此用全新世代的 24MP APS-C 無低通元件,未採用 35mm 全片幅元件的關鍵是在於要維持 GR III 的緊湊口袋尺寸,若使用 35mm 片幅元件則會由於元件、光學原因使機身無法維持尺寸。
雖未能使用 35mm 全片幅元件,除了這張全新的 24MP 元件具備焦平面相位對焦外,也提升高 ISO 可用度,更重要的是導入 Pentax 專利的 SR 元件防振技術,以及防摩爾紋模式、 DR II 超音波除塵模式,不過機身卻未因此變大,在機身的結構工程也延續 Ricoh 與 Pentax 雙方對於緊湊的極限。
在機身的操作結構 GR III 也進行刷新,機頂的部分取消內建閃光燈,但保有熱靴,畢竟以 GR III 的設計定位,在提升高 ISO 之後,可在昏暗的環境中以高 ISO 的方式創作,對於閃光燈的需求也會因此下降,更何況不少 GR 創作者在接拍的過程鮮少使用閃燈,藉此使機身更為緊湊也是可理解。
案件布局部分, GR III 也作出調整,保有前轉盤、長方形快門、模式轉盤鎖定器等設計,後方按鍵除了因應機身縮小整體往右外,方十字鍵左上的 AEL-AFL 與 C-AF 轉盤,換成面積較小的 Fn 按鍵,此外十字鍵外圈也加入後轉盤的設計,使其成為雙轉盤,同時拇指區的曝光鍵也被取消,現在則需透過 ADJ播桿或後轉盤。
同時,機身側面少了閃燈鍵的同時,側邊的快捷鍵由原本的預設風格模式改為無線傳輸的開關,但仍可在設定中進行客製化定義,依照筆者個人習慣應該會改為習慣的攝影風格。
操作體驗部分,此次 GR III 仍維持熟悉的操作方式,不過曝光值快捷鍵被取消,常用曝光值調整的玩家可能要自己調整一下按鍵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採用觸控螢幕,可更快速的用於選擇焦點,或是給予不熟悉相機操作的朋友可開啟類似智慧手機的指控拍照。
(近拍模式進化到 6 公分,實際最近拍攝的近物大小如上圖)
對焦速度方面,受惠於混合對焦系統與更輕盈的鏡頭,最大的提升點不在於一般光線良好環境的對焦速度,而是在較複雜的環境的合焦時間被縮短,此外對焦距離縮減到 6 公分,對於喜歡拍攝淺景或是小物的玩家也有更好的拍攝彈性。
簡單的結論, GR III 在追求緊湊機身與高影像品質的前提下,翻新了光學引擎與整體的機身設計,帶來更好的對焦性能與近拍能力,同時因應全新世代的操作習慣,仍以打造單手最好的操作感作為理念加入觸控。
GR III 預計在 2019 年春季上市,當前預估的價格約 1,000 歐元,推估應該正式價格會落在台幣三萬元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