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在一年前首度推出電競品牌 ROG 的第一款手機 ROG Phone ,強調從外觀設計、性能滿足電競玩家需求,並可搭配各類周邊化身遊戲機中樞,當時顛覆不少消費者對華碩手機的印象,而在華碩宣布手機部門重整後, ROG Phone 不僅繼續續存,且被視為重點產品,今年華碩推出新一代的 ROG Phone II ,不僅保有第一代為遊戲而生的風格,更再度進化。
▲包裝外盒
▲外包裝仍為獨特的設計
▲包裝的三個面各別為手機、 AeroActive Cooler II 與配件盒
▲機背承襲第一代 ROG Phone 的風格
ROG Phone II 的設計風格承襲前一代 ROG Phone 特色,機背偌大的 3D 立體玻璃下,以近期 ROG 黑色搭配電漿橘配色作為主視覺,並輔以銀色的圖騰構成,乍看下類似前一代 ROG Phone 的風格,不過仔細比較還是相當不同,原本電漿橘的散熱網面積小了許多,並由於使用螢幕下指紋辨識,後方也不再有指紋辨識器,閃光燈則增設到兩個。
▲多功能連接埠預設裝有防塵蓋
ROG Phone II 也承襲前一代獨特的雙介面設計,除了一般手機常見的底部 USB Type-C 連接埠,另外在機身側面亦有一組整合周邊連接介面與 USB Type-C 的複合式連接器,平時可使用橡膠保護蓋蓋住避免如落塵一類的影響,不過筆者覺得若能在手機本身設計有收納橡膠護蓋的地方,或是採用滑蓋機制設計,畢竟額外的護蓋還是很容易遺失。
▲雖為 FullHD ,但支援 120Hz 與 1ms 反應速度
不同於前一代 ROG Phone 使用液晶顯示器, ROG Phone II 搭載 6.59 吋 19.5:9 的 2,340 x 1,080 解析度 AMOLED ,官方公布的螢幕占比為 84.5% ,具備 120Hz 的更新速度與 1ms 的反應速度,同時還有 600nits 亮度、 108% DCIP3 廣色域等特色,當然也因為採用 OLED 面板, ROG Phone II 亦為首款具備螢幕下指紋辨識的電競手機。
▲ Air Trigger II 的位置有刻印
作為新一代的華碩電競手機, ROG Phone II 也承襲 ROG Phone 獨特的隱形按鍵設計,使橫握遊戲可提供額外的機頂鍵,然而此次導入新硬體的 AirTriggers II 技術,較第一代降低觸發後的振動回饋延遲感,使其雖為虛擬鍵但更接近實體按鍵的操作體驗。
▲保有耳機孔設計
▲搭配 AeroActive Cooler II 可在橫握的下方提供另一組耳機孔與 USB Type-C 孔
同時 ROG Phone II 在設計上也保有 3.5mm 耳機孔,除了不用擔心無線耳機玩遊戲的影音不同步問題,也方便玩家搭配語音聊天或是直播;此外若是在橫握下,也由於維持複合式連接器設計,可直接透過 USB Type-C 充電外,避免線材干擾右手握持,亦可接上盒裝的 AeroActive Cooler II ,提供橫握時由下方提供充電與耳機孔。
▲橘色的網狀部分是有散熱效用的
▲ AeroActive Cooler II 可降低約 5 度溫度
性能方面, ROG Phone II 雖不像前一代 ROG Phone 使用特規時脈的處理器,不過由於採用的平台 Snapdragon 855+ 仍較常規的 Snapdragon 855 有更高的時脈設定,輔以3D Vapor chamber 熱導板與 Underfill 導熱介質,號稱可達到處理 7.5W 功耗廢熱,此外再裝上 AeroActive Cooler II 開啟風扇後,能夠進一步降低約 5 度的溫度。
▲ Aero 保護殼
▲安裝後的重點保護
▲ Aero 保護殼不會干涉 AeroActive Cooler II 安裝
此次盒裝中也提供了簡易的 Aero 保護殼,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ROG Phone 2 直接刮傷與降低掉落的直接衝擊,不過畢竟不是全包覆,若希望手機防護性更好則仍需要搭配額外的保護殼,不過至少盒裝內的保護殼並未與機身的多功能擴充埠產生干涉,仍可順利安裝 AeroActive Cooler II 。
▲ CPU-Z 仍顯示 Snapdragon 855
雖然當前的手遊鮮少將處理器長時間維持在滿載的情況,且 Snapdragon 855+ 是採 7nm 先進製程平台,不過也別忘了即使是持續在中高負載運作,溫度也會持續上升,高溫會造成處理器進入保護機調低時脈,連帶也會降低性能表現,如此一來就會影響遊戲體驗,故前一代就特別強調散熱系統的 RPG Phone ,進化到 ROG Phone II 也不敢輕忽散熱。
▲安兔兔(未安裝 AeroActive Cooler II )
▲安兔兔(安裝 AeroActive Cooler II )
雖然安兔兔並非超長時間的連續測試,不過由於測試軟體的目的多半會在特定環節壓榨處理器極限,即便 ROG Phone II 在一般狀態下就已經交出達 39 萬分的表現,然而裝上 AeroActive Cooler II 之後,一舉突破 40 萬分表現,也顯示即便只是短時間的測試,加入被動散熱仍有顯著的性能影響。
▲遊戲以外的生產力性能表現也不俗
且除了 Snapdragon 855+ 之外, ROG Phone II 的其它規格也相當高級,搭配達 12GB 的 LPDDR4X 記憶體,台灣版本為單一 512GB UFS 3.0 儲存,也使得 ROG Phone II 在多工與內容存取比起一般旗艦機更快。
▲桌面主視覺仍相當的酷炫
軟體功能部分,此次 ROG Phone 2 的視覺風格也延續前一代 ROG 電競風,但就不像 ROG Phone 啟動 X 模式後桌部還會有啟動特效,畢竟回歸現實層面,動態桌布雖酷,但也不過是額外消耗資源而已。
▲多數與遊戲相關的設定都在 Armoury Crate 內
此次 ROG Phone 把主要與遊戲性能相關的設定與機制全部統整在單一的 Armoury Crate 介面中,包括開啟 120fps 更新、勿擾模式等,而筆者認為,對玩家相當重要的還有可禁止裝置的網路自動切換,因為現在電信商會提供免費的 WiFi ,但有時公眾 WiFi 需要額外的登入,或是頻寬被占滿,若自動切換就可能造成遊戲斷線。
▲相機模組與 ZenFone 6 配置相似
或許是為了產品差異化,相機功能並非 ROG Phone 2 特別強調的機能,不過 ROG Phone 2 的相機模組仍採用與 ZenFone 6 相同的 48MP 加上 13MP 超廣角元件,只是沒有複雜的翻轉機構;大致上拍照的品質不會太差,雖對比當前類似價位(指以台灣上市的版本的價格)的旗艦機種仍有些許落差,不過畢竟 ROG Phone 2 重心是電競,這樣的結果還是可接受的,另外依照華碩近期慣例,應該一陣子就會針對相機進行軟體升級,或許發貨之後影像品質又會因為軟體更新而繼續提升。
▲ 6,000mAh 電池幾乎是不少小尺寸旗艦機兩倍的電量
電池續航力也算是 ROG Phone II 的拿手好戲,高達 6,000mAh 的超大電池幾乎是不少小尺寸旗艦機兩倍電池容量,加上螢幕解析度並未刻意拉高到 QHD+ 、仍是實用為主的 FullHD+ ,筆者曾在出差後將手機放置將近一周(註:並未放入 SIM 卡、但維持 WiFi 連接)待機,仍有一半左右的電力,這也表示對於非重度使用者,甚至外出整天也不需進行充電。
▲包裝包含 USB Type-C 介面的 30W 充電器
為了因應加大的電池, ROG Phone II 在充電技術也支援 30W 快速充電,雖在業界中不算特別高的充電速度,但符合高通 QC 4.0 規格與公規的 USB PD 兩項常規的標準,這也表示 ROG Phone 2 可搭配一些採用 USB PD 規範筆記型電腦的充電器進行快充,而在盒裝也大方提供 30W 的 USB Type-C 介面充電器與不織布充電線。
▲ ROG Phone II 是一款與眾不同、不落俗套的旗艦機
在歷經第一代 ROG Phone 的經驗, ROG Phone 2 可說是再度將" Geek Phone "發揚光大的機種,不走市場主流旗艦機的超薄、複雜相機風格,而是將 ROG 電競精神複製到一手能掌握的智慧手機,為手遊玩家提供極致的殺敵利器。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