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體式的嘖耳 J.Ear 到模組化的鎖耳 S.Ear , OTCM 想要呈現怎樣的真無線體驗?

2019.12.27 05:59PM
照片中提到了O: OTCAN、OTC、OTCM,包含了鴨、鴨、喙

在去年底於台灣群募平台嘖嘖推出第一款一體式真無線耳機嘖耳 J.Ear 後, OTCM 靈聽再度推出第二系列的真無線耳機產品、採用模組化設計的鎖耳 S.Ear ,不過對很多耳機玩家而言,自一體式變成分離式設計似乎是一種退化,而在計畫還未上線前已經與 OTCM 做過初步的理念訪談,而隨著群募上線、原型產品更為成熟,筆者也再次與團隊進行訪談。

鎖耳 S.Ear 的分離式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設計的彈性,因為一體式設計的嘖耳 J.Ear 會由於空間限制,對單體配置、電池等都比較受限,也不用說較突出的設計對於特定耳型的玩家不太容易配戴以及有掉落的隱憂;而 S.Ear 則拜分離機構設計,能夠在單體的配置更為彈性,像是此次爆裂版採用的靜電、平衡電樞、動圈混合,就難以以一體式機構呈現。

照片中提到了OTC

▲複合雙單體與三平衡電樞配置可選擇 S 型耳模

在協力廠商的合作之下, J.Ear 除了傳統的全耳模設計以外,還提供全新的 S 型客製耳機外觀,S 型耳模是源自歐洲助輔聽器的設計規範,對比傳統全模能夠減少 40% 的立體空間與齋蓋面積,重量能減少約 30% ,藉由下耳道與上緣的上頂點兩個點支撐,甫以弧形的中耳廓,尤其搭配 S.Ear 的模組。

照片中提到了OTO,跟跟踪點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設計、產品

▲藉由 S.Ear 耳機搭配 S.BTR 模組,耳機可穩定的固定在耳上服貼不晃動

而後進一步經由線材與模組重量,對耳機施加合宜的下壓力,能夠使 S.Ear 穩定且服貼的定在耳上,保有與全模相同的 100% 支撐性。藉由 S 型結構使耳機不再使耳模佔滿耳朵空間,提供較通風的佩帶體驗,但仍能穩定貼合耳朵。

照片中跟波特蘭木材有關,包含了身體飾品、身體穿甲首飾、首飾

▲左為 S 型耳模的複合雙單體,右為傳統耳模複合雙單體

不過也由於內部體積縮減,加上 S 型形狀限制,現階段圈鐵二單體、三平衡與五單體電樞版本都可選擇傳統耳模或是 S 型耳模,然而此次的爆裂版,則由於單體數量較多且負責,現階段評估仍在努力安裝至 S 型耳模,不過前題是即便未來能夠調整出合適的空間分配,可能也會對耳型限制較多。 

照片中提到了OTCM,包含了貝殼、貝殼、特寫

▲ S 型耳模與傳統耳模的五單體版本(註:僅有複合雙單體會提供零售的公模版本)

在調音方面, OTCM 除了圈鐵雙單體以外,此次三單體、五單體與爆裂版在基礎調音不再往主流流行的風格靠攏,而是選擇專業監聽的平滑曲線,若將耳機主體搭配較中性的線材聆聽,聲音甚至會略帶冷冽感,有意與原本 J.Ear 活潑熱鬧的風格做出區隔。

照片中包含了微距攝影、甲蟲、甲蟲、攝影、微距攝影

▲爆裂版最終加入動圈單體,整體模組體積目前還難以裝入 S 型耳模中

目前圈鐵雙單體、三單體與五單體等產品的單體配置已經大致定案,接下來就僅有在消費者體驗會持續聆聽消費者意見後進行微調,但爆裂版目前仍在調整中,最原始的規劃採用雙靜電、四平衡電樞設計,不過目前的試聽機已經加入動圈單體強化低頻表現,然而據稱靜電單體的數量也可能會調整,最終單體配置要等待農曆年後才會決定。

照片中跟Tingsryds AIF有關,包含了光、音響器材

▲ S.BTR 模組採用耳後掛設計(照片仍為測試用原型)

至於在真無線模組此次 S.BTR 部分, OTCM 雖然在開發階段也評估過多家廠商的方案,但最後仍與瑞昱再續前緣,主因仍是瑞昱的平台對 OTCM 來說提供較多彈性,也願意提供 OTCM 更多的藍牙相關技術支援,對於新創小規模的 OTCM 也更能專注在產品本身的開發。

瑞昱的平台除了基於藍牙 5.0 的低延遲真無線技術以外,也可支援左右獨立與裝置連接的獨立模式,相較傳統的中繼模式更為穩定,且雙耳都可作為主機,此外還具備音源補差點程式(也就是音質修正/補差點技術),能夠將藍牙的有損音訊重新進行補差,而 OTCM 也藉由瑞昱藍牙平台的功能,在基本音質刻意略偏暖底,使搭配 S.Ear 耳機能有中性的聽感。

照片中包含了音響器材、音響器材、字形

▲ S.BTR 將提供 MMCX 與 2Pin 兩種版本供選擇

雖說市場上也有與 S.BTR 類似外型設計的耳後掛模組產品,不過 OTCM 也秉持著盡可能提供消費者最好的使用體驗,從外觀、細節到機能都設法與相似產品差異化;其中與耳機連接的線材除了使用 12 芯無氧單晶銅,也刻意延長耳後掛的線材長度,使模組配戴後能夠為在耳朵的後下方,使其更為穩定,正式版也會在線材外加上塑型記憶鋼絲,使其緊扣耳後。

照片目前沒有任何適合的說明

▲ S.BTR 內側有兩道凹槽減少與肌膚的接觸

外殼設計雖然乍看下面積不小,不過內側透過流理設計方式,添加兩道凹槽設計,使 S.BTR 實際上與肌膚接觸的面積僅有 4 成左右,同時兩道凹槽不僅可提供通風感,下方的凹槽也能夠提升麥克風的收音效果,對 ENC 環境降噪或是通話的品質都能提升。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設計

▲ S.BTR 模組具備雙 MEMS 環境降噪功能

由於 S.BTR 相對一體設計的 J.Ear 空間設計限制更少,除了電池容量可加大外, S.BTR 模組也得以將混音線路的電路與藍牙主線路分開,能夠降低彼此的干擾,同時還搭載雙麥克風,搭配瑞昱的平台方案提供環境降噪 ENC 功能。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把 S.BTR 搭配任何的耳機,都能使耳機具備 ENC 功能,使聆聽者減少環境噪音產生的干擾。

其 ENC 環境降噪是透過一具全向式 MEMS 麥克風與一具單指向 MEMS 麥克風進行收音,全向式麥克風主要是蒐集以耳朵為中心的廣域環境音擷取,而單指向性麥克風的收音范為則進一步以人耳為中心的 20 公分內空間收音,藉由雙麥克風收音的藍本進行基礎環境噪音降噪。

照片中跟北歐抵抗運動有關,包含了微距攝影、攝影、微距攝影、巨集

▲底下的 MMCX 端子可進行類比輸入以及結合藍牙進行二路混音

同時, S.BTR 還保有 J.Ear 備受好評的雙工功能,透過混音電路技術,可自 S.BTR 尾段的 MMCX 端子進行類比輸入,除了不需移除模組即可在關閉藍牙功能之下聆聽高階播放機的類比音訊,並可將 MMCX 類比輸入與藍牙進行混音,適用於如舞台表演等需要雙路聆聽的情境。

照片中包含了特寫、特寫、音響器材

▲雖然金屬按鍵可壓下,但實際上是不需按壓的觸控鍵

其它方面, S.BTR 在操作設計並未使用觸控板或是物理鍵,採用可按壓的金屬的觸控鍵,實際上是純觸控觸發,不須壓下按鍵即可觸發;而充電則是透過與 J.Ear 相同的磁吸多點式電子接點介面,未來會搭配磁吸充電組與硬式收納盒讓消費者使用,充電組將使用 USB Type-C 取代 J.Ear 的磁吸設計,呼應多數消費者簡化線材的使用習慣。

S.BTR  的真無線模組設計,也讓 OTCM 能作為提供已有高階耳機的玩家將原本有線耳機無線化的能力; S.Ear 的模組不僅具備真無線連接,也包括通話與進行 ENC 基本環境降噪用的雙麥克風,只要安裝到具備 MMCX 或是 2Pin 可換線的耳機,馬上就可從有線耳機變成真無線耳機。

照片中提到了C.、…..,包含了電子配件、電子配件、產品設計、汽車、產品

▲ S.BTR 將混音線路分離,同時在上蓋與底座的中間加入防水膠條

而且 S.Ear 與 S.BTR 模組都進一步強化防水性能,可達 IPX6/7 ,除了 S.Ear 耳機主體與 S.BTR 模組都加入一層防水用的橡膠隔離層,為了確保整體使用的可靠性, S.BTR 雖在輸出可選擇 MMCX 或是 2Pin ,但輸入端子僅提供 MMCX ,因為目前 OTCM 團隊僅在市場上找到具防水能力的軍規 MMCX 母座,而 2Pin 端子母座則未有通過認證的產品。

照片中包含了金屬、攝影、微距攝影、金屬、巨集

▲ OTCM 的軍規 MMCX 母座具備防水認證

此次也試聽了當前版本的 S.BTR 模組搭配的 S.Ear 爆裂版工程機,其聲音相當中性而細膩,不過筆者也發現在中偏低頻會有一個頻段出現凹陷的現象,與 OTCM 溝通後,他們表示這是由於目前的工程機在單體安裝時先以容易安裝為優先,使得動圈模組偏前、靜電模組偏後,而動圈模組的聲音反應速度較快,導致其負責的低頻聲音會較快,導致凹陷情況。

照片中包含了微距攝影、甲蟲、甲蟲、攝影、微距攝影

▲爆裂版目前單體配置仍在調整中,至少確定會優先改善當前中偏低頻特定頻段凹陷問題

他們也在先前的消費者試聽活動以及與專業使用者、店家代表試聽後發現這個狀況,表示第二版的測試機會重新將單體的位置進行調整,動圈單體會與靜電單體對調,而後再抓出單體的黃金距離,使凹陷感能夠消除。

照片中跟盧森堡Creos有關,包含了特寫、頭戴式耳機、特寫、首飾、身體穿甲首飾

▲ S.Ear 將在明年下半年有升級版本

除了 S.Ear 產品計畫之外, OTCM 也規劃在 2020 年下半年進行一體式的 J.Ear 升級計畫,屆時將會採用瑞昱新版藍牙晶片,還有針對內部使用的單體、元件等微調,不會因為分離式設計的 S.Ear 推出後,就把原本一體式的產品終止開發,若是偏好一體設計的玩家,可期待明年下半年升級之後的芯 J.Ear 。

▲模組化的 S.Ear 進一步以更高的空間彈性打造更極致的聆聽體驗

S.Ear 的出現,對於希冀能有高階真無線耳機的玩家無疑是個機會,除了 OTCM 推出五單體與爆裂版等頂級配制的選項外, S.BTR 模組更能提供玩家將既有或是個人偏好的可換線耳機變成具備環境降噪的真無線耳機的可能性,雖說距離產品正式推出還要一段時間,但若時間允許,不如就參加他們的體驗活動親耳聆聽再下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