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 Google 一同推廣的武漢肺炎接觸追蹤技術是甚麼,透過藍牙聯盟成員的筆記幫大家了解

2020.04.13 02:12PM
照片中包含了藍牙本地化、藍牙、藍牙特別興趣小組、低功耗藍牙、物聯網

面對武漢肺炎造成的全球性災難,科技公司也紛紛貢獻一己之力,而在 4 月 10 日蘋果與 Google 發表共同聲明新聞稿" Apple and Google partner on COVID-19 contact tracing technology ",攜手透過基於藍牙的追蹤技術協助使用者判明是否有可能接觸武漢肺炎患者。不過對一般人來說,雙方的共同聲明猶如霧裡看花,到底這項技術會不會有隱私權爭議更是許多科技人士關注的重點,而藍牙聯盟會員 Ernest Chiang 日前針對蘋果與 Google 公開的相關文件撰寫了一篇相關的筆記,自隱私權與技術層面探討雙方針對武漢肺炎的藍牙追蹤方式。

以筆者觀看 Ernest Chiang 整理的資料筆記的理解,蘋果與 Google 使用的 Contact Tracing (暫譯為接觸史追蹤技術)的重點是紀錄雙方接觸的履歷,並盡可能避免影響個人資安,其特質是採用藍牙特性中的廣播功能、趨近感測為基礎,透過廣播功能當中的  RSSI value 為主體,然而 Contact Tracing  接觸史追蹤技術除了不包括對方身分資訊以外,亦無進行定位與傳送定位資訊等行為,藉此降低資安與個人隱私的疑慮。

接觸史追蹤技術是使用具備藍牙技術的設備作為載體,透過藍牙低功耗 Bluetooth LE 當中的趨近偵測特性與資料廣播為基礎,輔以定義資料交換機制實現 Contact Tracing 的目的,在 BLE 的特性當中,約可提供實際最遠 10 公尺左右的藍牙資料資料交換(完美環境理論值約 15 到 40 公尺),同時藍牙標籤將在每 15 分鐘自動變更,減少被鎖定識別的隱私風險,藍牙低功耗的理論感測距離也相較一些範圍更廣的技術如 WiFi 或電信基地台容易區分是否為近距離接觸,畢竟若廣播範圍若達 100 公尺,涵蓋人數將大幅增加,但若以武漢肺炎特性可能不會有那麼廣的散播距離,亦可能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照片中提到了範圍廣佈的Beacon、採用藍牙技術的Beacon應用正、徹底改變人們對於連線及資訊,包含了在廣播上聊天、顯示裝置、數碼展示廣告、投影幕、投影機

▲ Contact Tracing 接觸追蹤活用了趨近偵測與資料廣播的特色,藉由廣播技術的特性紀錄雙方曾接觸的事實

在實際使用時,使用者需要經過同意系統平台才會開始進行 Contact Tracing 接觸史追蹤技術服務,當雙方進入感測距離後,平台會留下雙方的接觸紀錄,不過也僅做為紀錄雙方曾有接觸的紀錄,經過廣播傳送的資料不包括對方的身分與接觸的地點,確保雙方保有彼此的隱私。

至於資料還分為自動廣播資料與經過同意的回報資料兩種,前者是作為 Contact Tracing 接觸追蹤廣播給附近的其它設備使用者,作為雙方曾在一定距離之下接觸的紀錄,但交換接觸資料的彼此與蘋果、 Google 都不會知道細部資訊,僅在裝置留下曾接觸過的事實紀錄。

主動回報資料則是需搭配衛生組織提供的回報系統執行,在確診者同意之下會把確診者的加密資訊通報給公眾衛生系統的雲平台,使雲平台能夠通報該名回報者確診武漢肺炎的事實,進而讓其它曾與武漢肺炎確診患者接觸的使用者在裝置端得知曾接觸的事實,但獲曾與確診者接觸的使用者仍無從得知確診者的資訊與接觸的時間地。

以白話來說,透過這套基於藍牙廣播與趨近偵測特性的 Contact Tracing 接觸史追蹤系統,使用者僅會知道"是"或是"否"與患者曾接觸,但不會知道"何時"、"何地"、"與誰"接觸,這套平台就是一套只陳述" Yes or No "的系統,同時蘋果、 Google 與一般公眾都不會因為系統設計得知武漢肺炎確診患者身分,確保不會因此造成公眾獵巫行為。

若對蘋果與 Google 所採用的進一步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可觀看由 Ernest Chiang 撰寫的原始文章:筆記:COVID-19接觸追踪技術

 

3 則回應

  • 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BLE Beacons掃瞄極限:(Tag以秒發送計)
    ~100 nodes/30s,<500 nodes/100s

    Android手機現行的掃瞄限制:
    一定要開啟著螢幕才能掃瞄,OS底層間中會在長時間掃瞄後不回報重複結果
     
    以疫情只要接觸15秒即可經飛沫傳染的情況下,BLE追蹤還只是聊勝於無
    2020-04-13
  • 其實就基地台發現連結手機數量過多就細胞簡訊提醒儘速保持距離與遠離就好囉
    2020-04-13
  • 其實就基地台發現連結手機數量過多就細胞簡訊提醒儘速保持距離與遠離就好囉
    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