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公司成立,1996年提出動態二進位指令轉譯的CMS(Code Morphing Software)相關專利,1997年Linus Torvalds遠渡重洋從芬蘭遠赴美國矽谷,1998年CMS專利生效,到1個月後微處理器報導(Microprocessor Report)揭露其全貌,Transmeta就一直蒙上一層厚厚的神秘面紗,也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與熱切的期望。
-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Transmeta
- 公司成立時間:1995年
- 公司消失時間:2009年(被Novafora併購)
- 員工人數:300人
- 最具象徵性產品:Crusoe
- 由盛而衰的轉折:Efficeon
- 未能實現之遺憾:一堆留在簡報上的未來Efficeon
但從2000年1月19日的Crusoe首度產品問世後的9個月,營收也僅有382萬美元。在2000年11月7日那場IPO大戲前,Transmeta早已累積了將近1.5億美元的虧損,並沒有發大財,反而還虧大錢。
從2003年10月14日的第二代產品Efficeon發布會簡報,上面列出的產品價格,就不難想見這3年多來,缺乏效能競爭力的Transmeta只能低價促銷的慘況,也難怪損失金額只會持續擴大,不見好轉。
按照原先的產品時程表,該被列上去的是「Next Generation Crusoe」,而不是Efficeon。產品命名從「魯濱遜漂流記的倒楣主角Robinson Crusoe」改為隱喻「效率(Efficiency)」並向Intel Xeon「致敬」的命名,隱約聞到Transmeta想「改運」的企圖。
超長指令集(VLIW)處理器的最大優點就是「簡單」,如不須考量回溯軟體相容性(反正CMS也一定要跟著改版),直接倍增指令包長度、加倍可同時執行的指令數量,就是提昇效能的最快途徑。
當然天底下絕對沒有這樣的好事,該著手強化之處還是一個都少不了,如L1指令快取和L2快取容量也隨之倍增,指令管線結構亦有所調整等等。
將x86指令轉換成VLIW處理器原生指令的CMS也須配合改版,動態編譯的最佳化次數,從2階段擴展為4階段,讓「最被經常執行的程式跑得更快」。
不過Transmeta依舊維持其「將複雜度轉嫁到軟體」的優良傳統,晶片面積和類似製程與電晶體數量的競爭對手相比,依然迷你許多。Efficeon先後有台積電0.13µm(119mm²)和富士通0.09µm(68mm²)版本,TM8x20則是小型晶片封裝版本,更適用於更緊緻的系統。
原本在前代Crusoe已享有的高度整合優勢,在Efficeon進一步整合了AGP 4x介面,支援DDR400記憶體,引進AMD K8的HyperTransport匯流排,可相容AMD HT介面的南橋晶片。
搭配整合GeForce4 420 Go繪圖核心的nVidia nForce3 Go南橋晶片組,將處理器加上晶片組的總體封裝面積,最多可縮小到Intel Centrino的四分之一,更便於打造更小型的系統。
在Crusoe既有的LongRun電源管理技術之外,0.09µm製程的Efficeon新增LongRun2,可動態監控調整啟動電晶體的最低導通電壓(Vt,Threshold Voltage),降低漏電流(Leakage)。
但儘管Transmeta看似付出了不少努力,即使在「最具效能/功耗比」的7W,也無法對Intel Pentium M佔到多少便宜。更何況,除了晶片以外的技術,從散熱、機構、電路板、螢幕、電池等相關技術,也都持續在進步,絕非少了Transmeta這間「矽谷最重要的公司」,廠商就絕對作不出市場需要的產品。
種種因素,讓Transmeta的客戶數,從Crusoe的「20家」,在Efficeon驟減到寥落可數的「5家」,更註定了在2005年1月24日,黯然退出x86處理器市場(更諷刺的是,過沒多久公司就開始獲利了),並在2008年底被併購,再因買家破產而默默消失的命運。
那麼,各位科科難道不會好奇,當Transmeta「簡報王上身」的內容?這就留待日後再與各位科科分享了。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