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活日用而生的真無線耳機,三星 Galaxy Buds Live 動手玩

2020.08.18 10:50AM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三星今年在上下半年分別隨旗艦機上市推出新款真無線耳機,而隨著下半年旗艦機 Galaxy Note 20 一起登場的是三星第一款半開放真無線耳機 Galaxy Buds Live ,且 Galaxy Buds Live 亦是三星第一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獨特的豆狀造型亦引起不少討論,而這款獨特的耳機表現如何,就以幾天簡單試用印象提供初步的想法。

提到主動降噪,應該多數使用者還是會直接把這項功能與封閉式耳機設計劃上等號,不過若理解降噪原理,或是看過筆者許久前的降噪( Noise Cancelling )與隔音( Noise Isolation )的差異一文,不難理解主動降噪與封閉結構並不見得需要並存,因為主動降噪只是透過往耳內發出的反向聲波抵銷不適的聲音,隔音的功能才是減少聽到的聲音。

你需要的是降噪( Noise Canceling )還是隔音( Noise Isolation )耳機,搞清楚差異再下手吧

雖以多數人使用降噪耳機的情境,能夠一併減少不適音與隔絕外界聲音的封閉設計仍是較合理的主動降噪耳機型態,但從先前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不少歐美的使用者擔心在街上或運動使用封閉耳機會導致聽不見外界聲音、進一步減少對外界的敏銳度而發生危險,可說三星 Galaxy Buds Live 的設計,也是迎合這樣需求之下的產物。

照片中提到了SAMSUNG、Sound by AKG,跟三星集團有關,包含了三星支付、產品設計、三星支付、儀表、設計

▲充電盒設計是以珠寶盒為概念

Galaxy Buds Live 充電盒的造型設計理念,據稱是以珠寶盒作為出發點,此次評測的配色是主打的星霧金,以帶有粉金的霧面古銅色呈現,盒上的 Sound by AKG ,也是強調此款產品仍是由三星集團旗下的 AKG 協助調音的產物;當然 Galaxy Buds Live 除了 USB Type-C 充電外,也支援 Qi 規範的無線充電。

照片中跟洛克菲勒基金會有關,包含了身體飾品、寶石、銀、環、珠寶設計

▲耳機的上層採用搶眼的電鍍處理,與肌膚緊貼的內側為未上漆的處理

不同於充電盒的霧面,掀開上蓋後的耳機本體是與 Galaxy Note 20 邊框一樣閃耀的電鍍處理,其反光面的亮度已經足以作為鏡子使用,帶在耳內也相當搶眼,內側則是平光的塑料色,除了避免因為塗層對特定有敏感性肌膚使用者的不適,亦可減少配戴刮損,並可看到用於趨近感測的紅外線偵測器,頂部有一片輔助配戴穩定的橡膠。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紫色、設計、產品

▲可看到內側還有趨近的紅外線感測器與收音麥克風

Galaxy Buds Live 使用傳統的動圈單體,口徑達 12mm ,並結合低音管設計呈現低頻效果;本身共搭載兩組外部收音麥克風與一組內側的收音麥克風,透過內外方式提供降噪取樣與通話收音,此外搭配稱為 VPU 的語音擷取單元,可作為語音通話的收音輔助功能。

照片中包含了三星Galaxy Buds Live、三星Galaxy Buds Live、三星Galaxy Buds +、三星、三星電子

▲正確配戴後大概會像這個樣子

不過造型獨特的 Galaxy Buds Live ,恐怕對第一次看到這款耳機的使用者會有摸不著丈二金剛的感覺,既不像類 AirPods 產品有明顯的電池柱,也不像常見的耳塞式耳機可看到耳塞; Galaxy Buds Live 的配戴方式並不難,只要將有著出聲孔的一端先略微傾斜的放入耳內,再往斜前方旋入後輕壓,正確配戴的情況下,可看到耳機填滿外耳孔。

照片中包含了珠寶製作、銀、珠寶設計、身體穿甲首飾、產品設計

▲雖是耳塞設計但配戴相當穩定

由於獨特的配戴方式與輕量化的設計,只要前端放的進耳內, Galaxy Buds Live 就相當的穩定,不過也由於設計的獨特性,雖然 Galaxy Buds Live 的角度與尺寸理應經過數據分析,但仍可能對少數耳型產生不符的現象;不過比較可惜的是,雖然 Galaxy Buds Live 有出色的配帶穩定感,但防水係數僅 IPX2 ,較不適合重度運動使用者。

照片中跟三星集團有關,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充電盒提供 USB Type-C 與 Qi 兩種充電方式

拜半開放機構設計, Galaxy Buds Live 猶如全時開啟環境音模式,但又稍稍有點不同,半開放帶來的優點是外界聲音不經麥克風收錄與訊號轉換,不會出現如 Galaxy Buds+ 對特定聲音產生的金屬音,但也無法如 Sony 的 WF-1000XM3 、 WF-SP800N 的環境音可設定過濾層級,但也由於半開放機構,仍會降低些許外界音量。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紫色、設計

▲ Galaxt Buds Live 低頻的量感表現勝過 Galaxy Buds+

Galaxy Buds Live 的聲音特質酷似典型的耳塞式耳機,有著開放的空間與較少的封閉音壓,不過比起傳統耳塞耳機設計, Galaxy Buds Live 對耳型的適應能力更好,像筆者的耳型配戴 90 年代的耳塞耳機就常常鬆脫或是配戴角度偏移導致聆聽體驗不佳。

照片中提到了RÉI Galaxy Buds Live、左、右,包含了三星、牌、產品設計、角度、三星

▲連接後 app 會跳出電量通知

照片中提到了= Galaxy Buds Live、100%、の主動式降噪,包含了屏幕截圖、三星Galaxy Buds Live、三星、三星Galaxy Buds +、三星集團

▲可設定聲音的呈現方式

對比上半年的 Galaxy Buds+ ,雖然會有人認為半開放式的 Galaxy Buds Live 低頻較少,不過實際上 Galaxy Buds Live 的低頻量感遠高於 Galaxy Buds+ ,除了使用大口徑的 12mm 單體以外, Galaxy Buds Live 的低音管設計也進一步增加低頻表現,然而其低頻的呈現方式是著重在淺層低頻的量感,但以一般人而言確實比起 Galaxy Buds+ 來的"過癮"。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 Galaxy Buds Live 能夠減少噪音的不舒適感,不過對隔絕聲音的效果就較入耳設計的 Galaxy Buds+ 弱

至於 Galaxy Buds+ 的降噪效果,筆者認為是具有一定水準表現的,至少如辦公室咖啡機、電腦風扇、工具機運轉等低頻噪音都能夠適度減輕不舒適感,但比較可惜的是無法如 Sony WF-1000XM3 有針對風切聲的處理,走在空曠街上遇到測風仍有明顯的噪音,但如辦公室、搭乘交通工具、鬧區散步等一般日常使用是表現合宜的。

照片中包含了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半開放設計能夠維持與外界的溝通、但又適度保有個人的音樂空間

總結來說,若需要減少聽到外界聲音的隔音需求, Galaxy Buds+ 的特性就相當合適
,至於 Galaxy Buds Live 適合需要對外界聲音有較多敏銳度,以及不喜歡傳統入耳式耳機封閉感,不在意甚至需要聽到外界聲音,但又希望減輕低頻噪音產生的不舒適感,那 Galaxy Buds Live 的表現是相當出色的。

1 則回應

  • 設計者應該喜歡吃雞佛~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