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線耳機蔚為主流的現在,許多傳統專業耳機品牌也不得不順應趨勢跨足無線耳機產品,著重物理調音的Final先是以子品牌ag進軍無線耳機市場,後續也正式以Final的ZE3000作為真無線耳機的首款產品;即便以現在的眼光,ZE3000仍有相當水準的調音,不過在相近價位殺成一片血海的情況,Final推出後繼產品ZE3000 SV,以全新的小型化設計、結合主動降噪與可搭配App作為賣點。
Final ZE3000 SV建議售價3,490元,提供單一黑色
順應趨勢的大改版、外觀著重微型化設計
▲ZE3000 SV盒裝,具備低延遲模式
▲ZE3000 SV(左)的充電盒相較ZE3000(右)縮小許多
▲充電盒皆為上開設計
雖然ZE3000在調音表現有其獨到之處,不過當平價市場胃口被養大,主打調音聚焦於音質但不支援高音質編碼、不具備App個人化設定、於2021年推出的ZE3000,在上市至今也少了討論熱度;雖然音質與調音很重要,但當同樣價位的競爭對手提供更豐富的功能,Final倘若改版還堅持純音樂聆聽功能,恐怕也很難吸引此價位的客群,畢竟對一些追求音質的玩家是怎樣都瞧不起真無線耳機,而預算在4,000元的玩家也容易被更豐富的機能與可自訂功能吸引。
▲左為ZE3000 SV,右為ZE3000
▲從內側對比更可感受ZE3000 SV體積大幅縮小
Final ZE3000 SV採用與ZE3000截然不同的外型設計,外型大幅縮小,也擺脫ZE3000以Final B系列外型為藍本的稜角造型,使用當前主流的圓潤人體工學設計,不過上蓋仍保有一道稜角,同時充電盒也更為緊湊,同時外觀維持Final獨特的粉雪塗層處理;Final ZE3000SV在上市之際捲入疑似與平價品牌產品為相同結構基礎的爭議,但畢竟筆者並未測試過有孿生設計疑雲的產品故不予置評,僅針對Final ZE3000 SV進行介紹與評測。
具備符合市場價格區間的功能
▲ZE3000 SV增添高音質編碼、主動降噪與app功能
▲耳塞依舊為E Type for TWS,不過盒裝未付充電線
從ZE3000SV對比ZE3000增加的各項功能,不難看出4,000元價位的消費者想要的功能有哪些,除了支援主動降噪以外,作為一款標榜音質的真無線耳機,自然也得支援高音質的編碼,故ZE3000SV可支援多數Android手機可支援的LDAC編碼,提供比前一代僅支援AAC更好的原始數據量;此外不同於前一代產品著重在將E3000轉化為真無線耳機型態的純音樂播放功能,ZE3000SV則增添基本的主動降噪,並強調降噪模式遵循ZE8000方針,以舒適為優先。
▲可調七個頻段,但僅能記錄一組個人化設定
▲具備遊戲低延遲模式
▲若要使用LDAC編碼須關閉多點連接
此外,雖然第一版ZE3000強調以Fina團隊的專業物理調音為基礎,但顯然在目前真無線耳機市場競爭激烈下已經難以滿足年輕族群的需求,畢竟個人聽感會受到許多主動與被動條件影響,而ZE3000SV則如同ZE8000可透過final connect app進行個人化調音,並提供達7個頻段可供調整,但不像一部分品牌提供幾個預設的調音,此外也僅供儲存一組設定。
配戴更舒適、延續ZE3000調音方向
▲ZE3000 SV配戴的舒適性有所提升
ZE3000SV對比ZE3000在配戴體感有一定程度的變化,由於筆者原本耳型就偏大,故配戴ZE3000並不成問題,不過對一些耳型較小的使用者,ZE3000SV雖不像子品牌ag的COTUSBU那麼小巧,但採用更貼近球形的設計則使耳朵的面積變得更小,可對應較小耳型、尤其更多的女性使用者。
▲降噪功能還有獨立的抗風切,不過也可透過長按耳機觸控板2秒啟動
至於ZE3000SV降噪的表現筆者則認為介於ZE8000與ZE8000 MK2之間,畢竟ZE3000SV的耳塞密閉性優於初版ZE8000,進而使降噪的效益有所提升,不過在高鐵上則無法像頂級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或一些預設降噪強度較高的耳機,但整體而言不會因為啟用降噪在寧靜環境產生劇烈音壓;另外ZV3000SV具備抗風切模式,在戶外走動記得可切換使用減少風切噪音,且僅需長按耳機觸控板兩秒即可快速啟用,不一定需要使用app。
▲ZE3000 SV的基本方向與ZE3000類似,不過細節有所提升
ZE3000SV調音大致承襲類似ZE3000的風格,屬於將人聲稍微後退、不那麼壓迫的調音,同時三頻也偏向均衡,沒有過多的低頻;此外或許是新一代平台具備更好的解析表現,即便是AAC編碼也可感覺ZE3000SV對比ZE3000更為清晰的特色,整體走向有點類似ZE8000(非ZE8000 II),可說是維持Final定義的一貫「端正」音色。
筆者嘗試自藍牙設定將編碼切換至支援高解析的LDAC編碼,音樂則是使用KKBOX平台的16bit無損格式音樂,發現或許ZE3000SV受到單體本身限制,筆者比較明顯感受的則是低頻下潛質感表現提升,但細膩度乍聽之下變化不明顯,不像ZE8000於AAC與LDAC編碼的細膩度、延展性有更容易感受的落差,筆者認為如果不是對低頻下潛那麼重視,平使使用AAC大致上就夠了。
價格更平易近人、功能更豐富
final ZE3000 SV相較ZE3000與時俱進的加入許多新功能,同時音質的細膩度也進一步提升,但更驚喜的是反而調價價格,台灣的定價與主打動感、流行音樂取向的ZE2000相當,雖然相近價位強敵環伺,ZE3000 SV也不若新興品牌具備更花俏的功能,不過論產品質感、調音,ZE3000 SV仍有獨到之處,尤其重視基礎調音以耐聽為基準,偏向中性、舒適的ZE3000 SV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本文章所有內容均由編輯撰寫,我們可以由閱覽者的點擊購買行為中獲得由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導購分潤收入。文章提及的內容與價格是文章發布當下的資訊,目前可能已有變化,詳情請參閱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