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受好評的音質、降噪增添 AI 技術的便利功能, Sony WH-1000XM4 動手玩

2020.08.28 04:06PM
照片中提到了SONY、ANOS,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在推出大受好評的藍牙主動降噪耳照耳機 WH-1000XM3 兩年後, Sony 終於推出新一代的 WH-1000XM4 ,雖在外觀與硬體規格看似不如 WH-1000XM2 到 WH-1000XM3 加入 QN1 晶片來的突破,但實際上 Sony 自調音、配戴工學都經過重新設計,同時藉由 AI 技術,為 WH-1000XM4 帶來更好的聆聽體驗與使用的便利性。

照片中提到了SONY、SONY,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產品

▲左為 XM4 、右為 XM3 ,雖然不太明顯但 XM4 的支架自 XM3 的金屬光澤改為消光

照片中提到了WH-1000XM4、WH-1000X M3,包含了硬件、產品設計、設計、電子產品、電腦硬件

▲ XM4 (左)頭樑上的銘牌也自 XM3 的金屬光澤變更為消光

照片中提到了CUSTOM、NC/AMBIENT,包含了車門、轎門、汽車、中型車、緊湊型車

▲左方的 XM4 按鍵為消光色, XM3 為鋼琴亮面

不仔細看 WH-1000XM4 ,會難以與 WH-1000XM3 區別,尤其是此次筆者拿到的黑色在外觀的差異更難分辨,不過 Sony 此次更改前一代消光搭配金屬質感處理的做法,取消原本頭帶型號銘牌與框體支架的金屬質感處理,整機使用單一消光色,並且也把 NFC 標籤自印刷字體改為雕刻圖案, NC / Ambient 鍵除改為 Custom 多功能鍵以外,也從亮面改為消光。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圈

▲左方的 XM4 襯墊看似比右方 XM3 薄,但卻更平均分攤頭頂受力

照片中提到了NC/AMBIENT,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產品

▲左方的 XM4 耳罩角度經過微調,較 XM3 耳罩更舒適、貼合

此次 Sony 也針對配戴舒適性重新設計頭頂支撐的襯墊與耳罩,頂部的支撐形狀重新調整,耳罩則使用全新的填充材質與合成皮革,並且調節耳罩的形狀與角度,耳罩較前一代更貼合頭部,不僅提高隔音能力,並使其配戴能更平均分攤支撐力,長時間配戴較 WH-1000XM3 更舒適。

照片中包含了方向盤、頭戴式耳機、家用車、汽車、汽車設計

▲左方的 XM4 的分模線較 XM3 更不明顯,零件的組裝間隙也更小

除了細部的改變, WH-1000XM4 實質上也重新設計許多小零件,在增添許多新機能之後,重量反而比起 WH-1000XM3 略減,同時重新開模的細部零件精緻度更高,整體質感也較前一代更精緻,筆者長期使用 WH-1000XM3 的同事看到馬上就發現細部組裝的質感顯著提升。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汽車設計、產品設計、音響器材

▲位於左耳內的趨近感測器

WH-1000XM4 也順應時下趨勢,在左耳內側增添趨近感測器,搭配陀螺儀功能, WH-1000XM4 能偵測取下與重新戴上耳機的行為,能夠進行自動暫停音樂播放與恢復音樂播放,不過由於感測器使得調音材形狀比較特殊,不確定是否能自行更換 WH-1000XM3 的第三方耳罩配件。同時,此次可選擇配戴後會關閉 LED 指示燈減少不必要的耗電,畢竟 LED 的功能主要是作為戴上耳機前提醒是否開機與確認配對狀態。

照片中提到了00,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特寫

▲ XM4 沿用 XM3 的 40mm LCP 單體,但調音更中性

雖然 WH-1000XM4 的單體規格沿用 WH-1000XM3 的 40mm LCP 液晶分子振膜單體,但呼應消費者的需求,此次的原始調音減少低頻的量感,畢竟以主動降噪耳機的特質應該是要削減不舒適的低頻,不過前幾代低頻較多的設定不免影響到如長途旅行的舒適性,故 WH-1000XM4 把低頻減少,但消費者仍能透過 EQ 調整強化低頻量感。

電路設計也是 WH-1000XM4 的重點項目,此次雖維持 QN1 降噪晶片,但由於搭配全新的藍牙 5.0 晶片,此次的降噪演算同步使用兩顆晶片的性能,較單獨使用 QN1 具備更好的演算性能,同時對於有通話需求的消費者,也因為新一代藍牙晶片具備的通話降噪,能夠更好的通話品質,尤以當前遠距辦公、視訊會議盛行,通話品質的提升絕對是有感升級。

照片中提到了CUSTOM,跟第三戀、遠傳通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音響器材、產品

▲透過三麥克風收音與 AI 判斷技術, XM4 可提供全新的快速聊天模式

也因為 AI 運算力提升, Sony 也為 WH-1000XM4 加入更多基於 AI 的邊際運算功能,其一是配戴感測,現在 WH-1000XM4 不僅會在取下耳機暫停音樂播放,還可在 app 設定選擇一併暫停觸控面板的功能,避免不小心誤觸導致持續耗電。

另一項嶄新的 AI 應用則是 Speak to Chat 快速聊天模式,此項功能有點類似主動版的快速注意模式,藉由耳機的麥克風與 AI 運算,偵測使用者是否試圖與他人對話,一旦使用者發聲符合 AI 偵測的觸發條件,即進入快速聊天模式,此時會暫停音樂播放,與快速注意模式僅降低音樂音量的方式不同,預設在中斷談話 15 秒後會恢復音樂播放;不過筆者發現在辦公室偶而咳嗽時也會觸發機制,但可藉由觸控面板恢復音樂播放。

照片中提到了6:22、0带。、0 100%,包含了屏幕截圖、屏幕截圖、角度、線、產品設計

▲ XM4 可在使用 LDAC 時調整 EQ

最後一項全新的 AI 功能則是用於改善音訊還原,此次把原本的 DSEE HX 升級到 DSEE Extreme ;相較沿用已久的 DSEE HX 無法兼顧人聲與中低頻表現,應用深度學習框架的 DSEE Extreme 進一步透過 AI 分析方式改善中高頻的還原能力,使聲音更貼近無損音質,這也拜 Sony 集團龐大的生態體系,建構這套適用於隨身設備進行終端 AI 的 DNN 框架。

不過要強調的是,雖然一般對於 AI 的認知是能透過學習持續進化,但 WH-1000XM4 的 AI 是屬於邊際 AI 推論應用,並不包括學習的功能,故並不會有完整 AI 技術越使用越進化的特色,但好處是至少開箱即可使用,不會有初期功能較匱乏的問題,縱使恢復出廠設定也不影響 AI 性能。

照片中提到了1:15 回0中、Va A 0 100%、耳機設定,包含了網站、產品設計、屏幕截圖、牌、線

▲多段的環境音模式是承襲 WH-1000XM3 的功能

也由於運算力較過往機型更強,此次 WH-1000XM4 終於可在進行 LDAC 高音質連接模式時調整 EQ ,對重視音質但同時也希望能夠針對 WH-1000XM4 的聲音特質進行一定程度調整的使用者無啻是好消息,但新版的藍牙晶片也省卻高通高音質編碼 aptX 的支援,僅提供 SBC 、 AAC 與 LDAC 等編碼支援。

照片中提到了6:22、100%、WH-1000XM4,包含了屏幕截圖、索尼Xperia 1、索尼公司、ニーショップさとうち、屏幕截圖

▲可進行豐富的個人化設定

同時, WH-1000XM4 由於也可同時與兩個裝置待機配對的多點連接功能,舉例來說,現在可同時連接手機與筆記型電腦,或是擁有一支個人用與一支公司用電話,在使用其中一個裝置的過程若有來電,不須重新配對即可轉換到手機通話,此模式需要在 app 中啟用,同時可能頻寬等因素,多點連接模式下無法使用 LDAC 編碼。

此外, WH-1000XM4 也在 app 具備新版彈性音效控制功能,可根據 GPS 定位切換設定檔,這項功能筆者一開始還相當不以為然,不過用過之後覺得確實對於會在家中與辦公環境聆聽耳機的使用者相當便利,例如筆者在辦公室會將 EQ 調整為柔和,使音樂不會影響工作情緒,同時開啟快速聊天模式功能,而在家中則把 EQ 改為歡快並關閉快速聊天,盡情享受音樂;不過此功能會在連接上耳機幾秒後才啟動,並非隨開隨切換,同時搭配的手機需要安裝 app 。

照片中提到了SONY,跟潤唇膏、了索尼有關,包含了硬件、頭戴式耳機、汽車設計、產品設計、音響器材

▲ WH-1000XM4 的耳罩與頂部襯墊帶來更舒適的配帶感

雖從外型難以察覺 WH-1000XM4 的改變,然而戴上之後即會感受 Sony 自細節的調整確實改善整體的佩帶感,相較 WH-1000XM3 ,耳罩的貼合度更好,不遜於筆者長期使用、更換美國 Dekoni 人造皮的 MDR-1000X ,而頂部襯墊的壓力分散也更出色,在辦公室一整天也較先前配戴 MDR-1000X 舒適許多。

其次調音部分更符合筆者偏好的風格,上一世代的 WH-1000XM3 加重低頻表現,雖然對流行音樂愛好者是合適的做法,但也容易產生聽感疲勞,以筆者過往海外出差較長時間使用主動降噪耳機較不適合,且上一代只要開啟 LDAC 就無法調整 EQ ,但 WH-1000XM4 則可兼具高音質編碼與個人化音樂風格。

若說 WH-1000XM3 的預設調音風格較接近 MDR-1A ,低頻量感較多外,比較有直振耳膜的音壓,則 WH-1000XM4 的調音比較近似 MDR-1AM2 一些,低頻較為收斂且整體均衡度較高,但也少了些動感,同時若仔細比較 WH-1000XM3 與 WH-1000XM4 ,在相同音樂、相同 LDAC 編碼以及關閉 DSEE 功能之下, WH-1000XM4 的細節也較完整。

照片中提到了SONY、ANOS,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音響器材

▲從外觀與規格難以感受 WH-1000XM4 的進化,但自機構、調音到機能都有顯著的聲即

雖然對比 WH-1000XM3 少了 aptX 編碼的支援,不過多半採用高通平台的 Android 中高階機種可支援 LDAC ,縱使只能使用 AAC 編碼,開啟 DSEE Extream 補正後,在多半的聆聽情境也相當出色,至於蘋果用戶基本上是不痛不癢,畢竟蘋果現階段仍僅提供 AAC 格式,是否支援其它高音質協定並不造成影響。

如果只看規格與外型設計,或許會認為 Sony 花費兩年的時間才推出新版 WH-1000XM4 似乎沒有太令人驚豔之處,但實際體驗與比較,即會感受 Sony 自細節一點一點從調音、配戴感改善 WH-1000XM3 的缺點,並以 AI 技術提供更便利且貼心的使用情境,尤以快速聊天模式的導入,也對如在辦公室、與家人共處的使用者能更便利的與外界交談。

3 則回應

  • 多少錢
    2020-08-29
  • 這就是深度學習的演算法DNN來辨識人聲再加上耳罩內部有accelerometer 來做聲音偵測,講的這麼神...實用比較實際一點。ANC 沒有搞頭了就來搞AI
    2020-08-28
  • 這就是深度學習的演算法DNN來辨識人聲再加上耳罩內部有accelerometer 來做聲音偵測,講的這麼神...實用比較實際一點。ANC 沒有搞頭了就來搞AI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