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 2021 公布的 WF-1000XM4 至今為止仍是一款在主動降噪、音質等表現相當出色的旗艦級真無線耳機,不過面對市場挑戰者來勢洶洶、新一代藍牙技術也即將問世, Sony 公布新一代的 WF-1000XM5 ,採用全新晶片與設計,強調以更小巧的體積帶來更出色的音質、更優異的降噪能力,同時也為首波原生支援 LE Audio 的真無線耳機產品;在產品正式上市前, Sony 也提供 WF-1000XM5 的測試版本供進行評測,一探全新一代產品到底有多少變化。
關於藍牙新一代音訊技術 LE Audio 可參見 2020 年報導更省電、更好音質、支援廣播模式,你怎能不期待的新一代藍牙音訊標準 LE Audio
▲左為黑色,右為銀色
WF-1000XM5 將在 2023 年 7 月 27 日在台上市,提供黑、銀二色,建議售價 8,990 元,註冊加贈 KKBOX HIFI 無損音質 60 天體驗序號卡的早鳥禮優惠。
延續無塑料包裝、耳塞新增 SS 號
▲耳機的部分塑料為採用回收材質再製
▲盒裝材質與設計延續 WF-1000XM4 的 Sony 專利纖維硬盒
▲紙標拆下後的硬紙盒同樣刻有 1000X SERIES 字樣,該不會下一代也還繼續使用同一個紙盒吧
▲盒裝設計訴求無塑料
WF-1000XM5 的包裝設計延續 WF-1000XM4 ,採用 Sony 專利的竹、甘蔗等纖維複合纖維硬紙盒的無塑料包裝,不過有趣的是當 Xperia 1 系列自 Xperia 1 IV 即不提供傳輸線的當今, WF-1000XM5 反而還提供一條短的 USB-A 對 USB Type-C 充電線。此外,耳機外殼材質也混有一定比例的再生塑料,不過並未強調採用的比重。
▲耳塞新增 SS 號
此外, WF-1000XM5 也延續 WF-1000XM4 提供單一聚氨酯材質的噪音隔離耳塞(註:官方表示 WF-1000XM4 中期有微調過配方),不過 WF-1000XM5 的噪音隔離耳塞設計有進行調整,包括更薄的傘壁以及添加可減少異物掉入耳管的金屬濾網,此外除了原本的 S 、 M 、 L 三種尺寸以外,新增 XL 尺寸,造福更多小耳孔的使用者。
體積更小、更伏貼的外殼設計
▲左為 WF-1000XM5 充電盒,右為 WF-1000XM4
▲從頂部看就會發現體積縮減不少
▲可感受到耳機尺寸有相當的縮減
雖說相較 2019 年推出的 WF-1000XM3 ,在2021 年問世的 WF-1000XM4 的外殼已經縮小許多,然而對許多使用者而言, WF-1000XM4 還是一款篇大且明顯凸出耳朵的真無線耳機,以至於 Sony 在 2022 年推出的中階真無線 LinkBuds S 在配戴舒適性獲得更多的好評;而全新的 WF-1000XM5 則以全面翻新的外觀帶來更小型化的設計,減少約 25% 體積與約 20% 重量, WF-1000XM5 的重量約略為 5.9 克,前一代的 WF-1000XM4 為 7.3 克。
▲左為 WF-1000XM5 ,右為 WF-1000XM4 (註: WF-1000XM4 並非原廠耳套)
▲從頂部比較可看到厚度縮減許多,同時耳套安裝的位置更貼近框體
▲較短的耳管意味著耳塞離耳內較遠
▲雖然耳塞除了配方微調以外乍看與前一代相似,但傘壁變薄、同時前端加入金屬網隔絕異物
相較 WF-1000XM4 , WF-1000XM4 的外型明顯縮小,同時原本以耳管、腔體、前饋麥克風開口「三圓柱」構成的線條設計,改成水滴狀的流線緊湊外型,同時前饋麥克風的遮罩也改為與側邊平貼的金屬網孔;同時耳機的外觀設計也一改前一代的磨砂霧面,改為除了觸控側板以外都是亮面的設計,不過相對也容易沾染指紋;另外 WF-1000XM5 的耳管也不再有可見的聲學材質填充,拆下噪音隔離耳塞後可看到內部遮蔽近 3/5 的設計。
驅動單體更大、新增第二前饋麥克風、搭載 V2 與 QN2e 雙晶片
▲雖然 WF-1000XM5 體積縮小,不過單體卻從 6mm 增加到 8.4mm
▲ WF-1000XM5 的官方結構圖,前殼向右依序為 8.4mm 單體、整合電池座的聲學腔體、電路、觸控感應器與外殼
雖然 WF-1000XM5 的體積縮小,以聲學與電子技術為本位的 Sony 當然不會錯過在兩年一改的旗艦耳機展現其技術力的機會;相較 WF-1000XM4 的 6mm 單體, WF-1000XM5 在更小的腔室搭載更大的 8.4mm 動圈單體,同時使用全新單體圓頂邊緣分離結構,除了進一步提升音質以外,同時有助提升用於消除低頻噪音的抵銷波的精確發聲。
▲搭載 V2 整合藍牙晶片與 QN2e 高音質降噪處理晶片雙晶片架構
此外 WF-1000XM5 的音訊處理與降噪也得到相當的升級,不僅採用新一代的音訊與藍牙晶片,並採用如 WH-1000XM5 旗艦主動降噪藍牙耳罩耳機的雙晶片架構,以結合藍牙、降噪處理的 V2 整合晶片,搭配新一代音訊處理與降噪處理器 QN2e 構成數位音訊處理平台,在環境主動降噪利用結合兩個晶片的演算性能進一步提升反向波的產生速度,同時 V2 晶片也進一步提升連接的穩定性,以及新增對 LE Audio (註:測試機還未實裝)規範的支援。
▲共採用三個麥克風收音,包括一個前饋與兩個後饋
同時, WF-1000XM5 進一步強化收音麥克風的配置,由原本前饋與反饋各一麥克風、結合通話感測的骨傳導麥克風的設計,進一步提升到三麥克風系統結合骨傳導麥克風,採用一前饋、二後饋配置,側面的後饋麥克風的遮罩亦使用全新的防風噪機構,採用更為平貼以及密集金屬網減少風噪的干擾;至於通話麥克風除了利用骨傳導輔助感知與收音以外,還加入 AI 演算法,甫以更清晰的防風噪收音麥克風,使通話能更為清晰。
新添多項便利功能,全新「找到您的等化器」助設定麻瓜調出適合的音色
▲介面與基本功能大致上與 WF-1000XM4 差不多,由於軟硬體都還是工程版本故圖示並不正確
▲降噪完全自動化,不再需要針對風切啟用功能
▲環境音可開啟強化人聲收音,便於優先注意特定的說話聲
相較其它傳統音響品牌,以聲音設備起家的 Sony 具有更多在電子與軟體領域的技術,自意義上 Sony 認真投入研發資源的 WF-1000XM3 起, Sony 在真無線耳機的應用與功能也相對傳統音響品牌產品更為豐富,例如自適應音效控制, Speak-to-Chat 與安全聆聽等都是 Sony 引領潮流的功能,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品牌導入類似的功能。
▲其它支援項目
▲同樣支援 LDAC 高音質編碼,不過當前工程版本還未開通 LE Audio
WF-1000XM5 不僅把既有的功能進行升級,也新增幾項新功能;在技術更新的部分,率先出現在 WH-1000XM5 旗艦無線耳罩耳機的安全聆聽功能將可在聆聽音量超出安全範圍時提供系統通知,另外 360 Reality Audio 功能也進行升級,未來將透過功能更新增加頭部追蹤。至於新功能則是加入頭部姿勢的通話接聽與全新的簡易個人化 EQ 。
▲播放一首作為基準的音樂,透過三階段的選擇快速設定
▲完成後的 EQ 曲線會預設儲存在自訂 2 ,筆者作完的結果是曲線不變但 Clear Bass -9
其中筆者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功能應該是全新的「找到您的等化器」功能,也就是將一般人不一定能懂得 EQ 變成更容易設定的輔助功能;目前「找到您的等化器」在筆者的 Headphone Connect 顯示仍列為測試版,不同於傳統 EQ 是讓使用者自行拉動曲線,然而對不熟悉樂理的朋友,多半很難調整到自己喜歡的曲線;「找到您的等化器」則是讓使用者播放自己做為參考的音樂,並提供多個選項,讓使用者分為三個階段找出自己偏好的音色,最終會覆蓋掉 EQ 的第二組個人化設定。
配戴體驗:配戴更舒適同時降噪亦升級
▲照片為 WF-1000XM5 配戴的情況,相當貼近耳型
▲照片為 WF-1000XM4 配戴的情況,明顯有凸出的情況
雖然筆者是屬於配戴 WF-1000XM4 也不成問題的偏大耳型使用者,不過對一些耳型較小的使用者或是更重視配戴舒適性的使用者,後續推出、體型更小巧的 Linkbuds S 具有更佳的配戴舒適性;全新設計的 WF-1000XM5 則在尺寸更接近 Linkbuds S ,同時與耳朵內側接觸的面積也縮減,加上新增 SS 號耳塞,幾乎可說是略厚一點點的 LinkBuds S 的大小。
此外,由於服貼性提升與微調過的耳塞提升隔音性,加上升級的主動降噪技術, WF-1000XM5 具有更出色的寧靜感,尤其 WF-1000XM5 不再需要手動打開抗風切模式,即可在戶外環境減少風噪,筆者認為 WF-1000XM5 在日常環境與 WF-1000XM4 的區別不大,不過耳塞形式與配戴感的微調則提升隔絕外界聲音的能力,在辦公室更容易專注於聆聽音樂。
▲更小巧的體積有助強化耳機的隔音能力,也連帶使主動降噪能更好發揮
至於深度降噪筆者在測試期間沒有比較決定性的環境如飛機艙供比較,但至少在常見的高噪音環境如街上與大眾運輸的表現都維持難以區別的優秀降噪能力,另外筆者在操作車床中的工作室內使用, WF-1000XM5 確實降低更多工具機的噪音。但像是筆者在測試途中遇到只離一個車道的繞境活動的這類殘酷環境, WF-1000XM5 還是難以抑制這類包含體感振動的 4D 噪音,但仍感到配戴後有一定程度減少鞭炮聲與高音量喇叭帶來的聽感不適。
另一個筆者覺得比較有感的則是環境音模式,相對 WF-1000XM4 啟動環境音模式並關閉音樂時,仍會感覺外界的聲音猶如有一層薄紗蓋住, WF-1000XM5 的通透感更為自然,更趨近開放式的 Linkbuds 的通透度,只是在極度安靜的環境還是有些許電子底噪;雖然若遇到如電風扇吹拂等多少仍會有強化風噪的感覺,但 WF-1000XM5 已經較 WF-1000XM4 在相近的情境有更逼真的聽感。
聽感體驗:低頻量感縮減但更深沉,分離度提高聲底更乾淨
對音樂愛好者而言,最關心的恐怕還是在縮小體積之後 WF-1000XM5 的音質是否比 WF-1000XM4 更為出色;從聆聽比較, WF-1000XM5 無論是前端的數位音訊處理到後端的發聲都比前一代產品有所提升。筆者以同樣 LDAC 編碼將兩代的產品進行比較,最基本的部分, WF-1000XM5 顯然在細節的形體感以及分離度都有明顯的進步,能夠更清晰的聽見音樂的細部資訊,同時在較複雜編制的音樂也更沒有紊亂感。
▲ WF-1000XM5 低頻的量感減少但更具下沉力,解析、分離亦有顯著的提升
不過 WF-1000XM5 的調音與 WF-1000XM4 略有不同,以預設的標準音色,相較之下 WF-1000XM4 的中頻比較單薄、低頻量感明顯偏多與轟,而 WF-1000XM5 的中頻較為飽滿,但反而低頻量感減少但下潛表現提升,雖然整體仍不脫 Sony 當前消費級耳機的三頻曲線,不過對比前兩代超量的預設低頻, WF-1000XM5 預設調音更為平衡。
另外,筆者也嘗試使用全新的簡易個人化 EQ 功能,筆者預想的使用情境是希望在辦公室環境使用,以不影響工作為前提提供舒適而悅耳的背景音樂為原則,最終調整出來的結果相當有趣, EQ 曲線維持與預設完全相同,但 Clear Bass 卻顯示為 -9 ,應該是顯示筆者個人對於 WF-1000XM5 的調音曲線是滿意的,只是其低頻的量感仍可能會使筆者失去專注,不過使用到 -9 倒是令筆者意外。
▲開啟降噪的續航力與前一代同樣列為 8 小時
至於在連接的穩定性與續航力方面,筆者搭配的是最新韌體的 Sony Xperia 1 V ,在筆者居家環境與一般人潮較少的街上使用 LDAC 還算穩定,不過像是筆者在訊號干擾較多的公司辦公室,若離手機距離不足 1 公尺反而會偶發不穩定,不過畢竟筆者的辦公室座位多數支援 LDAC 的真無線耳機都會有類似的跡象,只能視為 2.4GHz 訊號干擾過高的結果;至於續航力方面,筆者在取得的幾天於上班時間開啟主動降噪連續使用可超過 7 小時以上。
兩年磨一劍的整體有感升級
▲左起為 WF-1000XM3 、 WF-1000XM4 與 WF-1000XM5
▲可看到充電盒尺寸越來越小
雖說 WF-1000XM4 截至目前為止仍是相當出色的產品,不過由於外殼體篇大導致耳型的適應性較差,以及在問世的兩年間競品也不斷攻城掠地,加上下有表現也相當出色的 LinkBud S ,也是到了該改朝換代的時間; WF-1000XM5 不僅解決配戴性的問題,同時也在微縮化的同時使音質表現也更為提升,且進一步升級原本就相當出色的主動降噪系統。
▲三個世代的側面面積也逐漸縮減
▲與耳朵內側皆處的面積也越來越小
▲ WF-1000XM5 的緊湊程度顯而易見
就筆者測試 WF-1000XM5 的數天的結果是相當滿意的,不過若手邊的 WF-1000XM4 使用還算習慣,也沒有出現早期出貨版本電量異常問題,筆者覺得可以再觀察一陣子,但如果至今還在使用 WF-1000XM3 ,那就可毫無懸念的進行升級;此外由於筆者手邊的 WF-1000XM5 是工程版本,尚未開通主打的 LE Audio ,加上採用的藍牙晶片平台是全新的 V1 ,後續上市後應該還會有幾波的功能更新與修正。
▲ Sony WF-1000XM5 能助 Sony 再奪真無線耳機均衡王者寶座,唯獨此次能否一掃前代產品電池儲電量通病還有待觀察
然而筆者由於先前的使用經驗,也仍會先預留更完整的使用評價,畢竟 Sony 上一世代的真無線耳機產品有著電池品質的問題,在未進行長時間使用前筆者也不敢貿然斷定 WF-1000XM5 的電池已確保品質,雖然 Sony 先前相當乾脆的提供遇到電池異常的 WF-1000XM4 使用者免費替換,不過畢竟還有等待良品寄送的時間,筆者是誠心希望 WF-1000XM5 不會出現類似的電池問題。後續有機會,筆者也希望針對 WF-1000XM5 能進行較長時間的測試。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