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er Arc II 開放式真無線耳機評測,感受兼具音質與耳中沒有異物的舒適配戴感

2023.08.02 04:54PM

目前多數市場上的真無線耳機為耳塞式設計,此外還有以蘋果 AirPods 為首的半入耳式設計,不過也有部分消費者需要更清晰聆聽到外界的聲音,或是希望有非侵入式的配戴感,美國 Cleer 即推出採用耳掛式設計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Cleer Arc ,近期 Cleer 也公布第二世代的 Cleer Arc II ,採用高通 Qualcomm S3 藍牙平台,帶來 aptX Adadptive 編碼與新一代 LE Audio 支援,此次也取得 Cleer Arc II 音樂版進行試用。

▲為高通 Snapdragon Soud 技術產品

Cleer Arc II 系列分為三個版本,基本功能與規格大致相同,皆採用相同的外型、藍牙平台與單體技術,故單就聆聽音樂與日常使用,三個版本並無顯著差異; Cleer Arc II 音樂版可視為最基礎的版本,而 Cleer Arc II 運動版則是在充電盒結合紫外線殺菌光的功能,至於 Cleer Arc II  電競版則是額外提供高通技術隨插即用的藍牙收發器,除了能明顯降低藍牙音訊延遲,亦提供語音通話的混音通道。

市場少見的夾耳式機構

▲ Cleer Arc II 音樂版充電盒採用編織面料
▲主流的 USB Type-C 充電

Cleer Arc II 採用的充電盒採用扁平的粉餅式造型,外表覆有編織材質,令筆者想到 Sennheiser 前一代 Momentum True Wireless 的充電盒材質風格;掀開上蓋後,即可看到躺臥在充電盒內的 Cleer Arc II 。

▲有線耳機盛行的夾耳式耳機多採用較大單體導致重量偏重,照片為鐵三角 EM-7x (圖片來源:鐵三角)

Cleer Arc II 的設計為現在較少見的夾耳式機構耳機,不過類似的機構曾在約十幾年前真無線耳機還未流行前則相當常見,比較知名的包括鐵三角的 ATH-EM7 系列 、 ATH-EW9 等,但其目的不同於 Cleer Arc II 的概念,當時的夾耳式機構耳機並非開放式,而是做為提供類似貼耳式耳罩式耳機的聆聽效果,藉由省卻頭樑結構使攜帶收納更為方便,故當時的夾耳式耳機多半採用逼近耳罩耳機級的大口徑單體。

耳孔不阻塞、耳道無異物的配戴感

▲ Cleer Arc II 的單體口徑約略與耳塞式耳機相當,並不像傳統夾耳式耳機使用偏大型的單體
▲透過獨特的開口設計使聲音指向導入耳內,同時強化聽感的低頻

至於 Cleer Arc II 的設計概念,筆者則覺得更類似繞頸式開放機構運動耳機的轉化: Cleer Arc II 搭載 16.8mm 的耳塞式耳機級動圈單體,結合指向式開口,將聲音凝聚在耳朵,耳機本身並未貼合耳朵,而是靠在耳廓外;雖然 Cleer Arc II 也僅透過耳掛使耳機固定在耳上,但相較傳統使用大型單體且體積更大的夾耳式耳機則輕盈許多,同時耳朵本身也更為通風。

▲標註支援 aptX Adaptive 、 LE Audio 等技術

Cleer Arc II 承襲前一代的夾耳式開放結構,升級到高通新世代的 Qualcomm S3 平台,採用藍牙 5.3 標準,並支援包括高通 aptX Adaptive 可變更新率編碼、 aptX Lossless 無損音質編碼、 aptX Voice 高音質雙麥克風收音通話技術,另外也率先支援 LE Audio 技術,搭配特定 Android 裝置可啟用更為省電的 LE Audio 技術,不過目前在使用上有遇上一些問題,這部分後續會提到。

大致舒適,但眼鏡族仍會與鏡腳干涉

▲配戴眼鏡會與鏡腳稍微干涉,粗鏡腳的膠框眼鏡會更明顯

前面即提到,採用夾耳式設計的 Cleer Arc II 對配戴而言是不同於主流的入耳式與半入耳式耳機的,耳朵與耳機框體接觸的面積不多,僅有一小部分依附在耳朵上,主要是利用耳掛的部分穩定耳機;相較以往使用較大單體導致重量偏高的有線式夾耳式耳機, Cleer Arc Arc II 在耳掛產生的壓力不大,不過若有配戴眼鏡,由於耳夾式機構不免與鏡腳干涉,難免會比起未戴眼鏡不舒適,尤其若配戴鏡腳較粗厚的膠框眼鏡干涉感會更為明顯。

▲ app 介面
▲細部進階設定
▲可開啟久坐提醒

在預設使用 aptX Adaptive 以及選擇 16bit 48kHz 編碼與「標準」調音, Cleer Arc II 由於開放式在音場的表現有明顯的優勢,不過聲底略顯單薄,人聲區塊的聲線比較細瘦同時也稍悶一些,不過低頻的呈現以開放式耳機而言表現不錯,雖然無法有非常低沉的下潛感,但在「聽感」的感受性則覺得相當足夠,但預設的調音筆者覺得稍嫌無趣一些。

▲預設五種調音,並可進行手動設定

若以筆者平常習慣聆聽的音樂類型自預設的調音選擇,筆者認為最貼近的應該是「流行」,其次是「搖滾」,不過流行的人聲的分離感稍弱,而搖滾則低頻偏強;至於「爵士」則有著速度較慢、人聲比較黏稠的情況,至於「經典」乍聽下似乎「經典」更柔和的調音,風格更為平淡,但實質強化了偏低頻樂器(如薩克斯風、長號)的力道。

aptX 模式連接穩定、 LE Audio 模式略嫌不穩

▲搭配 aptX Adaptive 使用相當穩定

在連接體驗方面, Cleer Arc II 搭配高通平台的 Android 裝置可使用相當穩定的 aptX Adaptive 編碼,可依循環境條件動態改變編碼避免音訊中斷,筆者在使用時也在自家住處離手機相對較遠且較多干擾物的環境遇到約莫幾秒的音質下降,不過很快就會恢復原本的音質,在使用的穩定性筆者覺得較筆者長時間使用的 Sony WF-1000XM4 開啟 LDAC 模式穩定。另外小小抱怨一下,開啟 Cleer Arc II 的 app 的連接需要一小段時間,並非耳機與手機連上後開啟就可即刻設定。

▲目前可升級至 V5.0.1
▲支援體感模式
▲目前 LE Audio 功能開啟後遭遇連接穩定性問題

然而 Cleer Arc II 目前 LE Audio 功能似乎還不太穩定, LE Audio 須從 Android 的藍牙設定中開啟,目前啟用後仍無法啟動通話功能,另外聽感會比起使用 SBC 編碼好一些,然而若原本就使用 aptX Adaptive 聆聽,則會感受到層次感與分離感明顯下降,同時高低頻的延伸感也比較受限;另外不確定是手機端的問題或是 Cleer Arc II 的問題,使用 Cleer Arc II 開啟 LE Audio 有時會遭遇無預警連線中斷後重連的情況,同時使用 LE Audio 模式觸控功能也容易失效。

能適應任何耳型,提供開放、不阻塞的聽感為其優勢

▲耳內沒有異物感是 Cleer Arc II 配戴的最大優點

Cleer Arc II 是鎖定對於開放聆聽有所需求的消費者,若是使用情境需要聽到外界聲或是運動時希望能確保安全等狀況,故除非在較安靜的個人空間,否則單論追求聆聽音質,難免受到周圍其它聲響的影響;然而對於不喜歡耳內有異物入侵感,或是耳型無法配戴入耳或耳塞式結構耳機的使用者, Cleer Arc II 則是提供了幾乎所有人都能使用的佩帶設計,同時又可保持耳道的通風。

▲比起一般半開放耳機更穩定,也沒有普遍運動型耳機耳翼頂住耳朵的不舒適感

同時若以運動需求, Cleer Arc II  夾耳式結構搭配輕盈的重量,在較大幅度的運動相對半開放式真無線耳機來的更為穩定,也不會有著運動型耳機耳翼頂著耳朵的不舒適性,相較骨傳導耳機則不會在呈現低頻時因為發聲特性產生明顯的振動感,筆者認為若追求真無線形式設計、又需要有自然的開放聽感設計,確實 Cleer Arc II 的表現是相當可圈可點的。

Cleer Arc II 音樂版建議售價為 4,280 元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3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開箱評測
被評價為「每步都非常舒服」的恢復型拖鞋 2種熱賣的日常款比較
Gizmodo Japan
21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這麼薄卻可6裝置充電、總輸出達130W 這款Anker充電器規格簡直是拼命了
Gizmodo Japan
16 個小時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10 天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
產業消息
聯發科2025Q2手機營收佔52%預期旗艦天璣年內創造30億美金營收 首款2nm晶片維持9月設計定案
Chevelle.fu
22 個小時前
文化創意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免費展區即有豐富內容、柴電工廠吸收新知
Chevelle.fu
15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可以與行李箱組合的三合一背包 我無法割捨Patagonia的理由
Gizmodo Japan
15 個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