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3年3月的私人旅行時,筆者終於發揮原本購買Ricoh GR III最重要的目的:作為旅行隨拍的夥伴;在密集使用七天後也有了一些想法,同時興起下一趟旅行打算商借焦段不同的姊妹機Ricoh GR3x;在約略半年後,這次改帶著GR3x踏上旅程,感受既熟悉卻又截然不同的拍攝體驗。
廣角焦段vs標準焦段的機身設計
▲鏡筒基底多1mm厚度、光學多一片,仔細想想GR3x的光學應該就是添加一片增距鏡的GR3光學設計了吧
GR3與GR3x共享多數的資源,包括感光元件、電子系統、機身基礎結構等,兩者硬體規格的差異在於光學焦段;GR3使用的光學焦段是超廣角相當常見的28mm F2.8,而GR3x則是採用較為冷門但也不全然未曾出現過的40mm F2.8焦段。關於為何GR3x並未選擇更經典的35mm或是50mm焦段也多次說明過,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希望採用過於接近28mm的焦段,但又希望保有比起50mm稍微偏向廣角的特質,最終得到40mm的解答。
重新拿起GR3x時,筆者再度檢視GR3與GR3x的光學設計,大致上可能解謎了筆者當時使用GR3x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這部分在後面介紹使用體驗時會進一步說明;總之仔細比較GR3與GR3x的光學構成,發現GR3x在鏡筒多出1mm的同時,光學設計也多了一份鏡片,筆者推測GR3x的基本光學設計可能是沿用GR3,但增添一片增距光學,使焦段自28mm擴展到約略1.5倍的40mm。
28mm與40mm的拍攝體驗大不同
▲GR系列一貫的堅持就是能以右手完成絕多數與拍攝相關操作的堅持
從28mm變成40mm,自然在合適的拍攝題材就會產生差異;雖然28mm相較現代旗艦手機達24mm的角度還是略遜一籌,但畢竟越往廣角靠攏、僅差1mm的視野就會有顯著的差別,對比40mm而言,28mm仍相當適合利用廣角特性拍攝較遼闊的寬廣景致,或利用邊緣變形的特質強化畫面張力。
然而拿起40mm的GR3x,用習慣GR3的筆者在一開始忽然有那麼些不知所措,因為一些對GR3拍攝駕輕就熟的題材,用GR3x反而就難以呈現,例如自東京車站對面百貨進行拍攝,就很難將東京車站與週邊完整納入畫面,但若要拍攝更遠的東京車站月台,40mm的長度顯然也不是那麼充裕。
不過這原本就是自習慣廣角焦段的拍攝者轉換到標準焦段常見的困惑感,40mm的優勢在於凸顯單一主體的能力而非貪婪地納入多樣的物件;借助中焦段的特質,雖然最大光圈維持在F2.8,但GR3x一旦略縮光圈,即便未在微距焦段,也容易將主體透過景深壓縮的方式與背景區隔開,同時也能在元素較多的情景凸顯主體。
拍攝距離變長、放大倍率卻未變大,但中焦段有助美食拍攝
筆者當時第一次評測GR3x時一直很困惑為什麼GR3x相較GR3的放大倍率變化不大,不過這次仔細看完規格後筆者大概推敲出原因:就是由於GR3x的光學等同是GR3增添一片鏡片將焦段拉遠,但光學設計的特質仍維持與GR3接近,導致放大倍率也並未因此提升;同時,另一個對筆者較為困擾的是拍攝美食照特寫時的近拍模式使用率也變得更頻繁,因為GR3x連最近拍攝距離也跟著焦段一起變長了。
不過40mm對於拍攝美食卻有著比28mm更方便的地方,其一是偏向泛焦時更少的邊角變形,能夠確保食物的樣貌更貼近原始;另一個是由於更長的焦段有助於俯拍時減少因垂直光源造成的陰影,因為拍攝距離變長,拍攝的位置可以透過些許錯位的方式減少手、相機遮蔽到光源造成的陰影,就如同筆者近期使用手機拍攝美食也越來越常使用2倍焦段一樣。
只能二選一的話兩者各有擅場
如筆者先前提過認識攝影師朋友直接入手GR3與GR3x,以互補的方式作為生活與旅行紀錄,不過若只能挑一台的話該怎麼選好呢?問題的解答也並非那麼難,畢竟兩個焦段的優勢與特質已有相當明顯的差異,好好釐清自己追求的是甚麼,答案很快就會呼之欲出。
像是筆者沒有拍攝人物的需求,加上先前也是使用第一代數位GR,還有以Pentax數位單眼拍攝的時代最愛的焦段是等效22mm左右的DA15mm Limited,故無庸置疑的GR3使用起來還是較為熟悉;GR3適合利用廣角特色拍攝高張力的畫面,或是在盲拍、快拍時確保有較多的邊角資訊,
▲GR3x的中焦段有助畫面聚焦在主體上,同時有著更少的變形
然而,若原本就有旅伴相陪、或是著重旅途中的人物描寫,GR3x對於人物的單獨描寫能力相對有優勢,無論是拍攝全身、半身甚至臉部特寫,低變形、凝聚的視覺效果等皆是40mm焦段的優勢,同時作為風景拍攝,雖然不像28mm可納入大量的資訊,但可藉由標準焦段進行控制,強化想表達的重點。
0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