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遊戲商Genki在2024年底宣布重啟多年未有續作的首都高賽車系列、宣布首都高Battle(Tokyo Xtreme Racer),對於較為資深的賽車遊戲迷多半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畢竟距離最後一款針對手機平台的作品也有7年之久,在2025年初Genki宣布推出早鳥先行版,作為學生時代曾沉迷於系列作的筆者也保持著嚐鮮的心態,雖然從畫質與物理表現無法與一線大作比較,不過熟悉的荒謬又中二的娛樂性十足的首都高賽車又回來了,也讓筆者沉迷在這款誠意滿滿的作品。
首都高Battle目前仍在早鳥體驗階段,目前獲得超過3,000個評論的壓倒性好評:Tokyo Xtreme Racer


首都高賽車的舞台一直都是以圍繞在東京首都圈的高速公路作為賽道,由於筆者沒有去考究這款遊戲的初衷,不過從遊戲中的設定與特色,可能是受到1990年代開始連載的賽車漫畫作品「灣岸競速」的啟發,只是加入更多天馬行空與「中二」的元素,同時一系列作品也有幾個重要角色貫穿其中,這樣的系列特色也同樣被這款全新的首都高Battle繼承。















由於筆者最後一次接觸首都高賽車系列應該是PlayStation 2的首都高賽車01,首都高Battle的系統與印象中有點不同,玩家需要持續擊敗競爭對手獲得點數,才能使用點數解鎖各式技能、可累積的金額上限、收藏車輛數目、可購買的基礎車款、改裝項目,與筆者印象中只要擊敗對手就能購入對應車款不同,不過部分頭目駕駛的特別車款則可在擊敗後購入,但是價格門檻都不是初期可儲存的最大金額能購買的,玩家記得要點選技能與改裝項目,否則到中期後只靠初期項目是毫無抵抗力的。


基本的遊戲方式就是在高速公路找尋對手,未對戰過的對手會以藍色表示,擊敗過的對手會變成綠色,未能擊敗的對手則會變成黃色,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回到車庫恢復車胎狀態以外,也能行駛到停車場付費恢復車胎、補充氮氣,此外偶爾還會遇到技師能夠暫時提升車輛性能,同時也可在停車場與其它車輛對戰,還有能從停車場對話蒐集資訊,從中也可看到貫穿首都高賽車系列的知名車手的名字。


遊戲中的推進方式是依據章節陸續開放各種條件,達成章節的條件是需要擊敗指定的車隊或是頭目車款,初期僅能在中央環狀線挑戰,後續解鎖後才能延伸到台場線與灣岸線等;值得注意的是多數的對手都會在路上行駛,但是除了車隊頭目多半需要擊敗所有成員才會出現以外,少數對手只會在停車場出現,另外特定的對手則需要滿足特定條件才能出現或進行對戰,不符合條件的情況對對方閃燈也只會顯示為滿足條件,這些對應的資訊則需透過與停車場的角色對話蒐集情報。


首都高賽車系列向來都不是太嚴謹的賽車遊戲,不需要使用專業的賽車方向盤也可以享受遊戲的樂趣,盡量放寬心遊玩,要追求精緻的畫面與物理合理性的玩家還是建議尋求其它賽車遊戲吧;比賽的方式是與對手進入對戰後,率先消耗完計量表的對手就算輸,基本消耗對手計量的方式是領先對手超過25公尺以上,距離拉越開、對手的計量掉越快,但只要控制在25公尺內就會恢復不再消耗,加上比賽並無限時,故在較長的灣岸線很可能與對手陷入長期戰;此外擦撞也會導致計量下降,所以一旦與對手相當膠著要控制自己減少主動擦撞的情況。同時倘若在交流道與對手選擇不同方向,則會變成雙方平手的局面,即便大幅領先也同樣會變成平手收場。

除了具名的對手以外,路上看到的任何車輛都可閃大燈,甚至連貨車都可以進行對戰,如果目的在於存錢,挑這些軟柿子欺負也是個辦法;要注意的是某些對手會出現車輪戰的情況,或筆者也遇過比賽到一半又追加另一個對手的情況,而且這類的車輪戰計量並不會恢復,所以一旦遇到車輪戰只能祈求剩餘的計量還相當充裕,不過筆者也曾在第一台對手對戰後僅剩1/3的情況再度成功擊敗後續出現的兩輛對手,運氣與耍小手段絕對是獲勝的不二法門。另外,連續對戰成功也會使獎金加成,對自己有信心的玩家可以藉此快速獲利(記得中途去停車場修復輪胎與補充氮氣就是),或是可利用自動駕駛累積長途里程刷錢。



另外擊敗具名對手後,可以在清單內看到車手的設定,雖然設定不會反應在車手的駕駛風格(但難保正式版會有更動),不過可以看到不同車隊成員風格迥異的設定,有些則是前一代已經退隱的車隊隊長,或是某個需要累積特定里程才會出現的對手則是反應在人設,雖然看不到角色外觀,但光是這些描述就讓車手有著鮮明的輪廓。


首都高Battle可說是筆者相當喜好的賽車遊戲類型,雖然有著與現實相同車款、相同的道路環境,不過車子的設定與比賽方式都是著重娛樂而非真實,但也是對於想輕鬆享受賽車遊戲氣氛,順便感受東京都高速公路夜景的玩家,即便現在僅是付費搶鮮版,劇情還不完整、也有玩家在資料夾發現還有許多未釋出的車款,正式版勢必更為豐富,但首都高絕對能夠娛樂到休閒賽車玩家。另外,目前的搶鮮版屬於單機遊玩,除了沒有網路對戰元素以外,記錄檔也不會進行雲端同步,故不同的裝置紀錄不會互通,筆者也嘗試在微星的MSI Claw執行,1080p最低特效仍有30p到40p之間的流暢度,可惜增強功能之支援NVIDIA DLSS,若支援AMD FSR應該在遊戲掌機有更多的使用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