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2009, Intel officials said the company was "working on bundling the optical fibre with copper wire so Light Peak can be used to power devices plugged into the PC."In 2010, Intel said the original intent was "to have one single connector technology" that would allow "electrical USB 3.0 […] and piggyback on USB 3.0 or 4.0 DC power."
12 則回應
有趣的是,在Wikipedia的Thunderbolt頁面上,有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這表示SONY做的是當初Intel想要做出來的版本?或是這是Intel後來做出來的結果讓SONY用?
話說文章下面的雅虎3C連結連到Google搜尋去了XD
引用來源裡完全沒提到LightPeak還是Thunderbolt啊XD 是不是連錯了
好歹連個有完整規格可以看的網頁XD..
引用來源裡完全沒提到LightPeak還是Thunderbolt啊XD 是不是連錯了
好歹連個有完整規格可以看的網頁XD..
抱歉抱歉,補上有敘述的連結
大家覺得這台十萬元的寶貝如何XD
那這樣LightPeak的傳輸線是用光纖線還是銅線?
那這樣LightPeak的傳輸線是用光纖線還是銅線?
LightPeak基本上是光纖呦,雖然他是相容USB Type A介面,不過實質內部有多一組光收發器,專門用來傳遞LightPeak信號,當接上USB或是LightPeak線,系統會自動判讀,並且傳輸對應的訊號。
不過礙於光纖與銅纜的混合傳輸線生產不易,可以想像目前LightPeak設備還需要額外的外接供電
依照目前的應用,LightPeak對空間較多的桌機意義不大,可想像未來會是以筆電以及平板為主的戰略。至於手機...有人能接受手機上面有個USB Type A的開孔嗎XD
我一直以為Thunderbolt的開發代號就叫LightPeak
www.intel.com/technology/io/thunderbolt/index.htm
我一直以為Thunderbolt的開發代號就叫LightPeak
www.intel.com/technology/io/thunderbolt/index.htm
我自己的認知是這樣,Thunderbolt是基於LightPeak技術,但是在特定條件限制下的名稱(例如一定要用DP當介面)
差別在哪?差多哩,雖然技術與傳輸協定都是Intel搞出來的,但是Thunderbolt是電傳輸,而LightPeak卻是光傳輸,這就決定兩者先天的不同性。不過Intel目前還沒公佈兩者是否能夠互通。
光纖的優點是可以解放頻寬,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目前的骨幹網路已經走向光纖,理由無他,也是為了頻寬,畢竟即便金屬纜線可以提供相同的超高速頻寬,但是成本卻會遠大於光纖,這也是為何長距離的大頻寬網路幾乎都是光纖。印象中,大頻寬的長距離光纖傳輸的耗損以及干擾情形相較同樣頻寬的
光纖銅纜也沒那麼嚴重。至於下一步,我們會有機會在主機板上面看到改用光纖取代電作為高速介面的傳輸方式、甚至處理器內部通道光纖化的未來嗎?
不過無論是Lightpeak或是Thunderbolt,都實現了一個願望,就是介面單一、單純化
有一個關鍵是行動產品越作越輕薄,實在容不下那麼多外接介面,但是假設一款筆電只有剩下一個電源跟一個USB其實也不太夠用。
過去ATi以及NVIDIA有推出過給筆電專用的外接GPU,但由於需要提供充裕的頻寬,所以需要使用專屬的介面,又需要在筆電外觀上多開個洞XD
而這兩個介面則是透過相容於某種現有介面的設計,但是提供一個高速、並且可輕易轉換成其他介面的介面(畢竟都是基於DP與PCIe。),讓行動產品在定點使用時,能夠透過這個介面連接到擴充基座,並且提供包括獨立顯示卡、光碟機、影像輸出、USB、硬碟等等。當要離開位置,只要把這個通用介面一拔,也不用再去整理桌上一堆擴充裝置,畢竟都連接在基座上了。而由於像LightPeak採用USB、Thunderbolt採用DP,兩者也不需要在機身上提供專屬的連接介面,可大幅減少機器周圍的介面複雜度。
... 大頻寬的長距離光纖傳輸的耗損以及干擾情形相較同樣頻寬的光纖也沒那麼嚴重
光纖比較光纖? 應該是光纖比較銅線的筆誤 :P
抱歉抱歉,已經勘誤
看來沒睡好真的很傷Orz
... 大頻寬的長距離光纖傳輸的耗損以及干擾情形相較同樣頻寬的光纖也沒那麼嚴重
光纖比較光纖? 應該是光纖比較銅線的筆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