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一款單點對焦不能自由選擇焦點,選單完全沒分類,而且螢幕只有 2.7 吋 23 萬畫素的隨身相機,價可以定的比現在的 5D2 還貴;然而看到機身上的紅色可樂標,一切好像又相當的合理。
然而光是只有可樂標就能吸引一票死忠的使用者嗎?筆者在使用這款由徠卡親自操刀且原汁原味德國製造的 Leica X2 之前,其實對這款相機的影像能力保持懷疑的態度,但在幾天的相處下,卻深深的被這款頂級隨身機的特質所吸引。
跳轉繼續
外觀:
筆者個人認為,雖然 Sigma DP 家族開啟 APS-C 片幅隨身機的世代,然而真正造成風潮的卻是這款 X2 的前身 X1 ;沒有 X1 ,也許富士不會試著去推出擁有相近特質的 X100 ,更不會奠定富士決心走復古設計的決心。
X2 延續 X1 的造型設計,來自傳統 M 系列旁軸相機的方正中在邊角帶圓弧的造型,機身蒙皮約莫佔了 2/3 的面積,只是相較徠卡經典設計少了觀景窗的設計。機頂除了快門鍵以外,還有光圈以及快門轉盤,熱靴除了可安裝閃燈以外,也能擴充電子觀景窗;機背在螢幕左方有五個快速功能鍵,左方則是與整合式方向與快捷鍵以及雙轉盤。
內建閃燈的造型很逗趣,上蓋是圓形設計,而彈出機構雖然類似 Panasonic GX1 、 Sony NEX 3F 等的設計,不過無法用手指固定進行跳燈。此外全機身幾乎都是鋁製,包括上方兩顆轉盤也是鋁材質
硬體:
徠卡 X2 使用的感光元件與 X1 同為 16MP 的 APS-C 片幅 CMOS 元件,搭配的鏡頭為 Leica Elmerit 2.8 24mm ASPH. 定焦,等效焦段為 35mm ,鏡片結構為 6 群 8 片,最近拍攝距離 30 公分,對生活隨拍方面要拍些近物是比較不方便了點。ISO 部份從 100~25,600 ,連拍最高可達每秒三張、最多 8 張。
操作體驗:
習慣除了富士 X100 外的日系高階隨身相機的消費者,頭次看到徠卡 X2 應該會有點傻眼,因為雖然機頂擁有雙轉盤,但卻沒有任何模式轉盤,常見的 PASM 哪去了?其實對 X2 來說,當兩個轉盤都是 A 檔位的時候,就是代表自動模式,而轉了光圈代表光圈先決,轉了快門代表快門先決,兩個都轉離 A 檔就表示全手動模式。
不過既然光圈與快門都有專屬轉盤,那機身背面的兩個轉盤是作啥用的?筆者對德國人的 UI 邏輯是覺得比較微妙些啦...上方的轉盤可取代方向鍵在各類選單快速選取,或是作為照片預覽的放大縮小,還有手動對焦的焦距選擇;而方向鍵外面那圈就更妙了,它的最重要功能是作為快門超過 1 秒的長快門調節之用。
至於與快門整合的開關有 S 與 C 模式,一開始還以為是單次對焦以及追焦,不過 S 與 C 卻是指單張拍攝以及連拍模式,看來筆者已經被日系相機洗腦太久了。
而選單 UI 方面,筆者也有點難上手,倒不是因為很複雜,而是 X2 的選單不像日系相機會做好分類,把不同類型的功能整理到各自的欄目,而是把所有功能設定排成一整排,雖然相近的功能會放在附近,不過想找特定功能時,必須一個一個看起。
而手動對焦也不像日系相機會進行全螢幕放大,而是只有在本來就不大的 2.7 吋畫面中間出現一個小尺寸的方框,加上解析度僅有 23 萬畫素,老實說筆者覺得使用起來有些吃力,也許手動模式比較適合搭配電子觀景窗使用吧?
至於對焦方面,徠卡提供四種模式,分別是單點、 11 點自動選擇、點測光以及人臉辨識(驚!),單點模式僅提供中央點對焦模式,用習慣可以自由選擇焦點的相機,回歸中央單點對焦一時間有點不適應,不過中央單點對於拍照構圖已經是最基本需要具備的能力了,何況 X2 還是允許對焦後移動相機進行構圖。
而色彩方面, X2 不像日系相機擁有大量的後製濾鏡,僅提供包括標準、鮮艷、自然、自然黑白以及高對比黑白等五種,少了花俏的濾鏡,雖還是可以把照片拿來後製,不過這樣一來就失去徠卡在這款相機原汁原味的影像詮釋了。
照片體驗:
老實說,筆者使用 X2 的第一天,實在對它的性能有些好奇,因為 2.7 吋的 23 萬畫素 LCD 檢視照片不太理想,因為無法一覽照片的質感,而這張 LCD 預覽黑白照片時還會出現紫色雜點,讓人有點擔憂。
在對 X2 完全不熟悉的情況下,隔天一覺醒來就直接前往預計拍照的地方瘋狂的按快門,在預覽以及用 LCD 檢視照片的情況下,對它拍攝的照片並未抱太大的期待;然而在拍攝些許大反差的逆光照片時,筆者就發現到一般隨身機常發生的紫邊以及耀光的狀況在 X2 並不明顯。
對焦方面,筆者未使用過 X1 ,無從與 X1 比較起,不過據說對焦系統比 X1 進步不少,筆者個人的感受是 X2 對焦夠快,對的到的物體很快就會合焦,即便對不到也很快就放棄,不會拉風箱最後宣佈對焦失敗浪費拍攝者的時間。
而拍完第一天回家檢視照片後,才打開第一張當時半開玩笑拍攝的高對比黑白照片,就被它的影像品質震撼了。也許就高 ISO 表現方面, X2 相較日系相機透過電子處理後的雜訊表現並不優異,然而細節的保留程度以及灰階的色階卻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是高對比黑白,不像一般相機處理高對比黑白的層次感都被強烈的黑與白取代, X2 的灰一樣很多采多姿。
至於彩色照片的表現,筆者多半以鮮艷色調拍攝, X2 的色彩是相當凝重有份量的,對於鮮艷色也不會整個爆掉,而且對於拍攝題材中的光與影,給予豐富的顏色變化;不過筆者個人覺得,相較於彩色照片, X2 的黑白更為讓人動容,故這次試拍的照片筆者幾乎都以黑白為主。
以下是使用 X2 拍攝的照片:
彩色部份:
原始圖檔:請點我
原始圖檔:請點我
原始圖檔:請點我
原始圖檔:請點我
原始圖檔:請點我
黑白部份:
原始圖檔:請點我
原始圖檔:請點我
結論:
筆者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攝影教育,多半都是靠著當初剛接觸相機不斷拍照的習慣累計下來的基礎,實在不太能發揮這款相機的真正實力。不過筆者還是要以能力所及提一下這款怪物級的頂級隨身相機,這款相機讓筆者把注意力回到體驗攝影這件事情,而不是在玩樂相機的功能性。
不是思考該搭哪些情境模式,也不是決定要套哪種濾鏡,思考 24mm 的定焦等效 35mm ,對於傳統底片使用者正好是略廣的標準焦段,對於老玩家正是相當習慣的焦段,而筆者也曾有好一陣子只帶一顆等效 50mm 左右的定焦鏡拍上一整天,加上曾有一台相機的單點定焦也僅能使用中央點構圖,其實拿到 X2 不久,就開始回味起那段受到限制的時光。
當所有的條件越死的時候,就是拍照者要學著變活的時候,要知道手上的焦段拍啥好、拍啥不好,不要勉強去拍攝不適合的題材。而 X2 的焦段對筆者來說就是街拍與快拍使用,由於 30mm 對焦距離以及放大能力一般,特寫物品時,要盡量拉出與背景、前景的距離才容易營造散景,這些好久沒想過的問題,在使用 X2 時不禁又開始多想了一些。
真要形容 X2 ,筆者不認為它是一台親切的相機,你要去適應它的一些怪脾氣,尤其是 UI ,也要放棄花俏的機身照片後製功能;然而當你放下一切對於相機電子機能的束縛,回到拍照這件最單純也最重要的大事,追隨光影、拼湊構圖、思考光圈與快門的影響,然後再次從照片中獲得影像帶給人的感動。
3 則回應
很象X100,但我覺得X100的操控感比較好,而且有混合式VF
被我抓到去吃劉山東喔!
場景在哪可以介紹一下嗎?
感恩。
被我抓到去吃劉山東喔!
場景在哪可以介紹一下嗎?
感恩。
您好,主要的廠房場景是先前最後一次開放參觀的台北機廠,當天有聽到導覽員說目前仍在努力爭取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部份,因為那些老廠房都將近有 70 年以上的歷史,就這樣因為遷廠廢除掉真的很可惜,希望文化建築不要因為那塊地可能被建商覬覦就被移平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