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十足的 OM-D 最新成員, Olympus E-M10 動手玩

2014.04.03 05:08PM
是誠意十足的 OM-D 最新成員, Olympus E-M10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Olympus 繼以經典的 Pen 相機之名推出主打輕便的 m43 相機後,也再啟用經典的 OM 相機的名稱作為 m43 專業型機身的系列名稱, OM-D 以主打輕巧、復古、高規格電子性能與趨近專業單眼相機的使用體驗闖出一片天地, E-M5 、 E-M1 以精巧的設計,還具備防潑水能力,獲得不少專業攝影師的青睞。

不過 OM-D 系列也由於機身規格與電子性能較高,對偏好其復古設計的消費者價格門檻也較高,是故 Olympus 在今年推出第三款 OM-D 家族成員,省卻一些機能,但保留其操作性與設計精華,並且配合全新設計的電動變焦鏡頭,主打小巧的體型,也就是這次所借測的 E-M10 。

E-M10 在 OM-D 的產品定位,並非屬於 E-M5 的後續機種,而是定位在 E-M5 之下,並且以維持同級的操作性與追求更輕巧的體積為目的所設計,雖然有著相同的設計 DNA ,然而 E-M10 的體型反而與先前推出的高階隨身機 Stylus 1 更接近,不過相較於 Stylus 1 的科技感, E-M10 則維持 OM-D 系列的典雅復古風格。
















為了縮小體積但同時維持高質感設計, E-M10 同樣採用鎂鋁合金機身,不過把 E-M5 與 E-M1 主打的五軸光學防手震移除,改為體積更小的三軸防手震,另外也將機身的防潑水能力去除。雖然較為可惜,但 E-M10 也因此獲得更小的體積與更平易近人的價格。

在介面設計, E-M10 的邏輯是基於 E-M5 而非面對更專業使用者的 E-M1 ,但仍舊保留中高階機種必備的雙轉盤設計,意味著 Olympus 仍把 E-M10 視為一款平價的中高階機種。操作介面與 E-M5 較明顯的不同,則是多了內建閃燈的開關。 E-M10 所具備的內建閃燈,也是其與 E-M5 、 E-M1 最大的差別,也是第一款搭載內建閃燈的 OM-D 成員。

E-M5 機背的 LCD 與另外兩款 OM-D 一樣提供可翻轉的 LCD 顯示器,同樣為上下翻轉設計,無法進行自拍;不過若是想要自拍也可透過內建的 WiFi 與手機連接,透過手機進行自拍的遙控拍攝。此外提供 144 萬畫素的電子觀景窗,雖不及 E-M1 的 236 萬畫素觀景窗,然而顏色不若 E-M1 濃郁,觀景窗顏色較為自然,更貼近實際拍攝的照片。

E-M10雖然有著近似 E-M5 的外觀,但 Olympus 也不斷吸收消費者意見進行設計的調整,握柄部分經過角度的改善,也提升握持的舒適性,並維持拇指操作轉盤的便利性;另外針對守較大的男性使用者, E-M10 也提供外接握柄設計,雖無電池擴充與垂直快門,但能提供男性更好的握感。

這次 E-M10 能有如此輕巧的整體體積,也要搭配輕巧的鏡頭才能彰顯其價值,不過 Olympus 的標準 Kit 鏡頭相較於競品還是大了些,且 E-M10 機身並不具備防潑水機能,若是沿用 E-M5 的 Kit 鏡頭也有點大材小用。故這次 Olympus 專為 E-M10 重新把 14-42mm 的 Kit 鏡進行潛胴式機構微縮化,在基於相似的光學結構下,把 14-42mm 變成一款電動變焦的餅乾鏡。

雖然體積微縮了,不過收納後與先前 17mm 定焦鏡幾乎一樣大的 14-42mm ,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維持與標準 14-42mm 同級的光學結構,除了把變焦結構改為電動式外,仍提供手工對焦用的電子對焦環。不過這款 14-42 雖有著類似變焦環的設計,然而它的結構卻是把撥桿偽裝成轉環,但好處則是手指不需壓在特定的位置,只要在膠環範圍扭動即可操作。

另外,這次也還借到 Olympus 的新款定焦鏡 25mm f1.8 ,雖不及競品的 f1.4 大光圈,不過小巧的體積與便利的放大倍率,加上等效 50mm 的標準焦段設定,很適合生活隨拍與人像速寫,像是喜歡拍攝美食,也能提供充裕的放大率。另外這款定焦鏡採用靜音對焦馬達,若是拍攝嬰兒或是在需要較安靜的拍攝環境與錄影下,相較一般鏡頭安靜許多。






































































E-M10 拍攝的照片如上,由於測試期間筆者剛好人在國外,沒有較適合縮時連拍合成的情境,很可惜就沒針對這項 E-M10 的特色進行介紹,不過該項功能大致上就是透過定時拍攝的方式進行多張照片的合成,達到類似長曝的效果,但相較於長曝,由於並非連續曝光,元件較不易散熱,且可在白天不需搭配減光鏡即可拍出類似長曝的效果。

E-M10 與 E-M1 的關係,讓筆者回想起 Olympus 43 系統時的旗艦機 E1 與第一款小型化機身 E410 的關係; E-M10 類似當時的 E-410 一樣將 E-1 的高性能與主要的操作手感元素濃縮在更小巧的機身內,然而不同於 E410 與 E-M1 有更明顯的等級落差, E-M10 已經具備中階機身的水準以及雙轉盤設計,但有更平易近人的價格。

至於相較於 E-M5 , E-M10 不光只是 E-M5 移除防水設計的精簡版本,搭配更新世代的影像引擎還有吸取消費者意見調整的機身設計,還有更為小巧的機身,使 E-M5 適合追求小尺寸但操作性不打折的挑剔玩家。

而且全新的潛胴式 Kit 鏡頭不僅是提供小巧的體積,操作性以及光學品質也未因此打折扣,還提供完整的手動對焦環,這也同級微型變焦 Kit 鏡少有的設計,如果再搭配專屬的自動開閉式鏡頭蓋(而且現在首購還是免費贈送哩!),還可兼顧保護收納時的鏡頭前玉與使用的便利性。這款 Kit 也使 E-M10 兼顧體積與光學品質的表現。

在 Olympus 的產品線內, E-M10 與 E-PL6 在價格相當的類似,不過由於機身設計理念上,隸屬 Pen 家族的 E-PL5 強調輕鬆拍照的設計,使用介面與握持設計比較接近消費級機身,並提供翻轉自拍設計;而 E-M10 則繼承 OM-D 系列以正統單眼相機操作性的理念,雖 LCD 無法自拍,但卻提供內建電子觀景窗設計,加上推出時間晚,電子性能也更強悍。

相較於同為 m43 陣營的 Panasonic 主打高度電子化的設計, Olympus 則是更重視其引以為傲的光學技術與一路從底片到數位的技術傳承, m43 系統也不乏高品質的鏡頭,不過 Olympus 一直到推出 OM-D 系列後,才有較趨近追求高品質鏡頭的玩家偏好的準專業級機身與操作性。而今 E-M10 的推出,則給予更多喜愛 OM-D 設計的玩家能夠輕鬆負擔的體積與價格。

延伸閱讀

還滿喜歡收集這些可愛的三國卡牌的

不能保證但依然可以嘗試的一鍵 Root APP

價格和功能真的是無可挑剔的小米盒子,你猜幾多錢?

相關消息

科技應用
EVOX《對話式 AI 白皮書》:掌握 AI 商務溝通新趨勢
癮特務
3 天前
即拍即印普普風概念印章,製造屬於自己的圖像
annti wang
15 年前
開箱評測
被評價為「每步都非常舒服」的恢復型拖鞋 2種熱賣的日常款比較
Gizmodo Japan
1 天前
文化創意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 免費展區即有豐富內容、柴電工廠吸收新知
Chevelle.fu
20 個小時前
汽車未來
全新改款 BMW iX 豪華純電旗艦休旅強勢上市!「THE NEW BMW iX」現場直擊,亮點分享一次了解!
癮特務
10 天前
開箱評測
這麼薄卻可6裝置充電、總輸出達130W 這款Anker充電器規格簡直是拼命了
Gizmodo Japan
21 個小時前
開箱評測
可以與行李箱組合的三合一背包 我無法割捨Patagonia的理由
Gizmodo Japan
20 個小時前
產業消息
聯發科2025Q2手機營收佔52%預期旗艦天璣年內創造30億美金營收 首款2nm晶片維持9月設計定案
Chevelle.fu
1 天前
《奇妙之旅》家族競技展開 熱鬪場內容介紹
皮耶哈
1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