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枷鎖 什麼是譴責被害人文化?

by Knowing
2016.05.24 03:30AM
是看不見的枷鎖 什麼是譴責被害人文化?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是看不見的枷鎖 什麼是譴責被害人文化?的第2張圖

澳洲一名25歲女子去年九月到澳洲旅遊,到酒吧喝酒後發現自己遭性侵,於是向南韓警方報案,南韓警方卻將焦點放在她的穿著,以及喝了多少酒等,讓她認為南韓警方辦案態度相當馬虎,於是向美國新聞節目投訴,案件曝光後警方才進而逮捕一名奈及利亞男子,且僅控性騷擾而非性侵;美國新聞記者蘭登表示,這是一種譴責受害者的文化,尤其當你出去喝酒或是跳舞時,警方也就更不重視這起案子。

什麼是譴責受害者 (Blaming the victim)?

在一件事情上,受害者所受的傷害輕則損失金錢,重則可能失去生命,在追究事件發生的原因時,為了合理化罪犯的行為,我們便容易將錯誤怪罪給受害人,該現象多是發生在性侵案件中,而譴責被害者的文化往往也讓被害人不敢對外求助。

以紀錄片「印度的女兒」為例,其中最受爭議的一段莫過於在訪問其中一名強暴犯時,對於他的犯案動機,他以「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女孩晚上在街上被強暴,應該比男生負更多的責任」回答,依舊將自己的罪行合理化,更可怕的是,有這樣想法的人並不是少數。

不反抗就不會受害?

許多性侵殺人案件中,嫌犯會以「若她們乖乖接受,我就不會殺害她們」的理由將罪責推給被害人,以不服從當作合理傷害對方的理由,也成為一個邏輯上有問題但卻容易誤導著我們的謬論。

譴責受害者的文化不僅會帶給被害人二度傷害,更是容易助長社會上的惡劣風氣,因為權力或是地位的不平等,讓我們容易不自覺怪罪受害人的現象,儼然也是社會中須重視的問題之一。

是看不見的枷鎖 什麼是譴責被害人文化?的第3張圖

別怕恐怖情人 衛福部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