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機動性與高性能的均衡點, Olympus OM-D E-M5 III 動手玩

2019.12.24 06:44PM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OM-D、DIGITAL,跟奧林巴斯公司、CMC磁性材料有關,包含了奧林巴斯、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Olympus 歷經工廠遷徙的寧靜一年後,在今年上下半年分別的推出兩款隸屬 OM-D 的新機,其一是訴求高速對焦的專業級相機 E-M1X ,而下半年的新機,則是曾被謠傳定位模糊、可能被放棄的 E-M5 最新世代機種 E-M5 III ,距離前一代已有四年之久, E-M5 III 在秉持準專業機的初衷下,以更明確的定位登場,接下來也將帶來這款中流砥柱的動手玩。

作為開創 OM-D 世代原點的 E-M5 系列,在當時以回歸正統準專業級相機操作性以及大幅提升的對焦性能,使無反光鏡相機不再只是文青、女性為了外型或是便利性為主的妥協產品,亦能在專業性能與傳統單眼相機一較高下;然而隨著產品線擴大,下有講求簡單易用的 E-M10 ,上有專業級機身的 E-M1 ,卡在中間的 E-M5 家族不免尷尬了些。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OM-D、OLYMPUS,跟CMC磁性材料有關,包含了奧林巴斯、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時隔四年的升級使得 E-M5 III 更為精悍

然而這樣的情形也是不少產品線較廣的相機品牌面臨的窘境,一般來說中階機身較入門機身大、也會為了專業性拿掉簡易模式,純以入門玩家而言不免心生恐懼;而比起旗艦機身雖然尺寸略小,但按鍵配置較少,又像 E-M1 的防手振性能比起 E-M5 系列又略勝一籌,且 M43 系統原本就相對精巧,如此一來有專業需求的玩家也會乾脆選擇旗艦機。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OM-D、OLYMPUS,跟奧林巴斯公司、奧林巴斯公司有關,包含了奧林巴斯、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攝影

▲軍艦部造型重新調整,營造與 OM 底片相機致敬的氛圍

畢竟是從底片相機時代就經營到現在的相機老字號, Olympus 也不會不了解 E-M5 系列面臨的情況,但也有一群消費者就是看好 E-M5 系列的中庸,以及 Olympus 多款在機動性與畫質取得平衡的 M.ZUIKO PREMIUM 定焦鏡頭搭配的合宜性,也讓 Olympus 最終仍決定重塑 E-M5 系列,最終的結果就是做出取捨後的 E-M5 III 。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OM-D、OLYMPUS,跟奧林巴斯公司、奧林巴斯公司有關,包含了奧林巴斯、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搭載 E-M1 同級元件、對焦系統與引擎,但更易一手掌握操作

新世代的 E-M5 III 的定位仍在"比旗艦機更精巧的尺寸、但性能絕不妥協"的特性,在硬體規格沿用 E-M1 Mark II 、 E-M1X 同級的  121 點十字對焦配置 20.4MP 元件、 TruePic VIII 引擎,防手振雖因應機身緊湊不若 E-M1 II 的驚人 6.5 級,但較 E-M5 II 的 5 級略有提升,達到 5.5 級的水準,以其輕盈的重量再搭配上合宜的鏡頭,在多數情境已經是非常剽悍了。

照片中提到了E-M5、ON、AUTO,包含了數碼單反、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攝影

▲軍艦部按鍵調整幅度不小

E-M5 II 的機身設計理念秉持在緊湊化之下盡可能提供完整的功能,雖然第一印象與 E-M5 II 近似,不過細節更動的幅度不小,首先是將軍艦部的形狀微調,強化象徵性的三角軍艦部造型,同時頂部的轉盤與按鍵重新調整,將模式轉盤由左側調整到軍艦部右側,而原本的位置則改為與 E-M1 II 相同的驅動模式相關按鍵。

照片中提到了SCN、ISO、NEO,包含了相機配件、數碼單反、鏡頭、攝影、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單手握持操作更舒適的握柄規劃

照片中提到了AEL、ISO、MICRO,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機背設計變化不大

E-M5 III 也在不明顯影響機身厚度的前提之下將握柄加大,使整體握持感較 E-M5 II 更為舒服,而後方的拇指放置區的角度也往內縮並加厚,同時對應機身頂部的按鍵重新配置,在拇指放置頂部添加一顆快捷鍵,這樣的設計雖然看似都是一些角度上小小的調整,不過若在較長時間的操作,略厚的機身與較集中的拇指放置曲有助於更舒適的操作相機。

唯獨筆者想小小抱怨一下,雖然 E-M5 III 可支援 USB 充電,不過使用的介面仍為 microUSB 而非 USB-C ,考慮到簡化設計與通用性,若能改用 USB Type-C ,還可將 DisplayPort 影像輸出整合在其中,使機身更為簡潔。

照片中提到了OLY M P U、BJ9A00154,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底部雖保有電子接點擴充把手,但專屬的 ECG-5 並無垂直把手與電池槽設計

不過另一項筆者認為 Olympus 更清楚定位 E-M5 III 產品特色的要素,則是 E-M5 III 把手的擴充配件設計;前兩代的 E-M5 的擴充把手設計相當具創意,採用兩層式結構設計,第一階段先將機身略為加高,並將握柄前端延伸出更大的握柄,第二段才是增加垂直快門與電池槽,使用者可依照需求選擇裝設。

E-M5 III 雖在機身底部有完整的電子接點,不過 ECG-5 手把卻只有單純的手把增厚與延伸轉盤、快門鍵設計,不再有可安裝電池的第二層垂直把手設計,單純是為了提升手感之用。雖然沒有垂直把手與電池擴充乍看下有點可惜,不過試想有這樣需求的消費者恐怕也是更專業的使用客群,不如就讓這些專業使用者選擇如 E-M1 II 或是 E-M1X 的專業機身吧。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 I 12-200.、OLYMPUS、25 6,包含了奧林巴斯e 450、數碼單反、鏡頭、奧林巴斯E-450、單反相機

▲此次搭配的兩款鏡頭

此次借用的主力鏡頭是隸屬 M.ZUIKO PREMIUM 系列的 25mm F2.0 ,雖然比起 M.ZUIKO PRO 的 25mm F1.2 規格是沒那麼漂亮,不過小巧的尺寸以及 F2.0 光圈,在多數的場合也足以拍出美麗的散景與良好的畫質,更重要的是配上沒有擴充 ECG-5 的 E-M5 III 相當合宜,宛如使用一台一體式定焦機一般。

照片中提到了OLYMPUS、M. ZUIKO DIGITA,、72,跟奧林巴斯公司有關,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單反相機

▲ M.ZUIKO DIGITAL ED 12-200mm F3.5-6.3 雖然是旅遊鏡,但畫質不俗且輕巧

另外還有商借新款的旅遊鏡頭 M.ZUIKO DIGITAL ED 12-200mm F3.5-6.3 ,不過主要用在工作內容拍攝,並未用在非工作場合,但仍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旅遊競雖然相當輕盈、且達 16.6 倍變焦,但影像品質仍在可接受範圍,也不會在 200mm 端泛焦出現無法分離人物與背景的情況,並於 100mm 焦段有不錯的生活隨拍的近拍能力,是不錯的生活隨拍搭配。

照片中包含了車輛、摩托車、汽車設計、產品設計、產品

照片中包含了咖啡、咖啡、品脫

照片中包含了湯、日本料理、蘇杰比、中國菜、午餐

以筆者的相機使用習慣與拍攝能力,對於能夠快速設定所有功能的專業級機身需求不大,但也並非都靠著自動模式拍攝,筆者仍偏好能夠於機身按鍵或是轉盤針對曝光控制、色調等基本功能可以快速設定的配置,這也就是筆者為何隨身機偏好 GR 這樣緊湊但控制感優異的機型。

照片中包含了都市區、都市區、摩天大廣告、牆紙、KLCC東門塔

照片中包含了都市區、曼哈頓、都市區、摩天大廣告、牆紙

照片中提到了ii!,包含了都市區、都市區、航空攝影、鳥瞰、摩天大廣告

照片中提到了7778885、TAE、Clarion,跟號角有關,包含了都市區、都市區、摩天大廣告、街、市區

雖然鏡頭條件與當時試用 E-M1 II 不同,不過筆者認為以 E-M5 II 靈巧的尺寸搭配 M.ZUIKO PREMIUM 定焦鏡比起搭配旗艦級的 M.ZUIKO PRO 定焦鏡更合宜,在登上澀谷的 SHIBUYA SKY 觀景台時,機身搭配鏡頭仍可放在冬季大衣的口袋中而不顯突兀,對於喜歡順手抓起相機抓拍的玩家,又怎能不愛這樣的尺寸。

照片中包含了喙、喙、特寫

照片中包含了葉、街、路面、路、自然M

照片中包含了葉、粉紅M、植物群、開花植物、葉

雖說筆者個人比起等效約 50mm 的 25mm 會更習慣等效近似 35mm 的 17mm 一些,但也不得不說標準焦段在街拍時能兼顧景深與廣度的平衡點,既可在 F2.0 光圈全開下拍出絢麗的散景,又可藉由焦段的景深壓縮效果取得主題與背景的空間感,以近似人眼凝聚時的視野,作為呈現當下肉眼所見之美。

不少人對於 M43 系統會糾結在片幅大小上,確實 M43 的片幅大小相較 35mm 全片幅小了許多,對景深的營造影響不小,也不利於廣角變形,但對於數位影像技術而言元件大小並非全部,高品質的鏡頭搭配之下仍可呈現以小博大的細膩影像優勢,畫質有時並非只取決於片幅,鏡頭的光學品質也是相當重要的。

照片中包含了天空、棕櫚樹、日落、建造、海

照片中包含了黑暗、/ m / 083vt、牆紙、木、電腦

照片中包含了海、西成戶高速公路、電動自行車、水、電單車

照片中提到了Photos、PнOтв、BOOTH,包含了貨車、貨車、汽車、緊湊型車、豪華車

照片中提到了まビール。、オクッと一杯、あ。、キリン一番搾リ,包含了晚、汽車、市區、都會、M.夜Shyamalan

這次以 E-M5 II 所拍攝的照片筆者個人覺得是相當滿意的,機身設定採用自動 ISO ,最高上限設於 ISO 3200 ,在一些較昏暗的情況則靠可靠的機身防手振輔助,雖然對比當前大量透過 AI 輔助演算處理的高階手機相機乍看下高 ISO 雜訊多了些,但除了細節資訊較完整,也不會有銳利度強化過頭的不自然感。

照片中提到了ESERSE,包含了晚、街、路燈、都市區、正面

照片中提到了SUNE,包含了晚、路燈、街、市區、光

照片中提到了GALM,包含了市區、街、旅遊景點、公共空間、市區

照片中包含了市區、路燈、街、市區、光

照片中包含了晚、路燈、城鎮廣場、街、路

照片中提到了8-93,包含了晚、街、聖誕彩燈、樹、市區

照片中提到了綠馬306、.. 55,包含了車展、汽車、車展、緊湊型車、豪華車

當然 E-M5 III 大幅強化電子機能與影像品質,仍難掩對一般使用者相較當前高階手機還是不易上手的情況,手機藉由簡單易懂的觸控與軟體定義方式,透過演算、校正等自動方式能夠輕鬆拍出"好看"的照片,不過這原本就是在既有框架之下的相機難以克服的,且就過往幾款嘗試融合手機操作的相機產品市場反應來看,仍非多數消費者能夠接受的設計。

照片中包含了水、池塘、水、河口、水特徵

照片中提到了C2.500.、FOMIEAWA、1-13-6,包含了市區、汽車、家用車、緊湊型車、豪華車

照片中包含了樹、街、樹、行人、秋季

照片中包含了性質、公共空間、旅遊景點、自然M、街

照片中包含了葉、女僕樹、街、旅遊景點、市區

照片中提到了OTTERIA,包含了汽車、汽車、街、市區、行人

照片中提到了BOTTEGA VENETI、misto,包含了汽車、汽車、街、摩托車、行人

照片中包含了狗、狗、人行道、街、遛狗

不過未有相機操作觀念的族群也非 E-M5 III 設定的主要目標,以正統準專業相機數位相機說,仍有著更多影像細節資訊與有較高度的控制彈性的優點,對能夠理解光圈、快門、曝光、白平衡等原理的使用者,比起手機更能創作自己理想中的照片。

照片中提到了ww,包含了地板、吉恩體育航空中心、電子產品、相機、地板

▲可翻轉自拍的螢幕

在手機的軟體定義相機技術影響之下,對普遍的使用者,用以拍照的裝置已經從數位相機轉移到手機,一旦習慣這種不需熟知基本原理、僅需按下快門的使用習慣,多數的消費者絕對難以如某些"樂觀"的相機廠商所認為的會因為更重視畫質而回頭。

在當前的情況之下,多數高階手機拍攝的照片在網路分享已經相當夠水準,更何況對一些不熟悉、也不想熟悉相機操作技巧的消費者,也不見得可用專業相機拍出比高階手機出色的照片;對廣泛的傳統相機品牌,現在已是共體時艱的時刻,如何強化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吸引仍願意使用相機的消費者,是他們最大的課題。

對 Olympus 而言,在進入可交換相機世代就堅持 4/3 片幅這條路也是走得艱辛,不過在強勢的光學技術結合持續演進的電子技術加持下, Olympus 證實片幅小仍能有高水準的影像品質,以靈巧易用的特性,也吸引一批死忠的用戶,尤其以生態飛羽、火車攝影族群更偏好能夠手持的輕盈長焦鏡頭搭配高性能防手振的輕盈組合。

雖然以當前 OM-D 的陣容、市場規模與需求,或許將 E-M5 系列取消、專注在入門的 E-M10 與旗艦 E-M1 系也不令人意外,但 Olympus 新一代 E-M5 III 仍能看到在這四年的規畫歷程當中, Olympus 重新調整準專業級產品概念,並與入門、旗艦機種進行更顯著的差異化,也未重視中庸的攝影玩家提供一款可靠且高水準的中階機。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