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法律和科技兩項社會專業交集度並不高,一般人對法律的認知通常都落在不要違法,最好與我無關就好。但法治就是這個社會能夠放心做各種事情的根本準則,在民生科技早就讓我們享受到隨時拿起手機點餐叫車轉帳時,為什麼漏掉法律科技呢?這裡提出幾點法律科技和個人、商業之間的關係:
對個人
未來如果陪審團制度真的推行,如果你成為陪審團的一員,「又不是律師」就需要科技協助讓法律更像白話文,就需要更好的法律案件檢索資料,協助你幫忙判斷法案。
就算只是一個一般選民,想知道立法院到底在推動什麼法案,和我自身有什麼關係,開放國會行動方案聯盟協助的,白話文化和系統性管理的重要性,讓你更認識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立法院到底在做什麼。
對商業
目前在台灣新創業界,除了Lawsnote以外,並沒有其他的法律新創服務,而法律領域卻是人們遇到就會馬上付費的項目,這一定可以深耕的領域,新創業者可以透過這次黑客松的活動前來探索。除了探索的過程中,資策會科法所可在旁提供專業的協助以外,在最後demo提案的時候,還可以透過產業專業人士提供真實的建議,這都在發展新創服務的過程中,都是比較不容易取得的難得資源。
對自己
因為編輯本身以前身兼小型公司負責人,常常要簽訂合約的時候就要找外部法律顧問審閱,但如果是更小的企業來說,更難以花錢來處理合約事宜,通常解覺得方式就是上網找份合約改了就簽名,這樣的合約其實暗藏非常多的公司風險。
如果中小企業主有一個購買制式合約的平台,讓小型企業主和個人工作者可以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購買制式合約,例如外包合約、著作權授權合約,就像是一個消費者去租房子,只要去7-11購買一份定型化契約即可,這可契約因為通過內政部營建屬制定完成,讓買賣雙方都能安心,而且可以用可以負擔的價位來購買。
未來中小企業主和個人工作者可以在該平台購買這樣的各式合約,如果有進一步的需求更可以聯絡律師來做修正,律師也可收取業界制定的費用,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像這樣簡單的想法,就是在法律科技黑客松中一個好的題目,新創朋友有興趣嗎?歡迎拿著這個想法去參加:
5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