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業每年的總體銷售金額愈來愈低,最大的問題點就是大家不看書、轉而看更容易閱讀的網路影片、短影音和社交媒體上的內容。我每年大約讀30本書左右,10年前一年可以念50本書,會下降當然是因為Youtube和Netflix和短影音太好看了。
但這個現象背後困境,其實是出版業對打的如Google和Meta等科技巨頭。這些來自矽谷的科技巨擘,用上動輒年薪30萬美元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想辦法不讓你跳出智慧型手機的App裡,以及看更多的廣告。甚至還聘請了人類學家、腦神經學家和認知行為學者,了解人們每做一個動作背後的腦迴路功能。目標就是讓你看了一個貼文後還想再看一個。
一個最簡單Facebook的讚,就是讓人們花了心力發表內容後,可以最快速的方法得到回饋。再回頭想想,你好努力看了30頁的書,能得到什麼回饋嗎?除非書上的內容剛好刺激了腦中的迴路,否則腦袋就會呼喊的,看臉書更棒、看Youtube影片更好、看短影音更爽。
相對於影片和書本:閱聽者付出的金錢成本相差巨大
最近出版業者在討論大型網路通路大殺價書籍價格,這是導致出版業者收入降低的元兇之一,因此醞釀要推動不可調整書本價格的政策。但實際上,書本就算完全不打折也是非常便宜的產品,大概就是台北市一份簡餐的價格。但相對於在Youtube上吸收一個知識來比的話,那書就很貴了。所以不論是一本書原價400元、或者是400元打75折後的300元。都比一個講述相同領域的Youtube內容貴上很多。
我們算一下你看一支Youtube內容要付出多少代價,一個台灣Youtube影片的廣告獲利大約是50元ecpm,代表每播放1000次影片,Youtuber可以獲得新台幣50元的收入。對應廣告主真實付出的廣告費,大概就是每一千次播放100元。我們在某一個有興趣的領域看10個影片應該差不多了,那實際付出眼球的代價就是 10x100/1000=1元。看Youtube影片的代價是一元,對應到一本書的價格,不論是400元或者是75折300元都是意義不大的,所以書要賣得好,要展現出的價值絕對不是不能打折。
不只是1元對300元付出成本壓倒性的差距,相對於影片來說,書獲取知識的摩擦力相當高,買書的過程就算是博客來和MOMO都要一天的時間,買電子書的話可以即時買到但還是得註冊帳號綁定金流付款等動作。還有買完書後看書的壓力山大,因為光想要花幾天才能看完就想逃避,不如直接打開Youtube找幾個影片看完就算了。
書的最大優勢:得到知識的效率非常高
雖然說Youtube影片有這麼大的優勢,但讀書仍然有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閱讀的效率遠比看影片高,一個CNBC訪問黃仁勳的影片就要17分鐘,快轉也要13-14分鐘,但如果直接讀文字檔的只要3分鐘就可以看完,馬上為你的人生節省10分鐘。
論文字的話,對手就是部落格和臉書的內容了,臉書上的長文大家也是看得嚇嚇叫然後再發表數百字的高見。那書為什麼不行呢?如果可以告訴讀者,看完整本書就幫你強化臉書上某天分享超過1000次的某篇文章,那說不定就有機會了。然後再強調,你讀完這本書相當於看完某個影片N小時的教學,大大幫你節省數小時。
出版業者善用科技巨頭的優勢再試試看
最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看書,所以看書一定可以成為炫耀性的社交行為,例如最近的大部頭書晶片戰爭,買了發在臉書和IG上說讀到第幾頁怎樣怎樣的,炫耀的行為應該不輸去一家網美咖啡店或排隊餐廳吧。所以在書腰上未來可以強調:
1.幫你節省多少時間
2.幫你在臉書上某個強文擴增了多少知識
3.告訴買家如何在社交媒體上強調你讀這本書的社交性。
另外人們想要的資訊、情報和知識,載體不一定是紙張。出版業者也可以大膽嘗試看看,某一本書籍拆成30個段落放到臉書的私密社團中,閱聽者只要付費購買後就可以進去該社團,用閱讀貼文的方式來讀書,所不定成效會非常好。
還有出版社可以開LINE群叫做好棒棒「某某書名好棒棒讀書會」,在書上放上QRCode,買書的人就進來大家可以每日回報看了哪些進度,有回報進度的社群經營者就會說你看到這麼多實在太棒了,也請群裡面的人互相鼓勵,人們腦袋得到回饋鼓勵後就會想要繼續讀。
再舉一個例子,我是很喜歡買線上課程但不看的人,後來我覺得關鍵字那些線上課程的平台我平常都不會用,所以就懶得開了。有一次我索性把某個課程側錄下來,在自己上傳到Youtube用私密方式看,果真就看完了是不是很神奇。當然我是不會分享出去的,過一段時間也刪除了那些課程。
以上做法不一定能贏過內容格式的摩擦力,但還是可以試試看,不試總比慢慢看著出版業日漸凋零還要好。最後再強調一次,以吸收知識效率和總體性的角度來說,看書還是最有效率的做法,非常推薦大家回歸看書的懷抱,可以先借圖書館的電子書來看,如果可以配上卡片盒筆記術做筆記會有更好的效果喔!
In Tainan City, there's a vending machine selling eggs for 25 NTD each. pic.twitter.com/Rtjy3mABk3
— 顯二Atticus Wu (@hsienerhwu) April 14, 2023
我是Cool3c主筆Atticus,有近一步的溝通交流、或想看更多即時想的想法分享,歡迎加入我的Twitter:https://twitter.com/hsienerhwu